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作为正史,《光绪建德县志》卷二十一的“克复纪略”一节除了描述的一些人物与前述文献略有不同外,战事的主要过程基本上也是大同小异,文中写道:“ <span style="font-size:15px;">……会踞城贼首伪谭主将,率贼众往东乡攻打民团,义民王春、黄会文等,乘机暗通质字营,约会各乡团首俞兆南、邓瞻淇、夏鹏万等,带领土勇,于同治元年十一月十三日鼓时,随观察从小西门攀城而进,身先士卒,亲冒矢石,城遂克复,全境肃清。</span>”在该志卷十一“选举志”中,记载了黄会文因“克复案保奖蓝翎,五品衔”;卷十三“人物志”中,记载了“<span style="font-size:15px;">五品衔监生邓瞻淇,浙江建德人,该员由职监在籍,集团攻城,随同楚军质字营克复严州府城,出力,蒙前督宪左奏保斯衔。是年七月,率团随营,在富阳县城外剿贼阵亡。</span>”由此印证了该志书的人物记载相对来说较为准确。在民国八年(1919)版的《建德县志》卷十二的“兵事篇”和“民团篇”上,也分别记载了此次攻城情节,只是将破城之处由小西门写成了福运门(小南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来看看野史是怎么说的。浙江兰溪芝堰有位名叫陈建子者,1921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第九师范学校,继入陈仪的浙军第一师(后易帜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十九军)任参谋,上世纪四十年代还曾任过建德县参议会参议员。陈建子热心于地方教育事业,亲自撰写过不少文章发表,在当地颇有些名气。他经过反复考证后,在1924年的《劝善杂志》第四期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胡老三》的文章,叙说了质字营占领严州的经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文章大致的内容是这样的:魏喻义率质字营到达建德铜官后,因兵力单薄,恐遭不测而屯兵不前。时严州有个土匪名叫胡老三,平日里敲诈勒索,杀人越货,为害乡里,乡人恨之入骨。胡老三见清兵压境,心想倘若清兵取胜,严州府势必被朝廷重新接管,一旦等局势平稳,官府定会重申法令,剿灭州府附近各路土匪,自己岂不是死路一条?不如于此乱世之中,乘机会冒险邀功,被官府招安或许尚有条活路。于是在和手下众人商议后,胡老三径往铜官求见魏喻义将军。及至辕门,遇门禁森严不得入,胡老三便立在军营前苦苦哀求,痛哭流涕终日不肯离去。魏喻义闻报,想这小子哭哭啼啼的成何体统,便命人召其入军帐。胡老三向魏喻义密告称,严州城内太平军困守孤城,外援未至,急攻之下,定能奏效,并表示自己愿带领手下打头阵夜袭攻城,官军随后跟进即可。魏喻义闻之心动,相约2日午夜行事。胡老三返回后,召集了手下四、五百人乘夜来到严州城墙外,携长竹梯攀援而上。是夜月暗无光,十步外不能见人影。土匪们上得城头,悄无声息地将睡眼惺忪的巡城打更者百余名逐一杀死,然后换上自己人继续打更如故。混入城内的土匪,也在夜里悄悄地控制住了城里太平军的许多官署机构。魏喻义派船只封锁住严州南门外水道,马队则绕过北门到达东门外待命,自己率队衔枚而进直抵西门和北门外。胡老三见清军已到,打开城门,大呼杀贼。一时间金鼓齐鸣,火箭如珠般飞入城内,城内大火四起,火光映红天际。太平军从梦里惊醒,东奔西窜,自相践踏,被清兵掩杀过半,仓促中从东南城墙上跃下坠死者无数。此战质字营以二千兵勇,歼敌数千人,焚烧太平军船舶二百余艘,搜获官印二百九十三枚,夺取战马二百余匹,公文、旗帜、军械无算,而质字营仅阵亡十八名,伤一百七十五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战后形势逐渐平稳,果真如胡老三战前所推测的,有许多平日里深受其害的百姓到官府告状,但胡老三因此役立的功劳不小,被官府免于一死。胡老三后追随魏喻义将军四处征战,屡立战功,累官至千总。</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笔者查阅,陈建子文章中除了有关“胡老三”的内容不知其出处外,描述的一些战斗情节以及战果数据,主要来自于《大清穆宗毅皇帝实录》卷五十一记载的“左宗棠奏官兵攻克严州府城”一摺,左宗棠于1863年3月12日率部进驻严州,作为胜利者向朝廷上的邀功请赏奏折,对敌我双方伤亡数字对比以及缴获的战利品数量或许会有些夸大的成分,但整个战役的过程想来应该大体是准确的。</p> <p class="ql-block">【清廷文书记载的克复严州过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此一役,魏喻义因功以道员留于浙江补用,同时赏加振勇巴图鲁名号。之后率军克复富阳、遂安、杭州等地,第二年擢升浙江温处兵备道,并加湘粤按察使衔,成为湘军中的重要将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是正史,还是野史,虽涉及人物有所不同,但魏喻义的质字营攻破严州城的过程则大致相同。纵观整个战役,太平军主将李世贤率精兵救援天京,太平军在浙江的实力大减,而清兵则派能征善战的左宗棠和魏喻义入浙,双方的力量此消彼长,加之魏喻义骁勇善战,惯用以少胜多,乘黑夜出奇兵偷袭的招式,军事素质自不可同日而语;其次,朝廷对李文瀛、封九贵等阵亡官员以英烈褒之,浙人更将李文瀛附祀于严祠,甚至严州士民二千余人联名呼吁恳请罗大春再守州城,而当地百姓对太平军则谓之以“长毛、贼寇”,两相比较,两者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也就可想而知了;再者,太平军麻痹轻敌,防备不严,而对手方则有熟悉当地风土人情的诸如王女、林三、王春、黄会文、胡老三之流的告密,以及当地民团配合官军的作战,太平军在 “天时、地利、人和”方面尽失,质字营能轻易得手,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质字营的严州一战,不仅夺取了浙西军事重镇严州府城,而且打乱了太平天国的联防部署,从而使得太平军在浙江的战局趋于严重不利,随之不少城池也被清军各个击破。作为晚清湘军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此案例被收入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编著的《中国战典》一书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