<p class="ql-block"> 潜心治学 静心思远 </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班主任专业提升随感</span> </p><p class="ql-block"> 7月26日是我们省班主任工作室赴陕西师范大学学习的最后一天。上午,我们聆听了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青萍教授题为《班主任健康引领工作——压力调节方法》的讲座,下午我们聆听了西安市西航一中党总支书记、国培专家申长昕老师题为《润物无声——新形势下班主任工作的开展》的讲座。</p> <p class="ql-block"> 两位老师的讲座虽风格不同,各有侧重,但共同指向都是班主任在新形势下该如何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专业能力,如何增强自己的逆商和自我调节力,从而更好地开展工作。在上午的报告中,年逾七十的陈青萍教授幽默风趣、侃侃而谈,彰显了大学教授的博学广识和优雅风度。值得一提的是,陈教授看起来也就五十多岁,这让我们非常感慨:知识可以养心,可以涵养性情,养好心才是真正的养生。在上午的讲座中,陈教授的许多言论激发了我们的思考,我非常感佩和认同。</p><p class="ql-block"> 例如:</p><p class="ql-block"> 1.谁能走得更长远,拼的就是一份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2.一个人心理素质最差的一面决定他今后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3.年轻是不可再生的优质资源(因此,我们要努力帮助学生不断挖掘自身的潜能)。</p><p class="ql-block"> 4.小胜凭智,大胜靠责。</p><p class="ql-block"> 5.情商就是良好把控自己的情绪、理性处理问题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6.不做有水平没有修养的人。</p><p class="ql-block"> 7.合作共赢是时代的主题,精诚团结就是胜利。</p><p class="ql-block"> 8.认知决定一切。认知是人格构成的决定因素。</p><p class="ql-block"> 9.人格好,好一生。 </p><p class="ql-block"> …… </p><p class="ql-block"> 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珍惜和学生一生只有一次相遇的缘分,应努力具备热情、友善、认真、诚恳、公正、幽默、敏捷、镇静、独立、开朗等人格特征,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老师。最后,陈教授通过一系列的心理测试和现场活动,对我们班主任的健康管理和压力调节提出了许多良好的建议和方法。内容涉及如何处理好各种关系,如何有效沟通,如何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如何给自己减压等诸多方面,我们在听讲和参与中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 下午申老师的讲座很实用,特别符合我们中学班主任工作的实际。</p><p class="ql-block"> 申老师指出: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适合的就是最好的教育;每一个学生成才的途径和方式没有确定的指向。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教育必须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当。保护孩子的学习欲望,重视学生的情感发展,高度关注学生的人格、个性的培养,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教育的新常态就是要摒弃浮躁、功利,回归到教育规律。教育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自己内心的丰富。</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策略方面,申老师结合一些典型的教育案例,为我们深度解读了方与圆、实与虚、管与放、堵与导、严与宽、冷与热的教育原则。</p><p class="ql-block"> 在教育方法与途径方面,申老师为我们班主任提出以下指导建议:</p><p class="ql-block"> 1.认识与了解学生是有效教育学生的前提与基础。</p><p class="ql-block"> 2.善于捕捉教育时机,细节中体现教育智慧。</p><p class="ql-block"> 3.精心策划班会课,让教育主阵地发挥应有功能。</p><p class="ql-block"> 4.掌握心理教育原则与方法,因人施教,促进学生良好品行形成。</p><p class="ql-block"> 5.搞好班级文化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p><p class="ql-block"> 6.善于与家长沟通,科学指导家庭教育。</p> <p class="ql-block"> 五天的班主任专业提升研修让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班主任,我们不仅要有教育情怀,更要具备专业品质,要不断增长自己的教育智慧。</p><p class="ql-block"> 教育智慧从哪里来?除了必备的读书、学习,更多的源于日常的教育实践和反思。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细水长流、润物无声的;它不是墨守陈规、一成不变的,而是日新月异、不断发展的。我们要具备较高的眼界和格局,潜心治学,静心思远,用心发现教育的细节,不断丰富自己的认知,不断挖掘生命的潜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之路才能越走越宽,我们对学生的正向影响才能越发深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