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颐 和 园

粗茶淡饭

气势壮观,规模宏大的颐和园,不愧为是皇家园林。巍峨秀俊的万寿山,碧波荡漾的昆明湖,金碧辉煌的佛香阁。还有满山的古柏苍松掩映着宏伟的宫、阙、殿、宇,宝刹、名祠;高峻的楼台,清幽的庭院。楼、廊、馆、阁星罗棋布;湖光山色,景色天成,恍若人间仙境,展现了中国园林独特的风貌与气魄。<br> 颐和园,前身为清漪园,坐落在北京西郊,占地约二百九十公顷,与圆明园毗邻。它是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园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也是国家重点旅游景点。 虽说我到颐和园去的次数较多,但整个园区我确没有完整的游览过。每次去都是坐4号线地铁到西苑A口下,出了地铁站穿过马路,沿着一排古色古香的建筑向北走,就到了颐和园的东宫门,进入后就是仁寿殿。 乾隆清漪园时期称“勤政殿”,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意为不忘勤理政务;咸丰十年(1860)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二年(1886)重建,取《论语》中"仁者寿"之意,改名仁寿殿。这里是慈禧和光绪住园期间临朝理政,接受恭贺和接见外国使节的地方,是颐和园听政区的主要建筑,也是中国近代史上变法维新运动的策划地之一。 仁寿殿内吸引人的是一只蹲在石须弥座上的铜铸异兽 ,龙头、狮尾、鹿角、牛蹄、遍体鳞甲,造型离奇怪异,是传说中的瑞兽麒麟。排列于仁寿殿前的铜龙铜凤,均空腹,是帝后举办朝会时点燃檀香之用。当腹内燃起檀香时,香烟即从龙凤口中袅袅冒出。我国古代历来以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习惯的设置是龙居中间,凤靠边侧。但慈禧掌权后,便将龙凤位置颠倒,“凤在上,龙在下”,以显示她的权威。 画中游,位于佛香西面,是颐和园知名景区。倚山而筑,视野开阔,漫游于此,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画中,故名“画中游”。乾隆皇帝曾赋诗赞曰:“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这里成为备受游客青睐的“打卡地”,在此一览颐和园的山水佳境。 据《颐和园志》载:“画中游”位于听鹂馆北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光绪时重修,建筑高低错落,风景如画。建筑群由画中游楼(堂)、澄辉阁、爱山楼、借秋楼及石牌楼、游廊等组成。此处地势高敞,视野宽广,既可观景,又可得景。建筑群以楼阁为重点,陪衬亭台,以爬山游廊连通上下,布局对称,互不遮挡,景观空间层次变化分明,景区大量堆叠山石,围植松柏,构成山地小园林特色。<br> 置身于此,向南、向西都有宽广的视野,南可俯瞰昆明湖景,西可远眺玉泉、西山之山色,是万寿山前山一组重要的观景建筑群。由于建筑倚山而建,视野开阔,循廊观景,仿佛置身于山水画卷中,故名“画中游”。 有关“画中游”的来历,《颐和园趣闻》中记有一段掌故。<br> 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了筹备崇庆皇太后60大寿庆典,以京西瓮山及山前水泊为基础,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大兴土木,修建清漪园(今颐和园)。<br> 一天,他乘舟在昆明湖上寻游,发现佛香阁西面有一处山坡空着,没有什么建筑,便想在此修建一组景观,遂令样式房工匠制作烫样(模型)。几日后烫样便制作好了,可乾隆帝御览后很不满意。<br> 当天晚上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位白须老者带二使女前来。使女手中各持一画轴,打开后是两幅画着楼台亭阁的图画,美妙绝伦。老者邀乾隆去画中一游,乾隆便随老者徜徉于画卷中,那真是一步一景,看得他龙颜大悦,不由得吟道:“金山竹影几千秋,云锁高飞水自流。万里长江飘玉带,一轮明月滚金球。远至湖北三千里,近到江南十六州。美景一时观不尽,天缘有份画中游。”<br> 梦醒之后,乾隆还想着梦中的迷人景致。上完早朝之后,便急忙让画师把梦中所见景致画了下来。但见画面上亭、台、楼、阁、廊、堂错落有致,松柏、翠竹相植其间,美如画境,乾隆越看越喜欢,即兴赐名“画中游”。随后令工部以此画卷为蓝本,在万寿山上造景。 “画中游”景区建成后,乾隆帝多次寻游于此,从乾隆十九年(1754年)至五十八年(1793年),共在此题诗16首,赞美这里的优美景致。<br> 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西郊御园时,“画中游”也未能幸免,主要建筑遭到毁坏。光绪十八年(1892年)十二月至二十一年(1895年)五月重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仓皇逃往西安,联军在颐和园中盘踞达一年多的时间,园内建筑损坏严重,画中游也遭到破坏。此后慈禧动用巨款再次修复此园,“画中游”也得到修建。<br> 画中游楼位于中轴线最北端,“画中游”之名出自唐王维《周庄河》“清风拂绿柳,白水映红桃。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御制诗《初夏万寿山杂咏》赞曰:“层楼雅号画中游,四面云窗万景收。只有昆明太空阔,破烟几点下闲鸥。” 颐和园依山水,园中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十七孔桥是连接昆明湖东岸与南湖岛唯一通道,而且是湖区的一个重要景点。此桥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即1750年,是园内最大的石桥。 桥由十七个桥洞组成,桥长150米,宽18米,桥高7米,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远远望去像一道长虹飞跨在碧波之上。桥额北面书“灵鼍偃月”,南面书“修蝀凌波”,桥栏两端各有两只石雕异兽,十分生动。十七孔桥上的石雕极其精美,桥两边的白石栏杆,共有一百二十八根望柱,每个桥栏的望柱上都雕有神态各异的狮子,大小共五百四十四只;有的母子相抱,有的玩耍嬉闹,有的凝神观景,有的你追我赶。观赏石狮的奇趣造型,个个惟妙惟肖,别有一番趣味。十七孔桥东端是颐和园内最大的亭子—廓如亭,也称八方亭。建于乾隆十七年(1752年),廓如亭坐北朝南,亭中共有四十二根柱子,每面各有一块木匾,上镌乾隆御制诗文。廓如亭建筑形态舒展稳重,气势雄浑,不仅能四面观景,还有守护园林的作用,与十七孔桥及南湖岛在空间上互相映衬,搭配得天衣无缝。十七孔桥西连南湖岛,东接廓如亭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岛上建有龙王庙、鉴远堂、澹会轩、月波楼、云香阁等,均为毁后重建。它四面环水,环岛用巨石砌成泊岸,并用青白石雕栏围护,视野广阔,八方佳景,是昆明湖中最佳观景游览的地方。十七孔桥是皇家园林颐和园中著名的景点之一,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和瑰宝,以独特的景观闻名于世。 西堤是颐和园昆明湖恩赐的一条长堤。据说是当年乾隆皇帝6下江南后,让工匠仿照杭州西湖的苏堤建造的,西湖苏堤上有六座桥,西堤上也建了六座桥。自南向北,这六座桥依次为柳桥、练桥、镜桥、玉带桥、豳风桥和界湖桥。柳桥位于西堤最南端,早期也叫界湖桥,是湖与岸和东湖与西湖的分界处。这是一座亭桥,桥亭为重檐歇山元宝脊。桥洞共五个,中间一个是方形,两侧分别有两个圆形桥洞。柳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建。重修后,因此处遍植垂柳,桥被掩映在柳色之中,便借用唐代诗人杜甫"柳桥晴有絮"诗句中的"柳桥"二字改名。过柳桥前行,在达练桥前,有座景明楼,以范仲淹《岳阳楼记》中"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命名。景明楼始建于1750年,于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西堤六桥时,未重建景明楼。现在的景明楼是1992年按原样重建的。景明楼由主楼和两座配楼组成,三座楼阁互为独立,在中间最大的楼阁的南面,匾额上有"水天一色"。 历史上,乾隆皇帝对这组建筑非常酷爱,每年都要到这里赏景赋诗或荡舟观楼,并为景明楼赋诗有17首之多。练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光绪年间重建。练桥的“练”字取自南朝谢眺诗句:“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练是白色的丝绸,意为这座桥架在象白练一样的水面上。桥亭为重檐四角攒尖顶,桥洞为方形。镜桥始建于乾隆年间,咸丰十年(1860年)桥亭被毁,光绪时重建。桥名取自李白《秋登宣城谢眺北楼》诗中的“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镜桥也是一座亭桥,桥上有一座八角重檐攒尖顶的亭子,看起来分外优美。玉带桥,是西堤六桥中唯一的高拱石桥,高耸的半圆形桥拱与水中的倒影,构成一轮透明的圆,无比俏丽独特。 豳风桥,主桥洞为方形,比其它桥的方型桥洞要宽,可穿行小船,左右两边各有一个拱形桥洞。豳风桥的桥亭很有特点,呈长方形,四角重檐,有攒尖宝顶,两侧各有四根共八根桥柱,外形像房子一样,因此有人称它为屋桥。桥名取自《诗经》中反映古代农耕生活的作品《豳风》,《豳风》共有七首诗,多描写农家生活,辛勤力作的情景,是中国最早的田园诗之一。西堤不仅仿制了西湖苏堤也建了六座桥,就连苏堤沿岸的柳树也复制到了昆明湖的西堤。几百年的古柳树,虽然树皮龟裂,饱经风霜,大多主干中空,老态龙钟,但依旧生意盎然,枝繁叶茂,立于西堤之上。 漫步西堤,西山与万寿山的青翠身形不时从左右袭来,佛香阁与玉峰塔的倩影东西相映,移步换景,画面竟如此壮丽、妖娆。桥亭上凭栏,晴空朗朗下碧水粼粼,一艘艘画舫、游船在水面轻轻的滑过。于西堤漫步,柳枝拂面,绿色夹持,一路逍遥自在。于堤上小坐,清风徐来,碧波微漾,恍如到了世外桃源。花盛期间,西堤沿岸最为风景,红桃绿柳相映成趣,“千重云树绿方吐,一带红霞桃欲燃”,煞是可爱。 我每次到颐和园游览,都要走到西堤,这里风景特别优美,尤其是春天山桃花盛开时,成为北京市民的打卡地。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颐和园西堤是赏花踏青首选之地。昆明湖西提近2000棵山桃花已经进入盛花期,俨然美成一幅画。 此时,沿堤遍植的柳树,微微泛绿,与盛开的山桃花一起,远远望去好似一幅江南画卷。山桃花以粉色和白色为主,微风拂过,一串串粉嫩的山桃花在风中摇摆,特有的花香随风飘荡,分外喜人。人们纷纷拿着手机或相机拍照,到处都是壮观、热闹的场景。 颐和园景区太大,我基本上都是沿着老线路走的较多。仁寿殿、玉澜堂、乐寿堂、长廊、排云殿、佛香阁、宝云阁、画中游,然后转到西堤这条路上。柳桥、绣漪桥、十七孔桥再到东宫门转一圈,这可够算是经典线路吧!苏州街、南湖岛偶尔也去光顾过,但靠西湖最西边那条区域,我还没走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