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堂朴素而艺术的语文课”|东康新教育学校四语组共读交流

L.

<p class="ql-block">  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知识,从杏花春雨的江南到白雪皑皑的塞北,从波涛翻滚的东海之滨到风沙茫茫的西北大漠,方寸之间,便是世界。</p> <p class="ql-block">  这个暑期,我们一起走进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感受“漫卷云舒,洗涤情怀”的神奇功效!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课堂要落在实处、课堂上的遗憾、捍卫课堂常识、我这样教语文。书中凝聚了她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及感悟,是一本充满智慧和经验的教学指南,对我们身处一线教学的年轻教师有很大的指导帮助作用。</p> 问题探讨 <p class="ql-block">本期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p><p class="ql-block">👣对于小学中年级的学生来说,怎样学习说明文才能让学生学得有滋有味呢?</p><p class="ql-block">👣课堂上,总会有或多或少的遗憾,韩老师提到的“课堂遗憾”里哪个让你产生共鸣?今后你将如何对待这些教育细节呢?</p><p class="ql-block">👣在课堂的某一特定环节,所有的读书方式都适合吗?或者说,在众多的读书方式中,某一特定环节是否有最合适的读书方式?</p> 云阅读 共分享 <p class="ql-block">  拜读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受益颇多,其书中的诸多教学理念强烈引起了我的共鸣。“朴素”一词,我将其解读为本真,平实,质朴,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而非走个过场。追求这样的课堂,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还需千锤百炼。</p><p class="ql-block"> 课堂是遗憾的艺术。遗憾促人反思,反思促人成长。我们的课堂永远无法重来,但却永远会有缺憾。或许是教学环节的预设阻碍了生成,抑或是课堂的生成出乎我们意料,还有可能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与学生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这些都值得我们反复玩味,课后深思,为下一次的教学注入活水。如果一堂课只是模式化的走完过场,我们便不再回顾,没有反思,从不内省,那我们的教学之花不久便会凋零,剩下的只是在贫瘠的课堂土壤里反复耕作,却不见娇颜之花,直至养分榨干压尽。</p><p class="ql-block"> 此书虽已读完,但思考不会停止,这些闪光的理念会持久浸润我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薛倩</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明白了一个语文老师最应该具备的是文本解读本领。语文教师应带领学生在文本中进进出出,从字里行间感知触摸文字的温度,读出字里行间里的空白处流淌着什么东西,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倾听到文本细微的声音,要引导学生从言语的表层走向深层。今后的教学,我给自己定了个规矩,要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力求自己真懂。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先要培养自己的阅读能力。每一篇课文,我首先要查清时代背景,推敲词句,理清作者思路,脑子在课文里来来回回走。从语言文字到思想内容,再从思想内容到语言文字,追根寻源,弄清三个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而不那样写?毫不含糊,哪怕是一个词,也要反复推敲咀嚼,从不同的角度思考,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脑子里始终有思维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耿婷</p> <p class="ql-block"> 一位语文老师最可贵的品质和能力,就是立志让自己所有的学生都享受到最好的语文学科教育。</p><p class="ql-block"> “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意思就是“上让学生真有收获、大有收获”的语文课。细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只注重了宏观而忽视了微观,只注重了套路而忽视了细节。一堂课的价值和高度就是由细节建构而成的,作为教师,我们只有抓住一个又一个细节,才能带领学生进入文本,发掘作者潜在的情感。</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从具体的课例出发进行详细剖析,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其中的精彩与遗憾,对我们教师课堂的转型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李丹阳</p> <p class="ql-block">  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书中引用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的《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上课片段,将如何落实语文教学活动最基本、最核心的内容——识字、阅读和写作进行了介绍。于老师在课堂上通过五次指导朗读,让学生感受到朗读魅力,把书读熟,读出味道,把文章读懂,把文章思想读出来,从而达到“煮书”效果。</p><p class="ql-block"> 纵观我们的课堂,总是喜欢给朗读贴上文雅的标签:初读、品读、精读、赏读。但是,到底怎样赏读?用什么方式才算有效赏读.....却很少有人去思考。于老师没有贴任何标签,但是却调动学生去感受朗读的魅力,让学生真正学会朗读。只有融入教材,让孩子们扎扎实实触摸字词,感知语言,才能探索有限文字背后的意蕴和内涵。</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罗思莹</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 <p class="ql-block">  读完这本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文章的第二辑“课堂上的遗憾”。遗憾大概就是对于学习文章时落于俗套的“先读后悟”先读是遇到每一篇新的文章,没有任何错误的先去读,但是作者对于后面的“悟”提出了自己的新想法。那到底应该怎样去品读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想法,首先思维要向纵深处发展,不在语句表面滑行。其次要进行一场“咬文嚼字”的较量。可能某一句话没有任何修辞,但是句子里面的个别字也是值得品析的,这也让我想到了那句读书格言“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不仅如此,还需要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去体会语句。我们要想解决这个课堂上的遗憾,就要将品读看成一种“铺展艺术”,也就是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p><p class="ql-block"> 我们普通老师的课堂肯定是有遗憾的,但我们要在提升自己的过程中去弥补遗憾,找到自己的差距,真正让课堂高效起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王思</p> <p class="ql-block">  韩老师在书中提到“守住语文教学的根”、“莫让教参绑架了课堂”这些论调,实则也是在提醒我们,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因素扰乱着我们的教学环境,花样百出的课堂模式改革,各种各样的教学参考书,令人眼花缭乱的多媒体教学资源……我们的课堂颇不宁静,我们的学生也在逐渐迷失。作为课堂掌舵人的教师,我们更应该坚定不移地扎根在语文教学的江河里,不能被牵着鼻子走而忘却语文教学的初心,导致我们的学生迷失航向而一无所获。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语文教学的八字箴言——我们应紧紧围绕的教学依据。莫让语文课成为了程序化的理科课堂,活动化的综合课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刘萌</p> <p class="ql-block">  认真阅读了韩素静老师的这本书。很喜欢这本书的书名“上一堂朴素的语文课”。这是作者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坚持研究、细心观察、反复提炼之后的真切见解。</p><p class="ql-block"> 这本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教育不能忽视细节。语文学科真的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简单,需要教授给学生的太多太多,作为新老师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感受领悟的也是太多。</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浑身的毛孔都在张开,吸收从老师那里流淌来的一点一滴,看到什么,就成为什么人!</p><p class="ql-block"> 教师必须要历练自己研读文本的能力。教师不管你的年龄与否,一定要先完成自然状态的阅读和一名语文教师的身份重新阅读。</p><p class="ql-block"> 语文教师,一定要在研读课本上下功夫,要认真阅读,独立思考,反复咀嚼,才能真正的上好一堂朴素的语文课!</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高艺瑞</p> <p class="ql-block">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的浅显易懂,并不会让人有思想的负担。但是读后思考与收获又是颇深。适合日常忙碌于一线的教师,在万花丛中,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状态下,去静静读一读,找一找语文最原始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该书不止一次的强调语文老师的基本功——“文本解读能力”,在写作时,书本设计也是主题直接点明本节主旨,然后以课例形式呈现课堂,在从课例中收获反思,并提出建议,给我们的教学以基本指导。</p><p class="ql-block"> 课堂教学要落在实处,从语文课堂教师的表情肢体动作、教学中的细节;从语文课堂的文本解读与推敲,教师的引导提供相应建议;从课堂中的动静结合、写作手法的推敲教学、课堂中的提问艺术等等方面一一阐述,让读者有所收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朱彤</p> <p class="ql-block">  上好一节朴素的语文课,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作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继续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沉下心来,修炼自身,用自己的人格、学识和随和的心去感染学生、滋养学生。在语文教学的道路上,我们任重而道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