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初期的国企

千里

<p class="ql-block"> 新产品开发</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初期的国有企业中,新产品开发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以我所在的包头轻工业机械厂为例,这是一个拥有上千名职工的地方国营企业,也是国家轻工业部机械局的直供企业。</p><p class="ql-block"> 1979年后,我有幸见证了包头轻机厂经历的两次较大整顿。第一次整顿是在我中专毕业实习期间,由轻工业部机械局组织对企业进行全面整顿,标准严格,由机械局派出验收组来验收。那次整顿使全厂停产三个月,全力进行各项整改。我记得当轻工业部机械局验收组负责人在全厂职工大会上宣布整顿验收合格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热烈掌声,这是对全厂职工三个月辛勤付出的肯定。经过整顿,工厂面貌焕然一新,企业管理水平大幅提升,在包头市地方企业中名列前茅。</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整顿发生在1983年,国家从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补充的经济改革过渡到指导计划,产品由企业自行找客户销售,自负盈亏,成为走向市场的独立经济法人。这一变革对企业提出了更高要求,企业不仅要保证有好产品,还要学会市场营销,寻找客户,确保产品销售。</p><p class="ql-block"> 1984年8月,我由包头市职工大学毕业回到企业时,正是企业全面走向市场的时候。当时的企业干部政策是“四化”,即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我被定为“第三梯队”候选干部,毕业后一个月,30岁的我就被任命为副厂长,分管新产品开发、产品质量、生产安全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在新的岗位上,我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时,企业缺乏定型主导产品,产品品种多、单件小批生产导致生产率低,效益差。为改变这种状况,我将开发新产品作为工作重点,投入大量精力。当时,机械设备新产品的开发主要通过消化吸收国内最新引进的国外先进设备来进行。</p><p class="ql-block"> 我每次到北京出差或路过北京,都会拜访轻工部机械局的技术处和轻工部科技局的科技处,他们掌握全国制糖、啤酒、卷烟、造纸等行业引进国外先进设备的权威信息。通过大量技术调查,我和厂开发科的工程技术人员将目标锁定在包头糖厂由西德进口的半自动板框过滤机上。这是一种全新的设备,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市场需求潜力巨大。我们开始组织人员进行测绘、设计制图,并迅速投入样机制造。样机在糖厂试用后得到了认可,这个产品正式开始生产。由于半自动板框过滤机需要较大的铸件和较大型的机械加工设备以及较复杂的程序控制系统,一般小厂难以仿造,使得该产品的生命周期较长,成为了包头轻机厂的“拳头”产品。在我调离该厂几年后,半自动板框过滤机仍在批量生产,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效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