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闾之于“戴氏心意拳”

爱山

尾闾之于心意拳<br><br><br><br><br><br> 心意拳是比较高深的——秉承易理、医理,融儒释道三家,赞天地之化育,应人身之物有,合成一拳。它注重以刚柔相济,注重“巧妙”。用现代科学讲,擅长找准对方的切入点,其性似水,与“上善若水”之思想不谋而合,注重内心的修为,因此是内家拳种。而且还是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br><br> 什么《大学》、《中庸》,文字上你可以理解。但要是把他们的理论、思想内化为自己的思想、思维习惯,与己身浑然一体,您不修为内家拳,总是有所欠缺的。<br><br> 它的作用,由于练出来的甚少,再加时间一长,近乎传说,被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br><br> 信,没什么坏处,不信也没有什么好处。<br><br> 至于今人那更是怎么评论的都有,怎么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br><br> 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br><br> 练拳也是生活。您说呢?<br><br> 说到命门,势必说尾闾。那我们就说说尾闾——<br><br> 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没有钟锤,钟如何响起?没有尾闾,丹田如何调动?命门如何得到修炼?因此,尾闾是练戴氏心意拳的“身体之物有”的根本。<br><br> 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br><br> 尾闾之动不动,涉及到“精关”的动不动。“精关”的动不动,涉及内炁是否能守住并汇集起来与否。即使不说这些玄乎玄乎的东西,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br><br> 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一切炁机,劲机均来源于此。<br><br> “尾闾中正炁贯顶,气通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br><br> 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br><br> 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br><br> 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br><br> 内家拳均是,戴氏心意拳尤为是这样。所说的后裆劲就是这样,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影响外形的美观。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意撑大腿内侧,只是尾闾就会响动。自己有时会吓一跳,说明尾闾已经开。<br><br> 尾闾之作用,大矣哉!<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