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穿越窄门

小树招大风

<p class="ql-block">精华</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埃利斯岛</span>,纽约市曼哈顿区 (Manhattan, New York) 西南上纽约湾(Upper New York Bay) 中的一个岛。它是<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1892年至1943年</span>间美国的主要移民检查站,于1954年关闭,现为博物馆,成现代美国人寻根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埃利斯岛是这个生机勃勃的新共和国的伟大前哨,它守卫着美国敞开的大门。源源不断的移民大军的脚步曾经在这里回响。”</p><p class="ql-block">当他们穿越这道关卡,迎接他们的真的是自由与梦想吗?</p> <p class="ql-block">☆欢迎来到自由女神像的背面: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进入美国?移民究竟是权利还是特权?破除移民神话,展现一部细节生动、血泪交织的移民史诗。</p><p class="ql-block">☆见证记忆之所的诞生:一座不起眼的小岛如何成为“美国的大门”?</p><p class="ql-block">☆折射美国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政治力量互相争斗、此消彼长,逐渐形成现在美国政治体系与身份认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一个国家又该如何对待大门外的陌生人?</p><p class="ql-block">位于纽约东河与哈德逊河交界处的埃利斯岛,在19与20世纪之交是美国主要的移民检查站,有1200万移民曾在那里接受检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又有几万名敌侨与政治犯被关押于此。它如同一把精密的筛子,以各种标准筛选移民,将不受欢迎者驱逐出境。直到20世纪末,一度被废弃和遗忘的埃利斯岛以移民博物馆和国家纪念碑重获新生……</p><p class="ql-block">卡纳托抓住了美国移民史上这一空前的时间和地点,收集大量官方史料、地方档案、民间记述和大众流行文化,讲述了从移民、检查官、翻译、医生,到政治家、社会改革者乃至历届总统的故事,对小岛历史进行了全景式史诗般的展现。透过这一过程,我们看到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包括主权法的演变、经济模式的变化,以及美国人的身份认同是如何形成的,等等。</p> <p class="ql-block">1904年的埃利斯岛</p> <p class="ql-block">1904年入境等待审查的移民</p> <p class="ql-block">芬兰木匠约翰。这一家人最初来到埃利斯岛时,情况比现在要好很多。约翰和他的妻子带着三个孩子和100美元来到这里,身心都很健康。但是,来美国不到三年,约翰和他的妻子、两个在芬兰出生的儿子和两个在美国出生的孩子就被从埃利斯岛遣返回芬兰。他们也急于回到约翰的岳母身边,摆脱在美国毫无意义的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他们来到美国之后,肯定发生了什么事情。虽然到美国后又生了两个孩子,但在布鲁克林生活期间,泰尼夫妇失去了他们在芬兰出生的两岁儿子尤金。儿子去世的打击,加上一个严酷的、陌生的新环境,也许足以把约翰·泰尼推入心理深渊。移民官员对泰尼精神疾病的原因不感兴趣,他们只关心他已经不能工作并养家糊口的事实。按照官方的说法,泰尼全家都被认为“有可能成为公共的负担”,这一说法足以让移民官员将他们遣返。</p> <p class="ql-block">1896年,《今天》(Our Day)杂志刊登了一幅漫画,题为“大门口的陌生人”,描绘了一位寻求进入美国的移民。这个男人看起来很可怜:身材矮小,弯腰驼背,体弱多病,脚趾头从破烂的鞋子里伸出来。无论是从字面意义上,还是从比喻意义上,他都背负着很多包袱。他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写有“贫穷”的袋子,另一只手里拿着一个写有“疾病”的袋子。他脖子上挂着一块刻有“迷信”字样的骨头,象征着他落后的宗教和文化。他背着一个写有“亵渎安息日”的啤酒桶和一枚标有“无政府状态”的粗制炸弹。</p><p class="ql-block">他来到一道大门前,大门两边是高高的石墙。门口的一根柱子上有“美利坚合众国”“自由进入”“请进”“欢迎”这些字样。站在大门中间的是山姆大叔。山姆大叔比移民高出很多,穿着全套的爱国行头。他很不开心地捏着鼻子,轻蔑地俯视着站在他面前的移民。捏住鼻子的举动意味着恶臭的存在,但它也意味着一个人被迫做他不想做的事情。这就是山姆大叔所面临的困境。</p><p class="ql-block">“我能进来吗?”移民问山姆大叔。</p><p class="ql-block">“我想你可以,没有法律将你拒之门外。”山姆大叔厌恶地回答。</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个门口,埃利斯岛就像一个筛子。政府官员设法对移民进行筛选,把受欢迎的和不受欢迎的分开。对于那些不受欢迎的人来说,美国的大门将永远关闭。联邦法律定义了这些类别,但这些法律的执行和解释由埃利斯岛等地的官员具体负责。</p><p class="ql-block">爱德华·斯坦纳(Edward Steiner)写道,埃利斯岛的筛选过程并不愉快,而是“一个严酷的事实,是执行法律的残酷机器,它精挑细选,让身强力壮的人进来,把弱小和无助者排斥在外”。对另一个观察者来说,这个过程就像“一台巨大的煤炭破碎机在筛选煤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抱歉,我未能直接获取到1896年《今天》杂志漫画《大门口的陌生人》的具体图像。但是,我可以为你描述这幅漫画可能的内容或相关信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漫画的创作者是弗兰克·比尔德(Frank Beard),它最初发表于1896年4月25日的周报《公羊之角》(The Ram's Horn)上。这幅漫画的主题是关于移民问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漫画的画面中可能描绘了一个被称为“陌生人”的移民站在美国的大门口,与代表美国的“山姆大叔”进行对话。根据相关文字描述,移民问“我可以进来吗?”,山姆大叔回答“我想你可以,这里没有法律阻止你进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文字说明提到,在过去四百多年里,美洲大陆一直是东半球人口的大熔炉。在大部分时间里,每年新增的移民数量较少,容易与本土人口融合并保持美国公民的高素质。然而,在过去十年中,当每年有大量的外国移民涌入,其中还夹杂着旧世界的道德糟粕,包括贫困、酗酒、不忠和疾病时,就需要竖起栅栏来拯救美国,至少要等到美国能够净化外国入侵已经带来的传染氛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幅漫画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对于移民问题的一些观点和担忧,涉及到移民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对本土文化和价值观的冲击等方面的讨论。它以一种形象化的方式表达了对移民潮可能带来的问题的关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果你想查看这幅漫画的具体图像,建议通过相关的图书馆、博物馆、历史资料馆或者互联网上的数字收藏库等途径进行搜索,可能会有机会找到这幅漫画的扫描版或相关记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需注意的是,对于历史漫画的解读应该考虑到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语境,避免简单地从现代的观点去片面理解。同时,移民问题是一个复杂的社会议题,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因素和不同的观点,在探讨和研究时需要进行全面和深入的分析。</p> <p class="ql-block">移民官员在很大程度上根据移民的精神、身体和道德来决定是否可以接收他们入境。对于现代人来说,把人归为“不受欢迎的”是一种让人不舒服的想法,带有歧视和麻木不仁的味道,但我们应该小心,<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不要用现在的标准来评判过去</span>。相反,重要的是要理解为什么美国人会用这种方式对人进行分类,不管这个过程在我们看来有多么不愉快。</p><p class="ql-block">首先,他们担心移民会成为“公共负担”,也就是无法自谋生路。在还没有联邦福利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情况下,这意味着他们要进入私人慈善机构或地方机构,比如济贫院、医院或收容所。要想进入这个国家,移民需要证明他们是健康的,能够自食其力。</p> <p class="ql-block">这些涉及欧洲移民以及数量较少的中东和加勒比移民的法律,与针对中国移民的法律形成了鲜明对比。[插图]对于中国人和其他亚洲人来说,美国的移民政策是加以限制。这是更大范围的移民政策的例外,当时的美国人非常清楚这种差别对待,并且努力不对其他移民群体重复这种做法。对亚洲人来说,他们几乎完全被排除在美国之外是出于种族原因。对于所有其他寻求入境的人,移民官员们会根据个体特征而不是种族来剔除那些所谓不受欢迎的移民。对南欧和东欧的偏见当然存在,但直到20世纪20年代移民配额制度出台才被写入法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守卫边境成为定义美利坚民族性格的关键。埃利斯岛代表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始:美国崛起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内战结束后,它将成为一个工业强国,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并将其势力范围扩展到亚洲、加勒比地区和拉丁美洲,从而增强了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实力。为了管理这个经济、军事和政治巨兽,不得不几乎从零开始,建立一个新的联邦政府。我们应该在这个现代国家崛起的大背景下对移民问题进行思考。</p> <p class="ql-block">本书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地方的传记,是纽约港一个小岛的传记,它浓缩了美国在欢迎人们来到新世界时复杂而矛盾的想法。本书追溯了埃利斯岛的历史。在19世纪,这里曾经是对海盗执行绞刑的场所;在1892年至1924年的鼎盛时期,作为美国主要的移民站,有1200万移民在这里接受检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冷战期间,这里曾作为外国人的关押地;最后,埃利斯岛作为移民博物馆和国家的标志而获得重生。埃利斯岛早已不再是一个检查站,但是围绕它的争论却依然在继续。</p><p class="ql-block">如今,对有些人来说,埃利斯岛已经成为一种老生常谈的故事,它讲述了那些“渴望自由的贫苦大众”的勇气和毅力。在这里,他们找到了自由。这是一首怀旧的颂歌,歌颂了我们吃苦耐劳的祖先,尽管有在这个臭名昭著的眼泪之岛的经历,他们依然取得了成功。在这里,固执的官员让他们吃尽苦头,还硬是把他们有六个音节、没有元音的姓氏改成了“史密斯”。</p><p class="ql-block">一边是完成枯燥乏味的执法任务的人们,另一边是来美国寻求新生活的人们,两者之间产生了直接的冲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第一章</p><p class="ql-block">海盗一旦被抓,他们往往面临死刑。对海盗的绞刑不仅仅是一种惩罚,还是一种威慑。被处死后,他们还要被挂在铁链上一段时间,作为对那些胆敢破坏海上贸易的人的警告。用来悬挂尸体的柱子被称为绞刑架,因此这座岛屿才有了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名字。(19世纪的纽约人称这里为绞刑架岛)</p> <p class="ql-block">第三章 一把合适的筛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1年美国政府财政部长移民专员韦伯首次去欧洲调查欧洲人移民美国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韦伯总结道:移民的罪恶在有些方面纯属虚构。只要严格检查即可。</p><p class="ql-block">俄国很多人都是通过亲戚朋友知道美国的优越生活。每个人都在讨论美国。孩子也在玩移民游戏。1890-1891移民从4.1万增加到7.3万。</p><p class="ql-block">俄裔犹太人的移民原因根植于19世纪末俄国社会的动荡。(在十九世纪末的俄国,社会充满了动荡和不公。贵族占据着大部分的权力和财富,而农民则处于贫困和压迫之中。政府机构和官员的腐败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满。在这个时代,俄国帝国面临着各种政治、社会和经济问题。《复活》这部小说正是描绘了这个黑暗的时代。它以深刻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学技巧,探讨了宗教、伦理、爱情以及人性等复杂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地狱的折磨与良心的忏悔</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托尔斯泰</span>写《复活》前后花了十年(1889—1899)。当时,他已进入老年,世界观已发生激变,彻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国社会正处于“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大革命前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革命不应该改变人民的基本生活方式”,“不应该摧毁这座他所热爱的美丽、坚固、宏伟的古老大厦,只要把里面的房间重新分配一下就行了”。</p> <p class="ql-block">俄裔犹太人被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很多人的报告得出不同的结论。美国人如何应对那些将美国拖入现代世界且没有任何减弱迹象的变化的争论。埃利斯岛成为这场辩论的避雷针。</p><p class="ql-block">新来者逃离贫困和偏见,在新世界寻找机会,在这里他们肯定会被塑造成自力更生的公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91年,在进去纽约港的47.2万移民中,只有1003人被拒之门外,约占0.2%。</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斑疹伤寒的爆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战争时期,德,日桥民被集中起来。敌侨</p> <p class="ql-block">背景:美国在100多年时间里将领土扩大了12倍。需要大量移民来建设。所以是块很好的处女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12 年一个芬兰木匠选择去美国生活,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经济因素:当时的芬兰经济相对较为落后,就业机会有限,收入水平较低。而美国正处于工业迅速发展的时期,工作机会众多,尤其是在建筑和制造业领域,对于木匠这样的手艺工人有较大的需求,可能提供更高的工资和更好的生活条件。 社会环境:芬兰可能存在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如政治压迫、社会动荡等。相比之下,美国被宣传为充满机遇和自由的国度,吸引着人们前往寻求更公平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移民政策:当时美国的移民政策相对宽松,鼓励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前往定居和工作,为移民提供了一定的便利和机会。 个人追求:这位木匠可能怀揣着对新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希望在美国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和个人成就。 家庭因素:可能有亲戚或朋友已经在美国生活,并向他描述了那里的美好前景,从而促使他决定前往。 文化影响:美国文化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芬兰,可能对这位木匠产生了吸引力,让他渴望亲身体验和融入美国的文化氛围。</p> <p class="ql-block">背景2:</p><p class="ql-block">“第一批非洲奴隶1619年抵达弗吉尼亚,之后美国于1865年正式通过第13修正案,结束了这一制度246年的历史,而不是400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时美国经济完全依靠奴隶。</p> <p class="ql-block">背景3美国内战。南北战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861-1864 4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林肯统一,废除农奴</p><p class="ql-block">最伟大</p><p class="ql-block">但事实是废除农奴是为了赢得战争的手段。</p><p class="ql-block">在南北战争前,林肯认为奴隶制度是受宪法保护的应该得意保留。随着林肯遇刺,道德缺陷被人遗忘。林肯其实利用了废奴运动,赢了了南北统一</p> <p class="ql-block">1963年8月28日,也就是整整60年前,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在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前,面对着大约25万人的游行队伍,发表了著名演讲《我有一个梦想》。</p><p class="ql-block">1964年终于结束了种族隔离制</p><p class="ql-block">但至今其实都没有完全解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背景4:<span style="font-size:18px;">1890年到1917年</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世纪初,美国开始工业化,内战之后步入成熟阶段。在从内战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不到50年的时间里,美国从一个农村化的共和国变成了城市化的国家。从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间被称为进步时期。</p> <p class="ql-block">1895-1925美国样子。工业化发达国家。</p> <p class="ql-block">背景5:美国通过两次战争,确立霸主地位。</p> <p class="ql-block">背景6:</p><p class="ql-block">美国的崛起与英国对他的贸易战密切相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英帝国工业革命。1765年真妮纺纱机。1825年英国机器是人工快370倍。</p><p class="ql-block">1814年8月24日,英美战争,英军攻入华盛顿,火烧白宫。(点燃了美国工业革命的火种。被海上禁运的三年,反倒是激励了本土工业的发展。美国重金鼓励技术来美国。)1815年战争停止,已经从100多家发展到500多家纺织厂。(第二次独立战争。)</p><p class="ql-block">南北战争直接打通了美国工业革命的任督二脉。(北方没办法种棉花,没办法向南方一样做英国人生意。只能改革工业化。南方可不想改。)林肯代表的北方工业化最终赢得了战争。南方农业化没指望到英国爸爸来救。</p><p class="ql-block">1853年美国已经建成五条横贯南北的铁路。</p><p class="ql-block">高关税让制造业蓬勃发展。产值战后五年就比战前翻了一倍。</p><p class="ql-block">纺织业,钢铁,煤炭,石油等产业产值一路狂飙。</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895年美国超越英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制造业大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金融资本不断涌入,大企业吞并小企业。自由市场竞争逐渐形成寡头垄断市场。最后形成寡头垄断市场,形成8大财团。成为美国背后真正的主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马汉,提出的海权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1898年美西班牙战争,夺取古巴等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然而美国还是被排除在欧洲主导的世界次序外。</span></p><p class="ql-block">成为世界第一大工业国后,抓住一战二战的机遇成为世界霸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