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德宏博物馆

大郑

美篇号:9472689 <p class="ql-block">2024年1月12日,冬季跨年度长途骑游旅行,第一阶段骑行219国道,由广西东兴219国道起点至219国道云南省路段第38天,今已到达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首府芒市第3天,探秘德宏州博物馆与勐巴娜西珍奇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宏州博物馆序言:</span></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德宏,这片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神奇土地,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元的民族文化,孕育了璀璨夺目的历史文明。为了铭记这段辉煌的历史,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德宏州博物馆应运而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宏州博物馆,作为德宏州建州后第一个综合地志类博物馆,不仅承载着收集、保护、研究、展示德宏地区历史文化遗产的重任,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沟通不同民族文化的桥梁。本馆以“西南丝绸之路上的璀璨明珠——德宏”为主线,全景式展示德宏生态文明与社会历史文明的演进历程,民族团结和睦的生动画面,以及沿边开发开放的光辉历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您将通过一件件珍贵的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德宏的悠久历史,感受各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远古时期的石器、陶器,到近现代的民族服饰、生产生活用具;从德宏在“西南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到各民族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英勇抗争;从民族团结的感人故事,到沿边开发开放的辉煌成就,德宏州博物馆将为您呈现一个全面、真实、生动的德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衷心希望,每一位走进德宏州博物馆的观众,都能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共鸣,感受到文化的力量,从而更加热爱我们的家乡,珍惜我们的民族文化,共同为德宏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宏州博物馆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州博物馆位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芒市金孔雀大街38号,是德宏州“三馆”项目(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之一,也是“十三五”期间德宏州委、州人民政府实施文化惠民政策和“文化强州”战略的重大举措与工程项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德宏州博物馆建筑风格采用了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的现代建筑形式,建筑外观形制为不规整的立方体,形似一方“宝盒”,外墙体的肌理极具层次感,是亚热地区繁盛生长的榕树根系的抽象表征,墙面色彩为云南高原赭红土色,整个建筑的寓意为“植根德宏,面向四方收藏德宏,筑梦文博”。</p><p class="ql-block">馆舍建筑面积为8237.65㎡,展厅总面积为2992㎡,布展面积2201㎡,展线长度689m。</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馆标”为国家一级珍贵文物“龙江型不对称铜钺”与德宏的“德”字的结合体,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德宏州博物馆共设有多个展厅,分布在一楼和二楼,主要展出内容如下:</p><p class="ql-block">一楼:</p><p class="ql-block">序厅:“南亚之门——德宏概览”,展示德宏州的整体概况。</p><p class="ql-block">自然厅:“自然禀赋 美丽家园”,展示德宏州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p><p class="ql-block">历史厅:“沧桑回眸 德宏史纪”,展示德宏州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文化传承。</p><p class="ql-block">二楼:与共”,系统展示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少数民族的文化、服饰、建筑、生活习俗等。</p><p class="ql-block">丰富的展览内容:博物馆展出的文物及展品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涵盖了德宏州的历史、文化、自然、民族等多个方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前言:</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山川秀服,气候宜人,是一个美丽、神奇、富饶的地方。这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化花开四季、果结终年,素有“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之称。</p><p class="ql-block">“德宏“是一个年轻的名子——1953年成立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1956年改自治州)、德宏才出现在世人面前。但德宏这片热土历史悠久。回眸历史,她是古代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是记载于傣族文献的“勐卯古国”,是西汉司马迁笔下的“武起乘象”,也是《马可•波罗游记》中的“金齿国”。元代征缅,明代“三征”麓川,清缅战领中、德宏都是南越屏障。近现代德宏边疆风云激荡,而对外敌入侵,德宏各族人民奋起抗击外马嘉事件、万安仁铁壁关抗英、腾越起义策源地、修筑滇缅路、雷允里场、全民抗战书写了德宏各族儿女的爱国诗篇。</p> 一部分“自然禀赋   美丽家园” <p class="ql-block">德宏地处云南西部,高黎贡山南麓,属典型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分布有中国纬度最北、连片面积最大的龙脑香热带雨林;是我国唯一属于伊洛瓦底江水系流域的热带区域,物种的丰富度、富集度力全国罕见。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气候条件,造就了德宏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成为祖国西南重要的生态安全屏。</p> 第一单元,沧海桑田. 地质变迁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沧海桑田 地质变迁——</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是横断山脉西南部、高黎贡山以西的一块自东北向西南倾斜的切割山原,地势的基本特点是东北高而陡峻,西南低而宽缓;峻岭峡谷相间排列,高山大河平行急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纵横交错的山脉之间,散布着28个大小不等的河谷盆地(盆地俗称坝子,实为山间平原),占全州面积的17.1%。面积达100平方干米以上的有5个,分别为盈江坝、陇川坝、芒市坝、瑞丽坝、遮放坝。其中:盈江坝最大,面积为516.13平方干米,全省排名第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全州最高点是盈江县北部的大娘山,海拔3404.6米;最低点是盈江县西北那邦坝羯羊河谷,海拔210米,一般海拔800~2100米,州府驻地芒市海拔920米。</p> 第二单元. 物华天宝 生态沃士 <p class="ql-block">物华天宝 生态沃士——</p><p class="ql-block">德宏是中国唯一分布有5种犀鸟的地方,是菲氏叶猴全国最大种群的栖息地,是黄嘴河燕鸥在中国最后的家园,是全国西南桦、石斛和竹种资源收集保存最多的地区,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州内的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早在1992年就被原国家林业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中国最具保护价值的40处A级保护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与自然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是个撒一粒种子就会发芽,插一根枝条就能开花的地方。德宏是我国距印度洋孟加拉湾最近的、受西南季风影响最大的地区,境内有高等植物339科1908属6045种。有陆生和水生脊椎动物994种,其中鸟类710种,鸟类种数位居全国第一。被誉“动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是镶嵌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一颗璀璨的绿色明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态多样——</span>【士壤】</p><p class="ql-block">州内土壤分为7个地带性土类、5个区域性土类。因地形起伏大,海拔相对高差达</p><p class="ql-block">3000多米,光、温、水、湿、热条件不同,对分布在不同高度上的土地的影响也不同,使区内从低海拔到高海拔明显发育着北热带的砖红壤到北温带的亚高山草甸土等</p><p class="ql-block">10多个上类的亚类,40多个土属,50个土种,并有明显的垂直带谐。</p> <p class="ql-block">1955年至1985年,云南省地质局与西南地质勘探公司等有关部门相继对德宏州进行了地质普查找矿工作,已探明标示在二十万分之一地质矿产图上的有20多种。属有色金属的有:锡、铅、锌、铜、钨、铬、镍;黑色金属矿有铁;能源矿产有煤和石油;稀有金属矿产有铍、铀、锗、粘土;特种非金属、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有云母、水晶、宝石、石灰石等。此外,还标有近10个重砂金测异常带。德宏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储量少,开采少。</p> 第二部分.  古丝绸之路 <p class="ql-block">该部分以古代民族迁徙、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茶马古道、滇缅公路为主要贯穿线索,以时间为纵轴,选取古代、近现代、当代德宏地区社会历史演进过程中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文化现象作力“纬线”,全面展现德宏地区从新石器时代到20世纪70年代的社会历史发展脉络。</p> 第一单元. 德宏古代史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公古代史——</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地区历史悠久,数干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是古代百濮、百越、氏羌族群向南亚、东南亚迁的重要陆上“桥梁”,是蜀身毒道——“南方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和各历史时期滇缅之间的重要政治军事商贸通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宏新石器文化的多元性——</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自古以来就处于古代族群迁徙的通道之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德宏新石器时代出士的石器等器物与怒江流域的芒怀遗址和洱海地区的宾川白羊村遗址均有一些相似的文化特征。同时,部分实物也证明德宏地区史前文化与缅北地区新石器文化极可能存在一定的交集,展现出了德宏史前文化的多元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麓川王国——</span></p><p class="ql-block">元朝在金齿地区设置“六路一赕”,并在征缅战争中设驿置递,委输军需,屯军镇守,提升了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和经济地位。征缅战争结束后,大军回撤,元朝在藏川地无军事力量存在。加之大理以西地区基本为大理王族段氏掌控,云南行省难以插手,麓川政权兴起。从1256年芳罕为麓川之主至明征麓川思机法奔遁,共传11代12主,历时一百余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征麓川”是明朝朝廷征伐云南麓川(今瑞丽)宣慰司思任法、思机法父子的战争。明朝以名将王骥为帅,自明正统六年(1441年)至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历时八年,耗费大量钱粮“转饱半天下”,出动军队超过40万,终于迎来了边疆和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关九隘——</span></p><p class="ql-block">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为巩固边防,云南巡抚陈用宾在今天德宏一带的盈江、陇川、瑞丽边境地区设“八关”及平蘑城驻兵防守。清代继续增设隘堡形成了古代中缅边境地区的“八关九隘销为上四关和下四关。上四关指神护参 万仞关、巨石关、铜壁关。下四关指铁量头、虎踞关、汉龙关、天马关。“九隘”为清政府设立,分别是:古永隘、明光隘、滇滩隘、止(支那隘、猛豹隘、大塘隘、坝竹隘、杉木笼隘、石婆隘,后来又增加了茨竹寨隘。这些关隘的设立,对历代云南边疆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宏马帮文化——</span></p><p class="ql-block">晚清至民国时期,滇西商帮兴起,马帮兴盛,沟通中缅,据文献记载最多时有上万匹累马来往于大理—保山—德宏至缅甸—线从事货物贩运。抗战爆发后德宏西南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茶马古道的主线等大部分路段被改建为滇缅公路。德宏现有3处茶马古道遗迹已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土司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是元、明、清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地方政权组织形式和制度。“土司”又称“土官”,是由中国古代中央王朝任命和分封的地方官,“世官、世土、世民”是其重要特点,即世袭的政治统治权,辖区土地的世袭所有权及对附着在土地上的农民的世袭统治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土司制度渊源很久,元朝以前,各封建王朝已采用“以土官治土民”的办法。唐、宋时在西南、华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设置过羁縻府、州,任命当地土著首领为世袭的刺史、知州。元朝后,以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招讨使、千户、百户等官职封赠各族首领,土官的职类、承袭、贡赋和征发等遂形成一定制度。明代,土司制度发展到鼎盛期,后渐趋衰落,至清代,已不占统治地位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云南、四川等民族地区还有极少数土司的残余。经过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才彻底废除。</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永历奔缅——</span></p><p class="ql-block">南甸土司的三班衙役崇祯十七年(1644年),明王朝灭亡。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宗室桂端王朱常瀛之子朱由榔为帝于肇庆,建号永历。顺治七年(1650年)清兵入桂林,永历帝急奔南宁;顺治十三年(1656年),永历帝入滇。同年十月清兵入滇,永历帝仑皇出昆明,向滇西进发,顺治十六年(1659年),永历帝被清军追剿,经过南甸(今梁河),干崖(今盈江)出境入缅。永历帝入缅境后即披软禁,后被缅人献给吴三桂,押往昆明被害于篦子坡(通死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官制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山官,意为“山上的主人”,是景颇族社会的统治者。山官制度是历史上景颇族自己相对独立的政治制度,指在等级制度的基础上,以山官、寨头等为统治者在一定辖区内行使独立权力。这种制度是在氏族酋长制瓦解过程中逐渐演变形成的。“山官”系当地汉族所用的称呼,因景颇族居住山区而得名,景颇语称为“贡萨统”,又称“杜”、“杜瓦”或“早”。历史上山官一般从属于当地傣族土司,是傣族土司在景颇族地区的统治代表,但他们又相对独立,享有一定的待权。</span></p> 第二单元 德宏近现代史 <p class="ql-block">近代以来,德宏所在的中国西南边疆危机深重。在面对英国殖民者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入侵时,德宏州各族人民奋起反击,一次次击败了敌人的进攻,书写了德宏各族儿女抗击外侮的壮丽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刀安仁与腾越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刀安仁与张文光于10月27日,率滇西国民军发动了“腾越起义”,推翻了清王朝在腾越的封建专制统治,并宣告成立“滇西军都督府”,建立了云南境内的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地方政权。孙中山闻讯,特致贺电嘉奖。</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刀安仁抗英——</span></p><p class="ql-block">滇西军都督府旧址,1891年,年仅19岁的刀安仁承袭了土司职位,成为干崖第24任宣抚使。就在这一年,英帝国主义为扩大殖民统治,入侵了盈江铁壁关地区(今属缅甸)。眼见国士沦丧,为保卫祖国领土,刀安仁征调四五百名土司兵到盈江铁壁关地区大青树安营扎寨,采用“七里蜂护窝”战术,痛击入侵英军,保卫了祖国领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各族人民共筑滇缅公路——</span></p><p class="ql-block">滇缅公路修筑过程中,德宏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德宏段筑路工程得以顺利推进,当时德宏各土司都承担了筑路任务,其中陇川土司所担负的三台山路段,是整个滇西南段中比较艰难的路段之一。该土司调集民夫总计出工7万余个劳动目,土司多永安兄弟和司署的幕僚师爷们亲自驻扎在芒市监督修路,不但数次对沿线工地进行检查,而且为了赶工期还弄来了当时比较罕见的汽车协助开展工程,确保了滇缅公路于1938年8月全线通车。</p> <p class="ql-block">李根源(1879年6月6日—1965年7月5日),字雪生,又字养溪、印泉,是云南腾冲人。中国近代史上的著名人物,中国国民党。元老、上将,爱国人士。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对中国的政治、军事、教育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p><p class="ql-block">李根源早年考入昆明高等学堂,后赴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学习。1909年,他任云南讲武堂监督兼步兵科教官,后升任总办,以“坚忍刻苦”为校训,用孙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教育学生,使讲武堂成为当时中国最进步、最新式的军事学校之一。</p><p class="ql-block">1917年,李根源到任陕西省长。192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因反对曹锟贿选总统,他辞去国会代表职,隐居吴中。1940年春,返回昆明就任云贵监察使职。李根源是辛亥革命~的元老,参与领导了云南起义°,参加了“二次革命”反袁世凯称帝活动和“护法”斗争等革命运动。</p><p class="ql-block">法”斗争等单命运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抗日战争期间,李根源发动苏州市民开展募集军需、救治伤兵、收容难民、收葬阵亡将士等活动。他四次安葬和祭祀抗日烈士,倡导建设“腾冲国殇墓园。”,以纪念为国捐躯的英烈。</p><p class="ql-block"><br></p> 第三单元 改天换地.  万象更新 <p class="ql-block">自 1950年德宏和平解放以来,在党和国家制定的一系列帮助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生产、改善生活条件的相关政策支持下,德宏州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良好态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莲山设治局起义——</span></p><p class="ql-block">1949年,中国入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西进部队一支队17团政工队长贾文成,审时度势,利用设治局和莲山土司之间的矛盾和刘常钰当时所处的困境,宣传全国解放战争的形势和党的有关政策,策动刘常钰起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2月7日,在设治局大门口的大街上召开了群众大会,会上刘常钰宣布莲山起义,并宣读了《莲山县人民起义宣言》。大会通过了以刘常钰为主任委员的莲山县人民解放委员会名单。五星红旗迎风招展,德宏州上空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街道墙壁上第一次出现了用石灰写上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国人民解放军万岁”“拥护中央人民政府” 等醒目的大字标语。为纪念莲山设治局起义,莲山设治局起义遗址被列入2013年云南省革命遗址保护建设项目。</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和平协商土改——</span></p><p class="ql-block">1954年8月10日,保山地委制订《关于德宏傣族地区改革计划(草案)》上报省委,第一次正式提出德宏傣族地区的土改方案。此草案经8月13日省委扩大会议讨论通过,并上报西南局和中央。11月3日,中央正式批复:“德宏傣族地区的土改暂缓进行”,这类地区“今后也可以用某种缓和的方式完成民主改革,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随即在德宏坝区实施“和平协商土改”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推翻了德宏延续了五百余年的封建领主制度,成为德宏历史上的重大转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缅边民联欢大会——</span></p><p class="ql-block">1956年12月10日,周恩来总理、贺龙副总理应邀对缅甸进行友好访问。同时,在两国总理亲自倡议下,决定在芒市举行“中缅两国边境人民联欢大会”。周总理认为,举行边民联欢,让两国边民直接接触,对于增进两国人民的友好、团结有重大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中缅边民联欢大会后,周总理与缅甸吴巴瑞总理在下榻的芒市宾馆共同亲自种植了两棵象征中缅友好的缅桂花树作为纪念。</p><p class="ql-block">1987年胡耀邦总书记亲临芒市视察时,特意为两棵缅桂花树题词“友谊之花香飘万代,祝愿中缅两国人民世代友好下去”。</p> <p class="ql-block">结语</p><p class="ql-block">没有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不幸的民族,没有记忆的城市也无法拥有美好的未来。博物馆的设立就是为了收藏、研究、展示、宣传这样的一种记忆。</p><p class="ql-block">博物馆所沙及的学科是丰富多彩的,所包涵的事象也是难以穷尽的。德宏自然生态多样,水陆膏腆、丝路花雨、马帮铃声,守士爱国的悠远过往,述不尽的可歌可泣。可是由于展厅空间有限,布展内容受到了很大限制。然而这里展示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珍爱的,这里诉说的一切都是值得我们崇敬的;这一个个耸立在追求真善美的文明之路上的里程碑,是鼓舞我们不断前行的力量源泉,是开启德宏现代文明社会智慧之门的金钥匙。</p> 第三部分.  美美与共  和谐相熔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民族文化资源——</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州内居住着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傈僳族等五种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人口的47.8%。德宏州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多彩、每种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德宏各民族“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和谐相容,是民族文化的大观园,民族团结进步的示范区。</p> 第一单元.  傣族 <p class="ql-block">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是德宏州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我国重要的跨境民族。《史记•大宛列传》、《汉书•张骞传》称傣族先民为“滇越”,《后汉书•和帝本纪》等称傣族先民为“掸”。傣族先民属古代百越族群,历经迁徙最后定居于古代德宏地区,并在此发展强大起来。德宏是中国傣族的重要发祥地,有“傣勒” 和“傣德”两个支系,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勒”分布于全州各县市的坝区,“傣德”主要居住于瑞丽市和芒市遮放坝尾一带。</p> <p class="ql-block">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后,傣族的建筑艺术有了划时代的发展。德宏地区傣族寺塔建筑金碧辉煌,佛殿基层为干栏建筑,屋顶重檐两三层,上小下大,又称为“孔明帽”。德宏傣族寺塔建筑虽受汉族红墙绿瓦、重门层阶的建筑风格影响,但根本上坚持了本民族干栏建筑的特点。</p> <p class="ql-block">女装、男装</p><p class="ql-block">德宏傣族少女装因地域不同略有区别。一般用红色绳线结成发辫缠于头顶,再点缀以花朵、金银饰物作为装饰,上身多穿贴身的无领大襟短衫,有长油和短油两种。结婚后妇女改穿对襟黑色或白色短衫,下着黑色简裙,盘发髻于脑后,外裹浅色印花毛巾,俗称“包头”,也会戴上黑布缠成的高筒帽子,帽子边上用绿色的丝绳缠绕装饰。老年妇女的上衣一般都比校宽大,色彩较为素雅,崇尚黑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德宏傣族男子一般上身穿无领对襟小袖衫,下穿净色长腿裤,色多用白色、米黄色、蓝布、青色布,喜用红色布做包头,并点缀用彩布扎成的布花</p> <p class="ql-block">傣族医药</p><p class="ql-block">傣族医药历史悠久,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所积累的宝贵的民族医药经验。其医药、方剂、制剂口耳相传。傣族医药在1983年全国少数民族卫生工作会议上被确定为全国“四大”(蒙、藏、维、傣)民族医药之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傣族泼水节——</span></p><p class="ql-block">傣族泼水节又名“浴佛节”,是傣族盛大而隆重的传统节日,也是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重要节日,德宏和西双版纳地区又称之为“摆尚建”和“尚罕比迈”。通常在清明节后第七至第十天举行,为期三四天。关于泼水节有很多美丽的传说,泼水节有着过年、礼佛、祈雨、迎春耕、祝愿人畜兴旺和五谷丰登之意。2008年,德宏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傣族与南传佛教——</span></p><p class="ql-block">南传上座部佛教约在14世纪由缅甸广泛传入中国云南傣族地区。德宏南传上座部佛教分为“摆奘”、“朵列”、“润”和“左底”四个教派。</p><p class="ql-block">当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逐渐与封建领主统治相结合,达到政教合一,对德宏傣族社会,生产生活和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德宏地区的傣文、傣历、傣族宗教节日都是由南传上座部佛教与地区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德宏傣族雕塑、书法绘画、民间文学等都受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与此同时遗留下了大量精美的佛教文物。</p> 第二单元. 景颇族 <p class="ql-block">景颇族是德宏州的主体世居民族,也是我国重要的跨境民族。景颇族先民属古代氐羌族群,历经迁徙最后定居于古代德宏地区。景颇族包括景颇、载瓦、龙硪、勒味、波拉五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使用景颇文、载瓦文两种文字。现今主要居住在德宏州五县市。景颇族是传统的山居民族,多数居住在半山腰或山间的小平地,少数居住在坝区边缘地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族生产工具——</span></p><p class="ql-block">景颜族早年以旱地农业为主,同时从事畜牧、采集和家庭手工业等副业生产,使用铁质小农具和大量的竹木质农具。早期旱地农业的经营相对粗放,采取“刀耕火种”、轮流歇荒的耕作方法,产量相对较低。后来随着铁质大农具的出现和耕作方法的不断改进,景颜族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颇族火塘文化场景——</span></p><p class="ql-block">景颇族自始至终部离不开火,离不开火塘,火塘文化已根植于在景颇族人的生活之中。在景颇村赛,无论准家来了宾客,主人都会把客人迎进正堂火堪边,用最好的酒肉招待宾寄。火塘在景颇人的心中是神圣的,火塘边的座位十分讲究,每当有事销要商议或举行活动时,年长的坐在堂屋靠墙的位置,如果有客人来,主人也会邀请来客坐主位置表示尊敬,晚辈们则坐在与长辈们相向成者左右两边的位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景颇族建筑——</span></p><p class="ql-block">景颜族是传统的山居民族,在景颇族聚的园茶,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幢幢别具一格的景颇族传统民居。其传统民居多为干栏式草顶竹木结构,可分为低楼、高楼兩种,在平面布局上一般为长方形,屋脊很长,延伸到山墙以外,屋面为倒梯形的两面坡,屋灣翘起。</p><p class="ql-block">景颇族竹楼一般隔成若干间,各间均有门无窗,屋内根据人口多少设置若干个火塘。取暖照明的火塘周围铺篾席作衰榻。竹楼以屋脊为界隔成两半,一半是主人家居住和煮饭的地方。另一半则用以招待客人、存放别的东西。景颜族有大家庭和睦相处的良好传统习惯,有的人有20多口,这样的人家,住的竹楼就不是三四间,而是10多个房间多个火塘了。“九个火塘人多,九块旱地粮多之说,就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景颇族目瑙纵歌领舞帽</p> <p class="ql-block">景颇族文学与艺术</p><p class="ql-block">创世史诗(神话史诗)</p><p class="ql-block">《目瑙斋瓦》</p><p class="ql-block">《目瑙斋瓦】是一部口耳相传下来的景颇族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由序取、天地的形成、平整天地、洪水、宁贯杜要亲、目瑙的来历和大地上的生活七个章组成,万余行诗句行云流水般从开天辟垃吟唱到人们取火、找水、打刀、制土罐後生活场景,景颇族始祖用瑰丽奇特的想給阐釋着天地万物的来历,以口头吟通的天式记录了一个万神世界。</p><p class="ql-block">创世史诗《目瑙斋瓦)熔神话、传说、诗歌于一炉,整部史诗反映了整个景颇族的生产、生活、社会风情画面。它表现了古代景颇族社会、政治、经济、习化、宗数、生产、生活、地理环境和风三人情等广泛的内容,又具有结构宏伟、势磅碍的史诗艺术特点。景颇族创世只诗《目瑙斋瓦》已于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p> 第三单元.  阿昌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阿昌族——</span></p><p class="ql-block">阿昌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史称“哦昌”“浪哦”等。跨境而居,现代阿昌族按照其使用的语言和居住地域的不同,可分为户撒阿昌、梁河阿昌、高埂田阿昌等三个支系。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梁河、陇川、高埂田三种方言,一般都能够兼通汉语和傣语。在国内主要分布在德宏州的陇川县、梁河县和芒市。阿昌族多居于亚热带的坝区和丘陵地带,以农业为主(有悠久种稻历史),传统的制刀工艺颇为出名。</p> 第四单元.  傈僳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傈傈族 ——</span></p><p class="ql-block">傈僳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是我国西南边陲跨境而居的直过民族,其先民属古代氐羌族群,傈僳族族称最早见于唐樊绰《蛮书》,写作“栗辣”,亦有栗梦、力些、力苏、力梭、卢等十多种不同的书写形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自己的文字。全国现有70.28万人,云南省有66.83万人,主要聚居在怒江州,其余散居在云南省丽江、保山、迪庆、德宏、大理、楚雄等州市。在德宏主要分布在盈江、芒市、陇川,有3.42万人,占德宏总人口的2.59%。今盈江县设有苏典傈僳族乡。</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傈僳族与弩弓——</span></p><p class="ql-block">傈僳族男子往往弩弓不离身,加上长刀和箭包佩带身上,好不威武。而且,傈僳族汉子往往能百步穿杨,射术很高。这源于傈僳族以狩猎和渔事作为主要生产生活方式的补充或赖以生存的时间很长。久而久之,弩弓成了傈僳汉子的标志物。在采集、狩猎和渔事作为生产劳动外的必须补充时期,傈僳人都从事这些活动,有本民族比较完整的一套狩猎办法和捕鱼绝活。</p><p class="ql-block">傈僳族弩弓一般由锥栗木和岩桑树等作为原料制成,弩把是将锥栗树板用推刨推磨而成,弩弓是由树龄三十年的岩桑木用推创推平后用碎玻璃刮出的,表面很光滑,纹路细密,以保障弓张开无数次也不会断裂。弩弓一般穿弩把架成不规则的伞字型,而且弩弓和弩把连接处往往不留一丝缝隙,让人赞不绝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阔时节——</span></p><p class="ql-block">阔时(“阔什”)是傈僳语的音译,为“岁首”之意。阔时节是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新年。它源于傈僳族原始宗教的祭祀仪式,一是祭祀天神地神,祈求神灵佑护;二是祭祀祖先,祈求赐福;三是祈求“达各玛”(火神)的庇护,驱邪避鬼;四是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过阔时节有固定的场地,正中央竖立着座高大的标志塔,傈僳语称为“木多依”,意为“擎天柱”,基座为六棱形,塔身为十二棱形,顶端是神话英雄“花扒”持弩射日的塑像。举行阔时节的时间是每年农历正月初八至初十,节日期间,要举行“上刀山、下火海”表演,还有荡秋干、抛叶球、射弩等民间体育活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傈僳族服饰——</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州傈僳族妇女多头戴以碎花布彩带装饰的蝶结式黑布帽子,有几十股七彩毛线坠于后颈,耳戴银环或珠串,颈挂数股长及胸部的珠串;上衣为前短后长右衽式,两油和腰部为黑色,与衣服连片的后垫部为浅蓝色,并以各种碎花彩带作装饰,腰系两层宽窄不一的黑围腰,四周绣满五颜六色的大花朵,另以一条红色彩带把前后围腰系绕,围腰长及脚踝,路出红布腿套。男性戴青黑大包头,衣着多为黑色,上穿对襟式竖领短衣,扣子用各种银币或铜珠做成,下着长及膝盖的大裆裤,裤口绣有红白条纹,外穿前短后长的白色布褂,出门佩腰刀、带弩箭。</p> 第五单元.  德昂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德昂族——</span></p><p class="ql-block">德昂族是中国人口较少民族和直过民族之一,是德宏最古老的世居民族,跨境而居。其先民属古代濮人族群,汉晋时称闽濮、苞满,唐称朴子蛮,元明称蒲人,清和民国时称波龙、崩龙,解放后称“崩龙族”,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德昂族”。主要分为布列、饶买、饶扩、饶静、梁、饶景、饶薄七个支系,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多数人精通汉语、傣语、景颇语,部分人能使用汉文、傣文。</p> <p class="ql-block">德昂族服饰</p><p class="ql-block">德昂族服饰因支系而异。男子多穿蓝或黑色圆领大襟上衣,短宽裤。白色或黑色包头巾。妇女多穿蓝或黑色对襟或斜襟短上衣,着筒裙?裙衣服襟边、下摆或裙边因 系不同而各有特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老的茶农——</span></p><p class="ql-block">德昂族被誉为“古老的茶农”,是一个有着悠久种植茶树和饮茶历史的民族。茶不仅仅是他们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他们的“命脉”,联系着德昂人的精神信仰和这个民族待有的生活方式。干百年来,神茶、制茶、用茶与其他民族交换各种生活用品,一直是德昂族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经济来源之一。茶在德昂人的社会生活、社交礼仪、化解矛盾、治疗疾病等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村村种茶、户户植茶、家家敬茶、人人喝茶体现了茶在德昂族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德昂族的茶习俗主要有迁徙茶、建房茶、和睦茶、礼仪茶、定情茶、提亲茶、喜庆茶、求解茶、叫魂茶、报丧茶、离婚茶等等,通过这些贯穿于茶的习俗,形成德昂族独特的茶文化。</p> <p class="ql-block">创世史诗(神话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p><p class="ql-block">祭祀茶祖</p><p class="ql-block">《达古达楞格莱标》是德昂族迄今发掘、整理并出版的唯一一部创世史诗(神话史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一幅德昂族在远古时期、洪荒时代苍凉、悲壮的早期历史社会图景,被誉力“洪荒时代的古旋律”,储存着大量德昂族远古历史的信息。史诗中,达古和达楞是茶仙的名字,是德昂族的祖先,德昂族认为自己是茶叶变来的,是茶叶的子孙;同时揭示了德昂族悠久茶文化及其“古老茶农”称谓的历史渊源。2008年,经国务院批准,《达古达楞格莱标》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浇花节——</span></p><p class="ql-block">浇花节,是德昂族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也是最能体现德昂族传统文化的一项活动,在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它是把佛陀诞生、成道、涅盘三个日子合并在一起举行的纪念活动,为期三天。第一天,男女老少身着盛装,采集最美的花前往佛寺供佛,听佛爷诵经,装扮龙亭,制作泼水粑粑,感恩佛祖赐予的幸福生活;第二天,举行浴佛仪式,收集沐浴佛像的水,饮用三口,其余洗脸、洗脚,意示除去污秽疾病;第三天一早,每家的晚辈要为长辈洗手洗脚,体现尊老爱老的美德。午后,人们集中到龙亭周围,由德高望重老者蘸圣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为大家祈福。之后,大家敲锣打鼓,载歌载舞,泼水祝福。2014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浇花节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临展部分  辐射中心展示厅 第二单元. 优势在区位 <p class="ql-block">德宏位于祖国西南边陲,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国境线长503.8公里。历史上,德宏就是南方古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史迪威公路与中缅公路的交汇点。而今,德宏是中缅国际大通道、中缅油气管道的出入口,是背靠祖国大西南走向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走向世界的关键节点,对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中缅印之交——干年往来綿延不绝</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古代南方丝绸之路——蜀身毒道</span></p><p class="ql-block">早在公元前4世纪,我们的祖先就打通了贯穿川滇缅印的“金银大道”往来通商。这条“金银大道”就是从我国四川、云南等地区经缅甸辗转印度的陆路通道——蜀身毒道。中、缅、印三国山水相连,世代比邻而居,交流通商的历史源远流长。</p><p class="ql-block"><br></p> 第三单元. 成就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德宏:</span></p><p class="ql-block">“德宏”地名源自傣语名称,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地处祖国西南边陲,辖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两市三县,国土面积11526平方公里,总人口131.8万人。州内居住着以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傈僳族、德昂族五个世居少数民族为主的40多个民族,有少数民族人口60.33万人,占总人口的45.84%,是民族团结的大家园和民族文化的大观园。德宏具有地理区位优势独特、民族文化风情浓郁、生物资源丰富的特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5月,德宏全境解放,从此翻开了历史的新篇章。1953年7月,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区成立,在党的政策光辉照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勤劳朴实的德宏各族群众团结一心,励精图治,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未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干年跨越。改革开放以来,德宏开拓创新、先行先试,使贫穷落后的边陲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德宏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民族团结、边疆安宁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和觉的建设全面加强的可喜局面;</p><p class="ql-block">德宏进入了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新时代。</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2023年是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成立70周年。70年栉风沐雨,70年波澜壮阔,70年春华秋实,德宏实现了沧桑巨变、取得了辉煌成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风雨兼程,敢教日月换新天!70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德宏边疆各族儿女始终与祖国母亲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开拓进取、砥砺前行,成功实现了从原始社会未期、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干年跨越,实现了从田园荒芜、百业萧条的边陲之地变成了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社会主义新边疆,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跨越发展,天翻地覆慨而慷!在德宏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70年,经济建设成就如此辉煌;没有任何一个70年,民生改善如此显著;没有任何一个70年,民族之间如此和睦;没有任何一个70年,德宏边疆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如此满足充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70年砥砺奋进,而今迈步从头越!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德宏各族人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取得辉煌成就,努力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德宏新篇章!</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结语:</span></p><p class="ql-block">70年栉风沐雨,70年春华秋实</p><p class="ql-block">德宏70年的辉煌,成就充分证明,党的领导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主心骨,民族团结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改革开放是我们各项事业发展进步的动力源。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使命,德宏各族干部群众将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省各项部署要求,以铁的肩膀、铁的作风担负好强边固防之责、高质量发展之责、沿边开放之责、民族团结进步之责、全面从严治党之责,不断把德宏建设得更安全更美丽更富饶,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谱写好德宏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