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斯《乡下人的悲歌》观后感

龙城使君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乡下人的悲歌》</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近有一位80后登上了美国的政治舞台中央,他便是詹姆斯·戴维·万斯,来自美国俄亥俄州,被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选为下一届美国副总统候选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来很多人并不知晓万斯。相比作为政客,万斯之前更为人熟知的身份是畅销书《乡下人的悲歌》(又译《绝望者之歌》)的作者,现在该书成了大家争相研究的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20年,有人将其改编成同名电影,前两天我花了两个晚上看了这部电影,前后大约两个小时。据说,这部电影几乎完美展示了小说的内容,甚至演员都和真实的万斯母亲和外祖母十分相像,可谓非常写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乡下人的悲歌》向我们讲述了美国边缘人物的生活现状。这个故事并不是出自社会学家的统计数据,也不出自心理学家的实验室,而是来自作者从小生活的环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万斯出生在美国被称为“铁锈地带”的俄亥俄州米德尔敦,街区邻居几乎都是挣扎在贫困线下的群体。万斯的妈妈高中辍学,19岁生子,离异后酗酒吸毒,不断换男友,曾企图开车带着儿子自杀,万斯从小就生活在支离破碎、充斥着毒品暴力、精神创伤的环境中。当万斯濒临悬崖的边上,他的祖母出手挽救了他,让他明白努力的意义。随后,万斯努力学习,参军、读大学,逆袭耶鲁深造,人生一路开挂并跨越阶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为从农村长大,考入大学后进入城市工作的我来说,万斯笔下的“乡下人”,他们身上顽强的劣性、充满悲剧的命运以及对命运的反抗,被时代裹挟以及向时代发出的呐喊……都让人感到似曾相识。电影中有个情节:外祖母对万斯的学习抓得很紧,为了学好数学,在自己生活都靠福利院救济的情况下还是自掏腰包,花了84美元给万斯买了一个计算器。她教育万斯再穷不能去偷去抢,她不准万斯交一些不三不四的朋友......这和我小时候母亲省吃俭用拿出1元钱给我买一本《新华字典》,为了让我远离村上的小混混用竹竿抽我何其相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很多人会把缺少努力与缺乏能力混为一谈……其实不是的,能力也许是天赋和环境塑造的,而努力却是个人的选择。纵观在铁锈地带万斯脱颖而出的逆袭之路,爱、支持与对教育的坚持,让他拥有了努力和选择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昨天,和一位同事讨论《乡下人的悲歌》时,她说:是爱拯救了万斯。她读懂了万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说还有谁更懂万斯,更懂“铁锈地带”,那只有懂王特朗普了。我对美国的选举缺乏了解,但看了《乡下人的悲歌》,我理解了“美国梦”,也理解了美国底层人为什么这么拥护特朗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铁锈地带”的隐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几年,“鹤岗化”这个词很火。为什么火?因为5年前,有人流浪到鹤岗,在房价如此高企的中国,竟然只花5万元就能在鹤岗买上一套房子。人们在打量鹤岗低房价的同时,也看到了这座煤城的另一面:资源枯竭、人口外流、城市老化……一些人甚至将这种现象以鹤岗命名,称之为“鹤岗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鹤岗化”,其实就是“铁锈地带”的换一个说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铁锈地带”,昔日那里有过灿烂和辉煌,如今是一片破败。不但经济一片萧条与破败,人们的生存环境也异常恶劣。这是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美国的钢城匹兹堡芝加哥、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都是如此。</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查了一些资料,从1959年起,美国钢铁企业就开始拓展海外市场,导致国内钢铁供应过剩、市场疲软和裁员,同时也侵蚀了整体的就业机会。特别是1965年美国钢铁公司在杜肯工厂安装了氧气顶吹转炉,从过时的平炉中解雇了几十个工人。从此开始,技术升级使钢铁工厂的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从平炉的671个小时工下降到新的氧气顶吹转炉的304个小时工,工人们逐渐经历了裁员和重新洗牌。70年代初,投入成本大大膨胀,制造成本大幅增加,裁员加速,钢铁行业也逐渐步入夕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20世纪80年代,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提出,一些美国人的生活水平不得不降低,而钢铁工人正是他心目中的那类美国人。像芝加哥和匹兹堡这样的老工业中心处于滞胀的核心,它们受到了美联储最严厉的打击,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对蓝领工人来说最为严重。在匹兹堡,大多数大工厂都进入了停产周期的最后阶段,几年内就业率降至零。1983年,匹兹堡的失业率达到17.1%。庞大的霍姆斯特德工厂,就业人数几乎是杜肯工厂的两倍,在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之后在1986年被关闭。在麦基斯波特港的河对岸,美国钢铁公司的国家钢管厂于1987年倒闭,它在10年前曾有6000名员工。工人查尔斯·泰斯曾对当地报纸说,如果将他们的工龄加起来,他的家族成员已经在该厂工作了1000年。钢铁行业在美国曾经具有如此重大的历史分量,它的崩溃破坏了整个美国的社会结构。随着已有的社会再生产和社区形成的模式成为过去,被抛弃的人口需要找到新的生存模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就是万斯笔下的“铁锈地带”:资本抽离、产业外移、结构坍塌,在全球化过程中造成了美国社会内部的断裂,最终导致了“乡下人的悲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很自然地想起了80年代的梅钢。在美国钢铁业步入夕阳的上世纪80年代,那时的梅钢还不叫梅钢,最多只能叫“梅铁”,因为梅山只是单一的炼铁基地。如果当时的“梅铁”领导人不做钢铁“大山梦”,梅山很有可能就成为了“铁锈地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好在天时地利人和,改革开放,给了梅山钢铁的力量。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我对当时的前任领导并不熟,他对梅山发展的意义,就像黎明对于宝钢发展的意义一样,不可或缺。也正是他和他后来的继任者,使我们没有成为“乡下人的悲歌”,反而奔跑在国内第一热轧精品基地的路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9年,理查德·M.戴利上任芝加哥市长,在他上任的22年期间,他重点治理教育、种族、商业等关键的芝加哥问题,令芝加哥一改灰暗的重工业钢铁城市形象,走上了绿色城市发展之路。</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梅钢也何其幸运,抓住了每一次发展的机遇,成为与南京城市和融共生、绿色低碳发展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观影后得到的几点启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普通家庭子弟最大的劣势不是家庭原始积累上面的差距,而是思想、观念和眼界上的差距。成长的道路上缺乏人情世故的领路人,学业上没人指导,选择大学和专业上没人点拨,职业方向和规划上没人引领,看到的、经历的就是那一方小小的井下世界,周边的人也都没见过井外的天地,不但帮不了你,还可能成为束缚你的绳索。万斯说,“在米德尔敦这样的地方,人们总说要勤奋工作,然而,在一个三成的年轻人每周工作不到20小时的小镇上,你会发现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懒惰。把他们称之为‘劳动阶层’可能是一个极大的错误。”因此,一个再出色的人,长期在差的关系和环境中浸泡,也会变得黯淡无光、神经兮兮、歇斯底里,人要到能托举和滋养他的地方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成长这件事,其实大多数人都是被逼出来的。别总是去学习“泥潭”里的生存技巧,要想办法离开“泥潭”。这里的这个“泥潭”不仅仅是指生活环境,更主要是指“大脑”。有些人觉得自己人生一路走来,向来自律自制。但他引以为傲的自制力,其实只是在低难度环境下的“通关”,根本没有在高难度环境下经受考验。每天走马路沿子,从来没有一脚踩空过,不意味着你能走悬崖走高空钢丝。因此,真正的成长,就要不断的反思,重点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审视问题,让问题不再是问题。总想解决表层问题,那就有解决不完的问题。要弄明白为什么会出现这个问题那个问题,知道“来龙”,或许就明白了“去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一个美好的社会需要有一种“深渊的凝视”,去克服系统性的不公正和偏见。尼采说:当你凝望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望你。在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忽视问题的反作用力。就像成长于开元天宝时期的人,总认为盛世是常态,谁又能想到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会死于随后的“安史之乱”?过去,我一直不理解美国社会的撕裂;通过这本书,使我深刻认识到,那群被舆论忽略的“乡巴佬”“白色垃圾”“乡下人”,2016年究竟为什么会如此坚定地把特朗普抬进了白宫。这些“乡巴佬”“白色垃圾”“乡下人”,并非是无足轻重的沉默的大多数,如果不能打捞这些沉默的声音,拉他们一把,那么绝望迟早会变为怒吼,就像我们今天在美国所听到、看到、被震惊到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从某种意义上说,读懂了《乡下人的悲歌》,也许就读懂了2024年的美国大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