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江南游

韩铁

<p class="ql-block">冬季去海南多是座飞机,有时开车。这年是开吉利X3边走边玩,沿途一路看风景过去的。</p><p class="ql-block">12月18日,早六点北京出发,一人开车行驶八百多公里,晚上八点多到达南京夫子庙附近。当日正赶上南京很少见的下雪,胆战心惊的心,总算是落了地。</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南京。以前出差来过南京,没认真玩过。这次玩了两天。</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夫子庙附近河流。</p> <p class="ql-block">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牌坊 | 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位于南京城东郊中山陵园,钟山风景区灵谷景区内。入葬将士包括北伐战争、抗日战争和内战中的阵亡将士代表。是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殇墓园,国家级烈士纪念场馆,中国大陆原纪念抗日战争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也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的纪念性公墓建筑群。</p><p class="ql-block">地址:南京市玄武区灵谷寺2号灵谷寺景区内。</p> <p class="ql-block">灵谷景区大门是一座三拱门的门厅名红山门,上覆绿色琉璃瓦两侧是红墙,中门上题"灵谷胜境"。大门正南有一处月牙形湖泊名万工池。红山门往北便是无梁殿,无梁殿东便是著名的灵谷寺,寺内有大雄宝殿、大遍觉堂、观音宝阁、财神殿、三藏法师顶骨舍利供奉处等建筑。灵谷寺东有一处石碑,上刻"灵谷深松"四字。灵谷深松往北可以通达到谭延闿墓区、往东南则可以通达到邓演达墓区。[6]</p> <p class="ql-block">灵谷景区(Linggu Scenic Area)原名灵谷公园,又称灵谷寺景区、灵谷寺公园,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境内,地处紫金山南麓中山陵东,南京体育学院北侧,总面积4.83平方千米。1950年,建设为灵谷公园。2004年,钟山风景名胜区总体改造规划中规划建设为灵谷景区,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区域——中山陵园风景区的主要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灵谷景区因古灵谷寺而得名灵谷景区,是在原古灵谷寺的旧址上改建形成的公园景区。灵谷景区现有灵谷寺、灵谷塔、无梁殿、宝公塔、三绝碑、万工池等名胜古迹,又同时分布有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谭延闿墓、邓演达墓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无梁殿。无梁殿原称无量殿,因殿内供奉无量寿佛而得名,该殿建成于明初,是原灵谷寺仅存的一座建筑。从殿基到屋顶,全部用大砖砌成,不施寸木,也无梁椽,故俗称无梁殿,它继承了传统结构拱券式,五楹三进,东西长50米,南北宽34米,纵深37.8米,呈穹隆状,中进顶高22米,前后各有3拱门,四面有窗。其建筑年代之久远、气势之宏伟、结构之坚固堪称国内同类建筑之最。殿前有一座五楹带顶的阵亡将士牌坊,中间坊额刻"大仁大义",背面刻"救国救民"。坊前置一对汉白玉雕成的貔貅。殿内墙上书刻孙中山的《总理遗嘱》,还书刻国民革命阵亡将士名单。</p> <p class="ql-block">灵谷塔又名阵亡将士纪念塔,灵谷塔高66米,九层八面,底层直径14米,顶层直径9米,为花岗石和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建于民国二十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1年至1933年),当时称阵亡将士纪念塔,俗称九层塔。塔内有螺旋式台阶绕中心石柱而上,计252级,每层均以绿色琉璃瓦披檐,塔外是一圈走廊,廊沿有石栏围护,供游人凭栏远眺。</p> <p class="ql-block">灵谷寺建于明初,当时规模十分宏大,占地500亩,从山门至大殿长达5华里,还设有鹿苑,养鹿无数。现代灵谷寺寺址仅是明初灵谷寺龙王殿的一部分,现灵谷寺建有照壁、山门、前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玄奘院等建筑,为灵谷景区的核心景点和南京重要的佛教寺院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始建于民国十五年(1926年),是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4][5]。</p><p class="ql-block">中山陵由陵园,廖仲恺、何香凝墓,邓演达墓,谭延闿墓,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公墓和中山陵附属革命历史图书馆旧址,共六部分组成[11]。</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位于钟山中茅峰南麓,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墓,陵墓于1926年1月动工,1929年春主体建筑竣工,同年6月1日举行奉安大典。此后工程继续进行,直至1931年底全部完成。中山陵占地两千亩,依山而筑,前临平川,后拥青嶂,气势磅礴,平面呈“自由钟”形。陵寝建筑中轴对称,从牌坊、墓道、陵门、碑亭到祭堂、墓室平距700米,高差70米,有392级石阶和平台10个,全部用白色花岗岩和钢筋水泥构筑,覆以蓝色玻璃瓦。中山陵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陵寝附近尚有音乐台、行健亭、光化亭、流徽榭、藏经楼等多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中山陵音乐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博爱广场东南方。建于1932年至1933年,占地面积约为4200平方米,由关颂声、杨廷宝设计,1932年秋动工兴建,1933年8月建成。音乐台是中山陵的配套工程,主要用作纪念孙中山先生仪式时的音乐表演及集会演讲,是中山陵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是明太祖朱元璋与孝慈高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也是明朝的第一座陵墓。</p><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明孝陵保持了陵寝原有建筑的真实性和空间布局的完整性,体现出明清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其创立的陵寝制度有着承前启后、独创新规之意义,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20多座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上有着划时代意义。</p> <p class="ql-block">明孝陵依山而建,坐北朝南,纵深2.62千米,原四周建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占地面积达170余万平方米。因屡遭战火,仅存石刻和建筑基础,后部分复建,大致分为三部分,包含神道、陵寝和明功臣墓。</p><p class="ql-block">神道自下马坊至文武方门,包括神烈山碑、大金门、四方城、神道石刻和御河桥[6]。</p><p class="ql-block">陵寝主体建筑自文武方门至崇丘,包括碑殿、享殿、升仙桥、方城、明楼等,并筑有围墙。</p><p class="ql-block">明功臣墓呈拱卫明孝陵状,分散在明孝陵四周,包括吴良墓、徐达墓、李杰墓、邓愈墓、常遇春墓、李文忠墓、仇成墓、吴祯墓等。</p><p class="ql-block">明孝陵</p><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明孝陵是明朝时期兴建的第一座帝王陵寝,与唐宋时期的帝陵不同,明孝陵开创的“前方后圆”的格局,被后来明清历代帝陵所继承,开创了明清帝陵的格局[35]。</p><p class="ql-block">从陵寝规制的变化上,明孝陵继承了唐宋时期帝陵的“献殿”或“上宫”,即享殿以及方城、明楼和宝城围合而成的坟冢院。而明孝陵则是把以前皇陵的“回”字形格局改变为南北向、前方后圆的格局。同时还取消了唐宋帝陵的“下宫”,即修造在陵寝“上宫”周边的宫殿建筑群。</p><p class="ql-block">下马坊 </p><p class="ql-block">下马坊下马坊面朝东南,为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宽6.7米,高7.7米,横额宽1.3米。原位于今宁杭公路上,后因修建道路,移至今宁杭公路北侧。坊额上刻“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p><p class="ql-block">禁约碑 </p><p class="ql-block">禁约碑禁约碑位于下马坊旁,立于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为卧碑,高1.41米,宽5.25米,厚0.43米。碑文有禁约9条,前有序文,楷书阴文。碑额正面浮雕双龙戏珠,碑座须弥座式,四周雕云纹。</p><p class="ql-block">神烈山碑 </p><p class="ql-block">神烈山碑神烈山碑位于下马坊东,立于明嘉靖十年(1531年),碑高4米,宽1.46米,厚0.67米。碑文楷书“神烈山”三字,碑额上刻“圣旨”二字,边刻“嘉靖十年岁次辛卯秋九月吉旦”,及“南京工部尚书何诏侍郎臣张羽立石”。碑身及碑额为一整石凿就。碑下无座,用两条巨石嵌住碑身。原建有碑亭,现已无存[1][13][16]。</p><p class="ql-block">大金门 </p><p class="ql-block">大金门大金门位于下马坊西北,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坐北朝南,有拱门三券,东西长26.66米,南北宽8.09米。中门较大,高5.24米,宽4.15米;两侧门较小,高4.45米,宽3.54米,下部为石制须弥座,高1.58米,束腰部分浅雕椀花,上部砌砖。从须弥座到挑檐石下高4.91米。原装有朱红漆大门,门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东西两侧有皇墙相接,现均已无存。</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 </p><p class="ql-block">文武方门文武方门为明孝陵的正门,原为五道,三大二小,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三年(1864年)重建为一道,两侧有短垣左右伸出,向北包围,将碑殿、享殿、方城明楼、崇丘等均包入其内。门上嵌有长方形条石一方,两边刻云龙纹,中刻“明孝陵”三字,字径0.51米,石匾高1.07米,长1.99米,为曾国藩书。1998年依明朝时期规制,恢复原貌,开辟五门,加顶覆瓦,门额竖书“文武方门”4个鎏金大字。</p><p class="ql-block">碑殿 </p><p class="ql-block">碑殿碑殿原为明孝陵的中门,又称孝陵门,为五道,后被毁,仅存须弥座台基和柱础。清朝初年于原址重建碑殿,面阔三间,歇山顶,红墙小瓦,南北正中各开一门。殿内立有5块石碑。</p><p class="ql-block">孝陵殿须弥座台基遗址 </p><p class="ql-block">享殿享殿原为孝陵殿,重檐九楹,进深五间,建在三层石砌须弥座台基之上,殿额“孝陵殿”三字,清咸丰三年(1853年)毁于战火。清同治四年(1865年)和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分两次在孝陵殿的遗址上重建享殿,面阔仅三间。现存明朝时期五十六个大型石柱础以及三层须弥座台基,前后石陛各一通,四角有石雕螭首。</p><p class="ql-block">方城明楼 </p><p class="ql-block">方城方城位于升仙桥北,外部用大条石建成,高16米,东西长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高2.4米的石须弥座,束腰部分刻以绶带文和方胜文。正中为拱门,中通圆拱形隧道,有54级石阶,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式,原前后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隧道北为崇丘南墙,沿城墙边缘可分道从左右登明楼[1][6][22]。</p><p class="ql-block">展开全部</p><p class="ql-block">明功臣墓</p><p class="ql-block">吴良墓 </p><p class="ql-block">吴良墓吴良墓位于钟山以北吴桢墓北,平面呈长方形,长6.78米、宽3米、高3.2米,用城砖砌筑,为砖构券顶式。墓内用砖墙隔成前后两室,中设木门。出土有保存较好的玉带饰、玉佩、玉环以及铜灶、铜火盆等随葬明器。另有墓志一合,志盖篆书,志文楷书且因腐蚀较严重,字迹漫漶不清。现有石龟趺一只(碑已失)、石羊两只、石虎一对、石武士两名[7]。</p><p class="ql-block">2</p><p class="ql-block">徐达墓 </p><p class="ql-block">徐达墓徐达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板仓街190号,坐北朝南,平面略呈长方形,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现存有复建的石坊,额书“明中山王神道”。神道长约300米,神道两侧置石马、石羊、石虎、武士文臣、石刻各一对。神道石碑高8.95米,宽2米,厚0.7米,下承龟趺,上为云龙碑额,碑额篆书“御制中山王神道碑”。墓冢为徐达夫妇合葬墓,直径约14米,高2.40米,坟前有其后裔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徐公、夫人谢氏之墓”[7][25][26]。</p><p class="ql-block">李杰墓 </p><p class="ql-block">李杰墓李杰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雨花台烈士陵园内,坐北朝南,现存有神道碑一通,神道石刻包括石羊、石虎、石马、石武将各一对,分列神道两侧,神道碑通高3.94米、宽1.2米、厚0.33米[7]。</p><p class="ql-block">邓愈墓 </p><p class="ql-block">邓愈墓邓愈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邓府山,坐西朝东,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现存神道碑一通,神道石刻包括石马、石马等。</p><p class="ql-block">朱元璋</p><p class="ql-block">朱元璋(1328—1398年),字国瑞,濠洲钟离(今安徽省凤阳)人。家贫寒,年17父、母、兄相继去世,孤无所依,入皇觉寺为僧。25岁入郭子兴部,与元兵及各路起兵者长年作战。后称吴国公、吴王。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应天府即皇帝位,国号大明,年号洪武。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病逝,葬于明孝陵。</p> <p class="ql-block">南京夫子庙位于南京市秦淮区秦淮河北岸贡院街、江南贡院以西,地处夫子庙秦淮风光带核心区,即南京孔庙、南京文庙、文宣王庙,为供奉祭祀孔子之地,是中国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中国四大文庙之一,中国古代文化枢纽之地、金陵历史人文荟萃之地,不仅是明清时期南京的文教中心,同时也是居东南各省之冠的文教建筑群。[1][2]</p><p class="ql-block">夫子庙是一组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主要由孔庙、学宫、贡院三大建筑群组成,占地极大。有照壁、泮池、牌坊、聚星亭、魁星阁、棂星门、大成殿、明德堂、尊经阁等建筑。夫子庙被誉为秦淮名胜而成为古都南京的特色景观区,在六朝至明清时期,世家大族多聚于附近,故有“六朝金粉”之说,是中国最大的传统古街市,与上海城隍庙、苏州玄妙观和北京天桥为中国四大闹市,也是中国著名的开放式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和国际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玄武区中山东路321号,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60][61]、中国三大博物馆之一[1],简称南院或南博,其前身是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是中国创建最早的博物馆、中国第一座由国家投资兴建的大型综合类博物馆[2]。现为大型综合性的国家级博物馆、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3]、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4]、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5]、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6]。</p><p class="ql-block">南京博物院占地13万余平方米,为“一院六馆”格局,即历史馆、特展馆、数字馆、艺术馆、非遗馆、民国馆。另全院设“六所”的研究部门,即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非遗保护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并设有中国博物馆中唯一的民族民俗学研究机构[2],其中文物保护研究所被称为“文物三甲医院”,是中国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7]。</p><p class="ql-block">截至2018年,南京博物院拥有各类藏品432768件(套),珍贵文物371032件(套),珍贵文物数量居中国第二,仅次于故宫博物院[8]。馆藏文物上至旧石器时代,下迄当代;既有全国性的,又有地域性的;既有宫廷传世品,又有考古发掘品,还有一部分来源于社会征集及捐赠,均为历朝历代的珍品佳作和备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珍品。青铜、玉石、陶瓷、金银器皿、竹木牙角、漆器、丝织刺绣、书画、印玺、碑刻造像等所有文物品类一应俱有,每一品种又自成历史系列,是数千年中华文明历史发展最为直接的见证[2]。</p> <p class="ql-block">乌镇大剧院是乌镇当代文艺复兴的新地标,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来访的必到之景,以并蒂莲花的造型横卧在乌镇水乡之上,现代而又典雅。剧院分为地下1层,地上7层,包含一个大型剧场和中型多功能剧场。可满足不同表演项目和类型的需要,为乌镇千年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p><p class="ql-block">嘉兴市桐乡乌镇古镇旅游区,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北端,十字形的内河水系将全镇划分为东南西北四个区块,分别称之为“东栅、南栅、西栅、北栅”,镇域面积79平方千米。[4][24]</p><p class="ql-block">乌镇大剧院是乌镇当代文艺复兴的新地标,成为世界各地游客来访的必到之景,以并蒂莲花的造型横卧在乌镇水乡之上,现代而又典雅。剧院分为地下1层,地上7层,包含一个大型剧场和中型多功能剧场。可满足不同表演项目和类型的需要,为乌镇千年历史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木心美术馆为纪念和展示画家、文学家、诗人木心毕生心血与美学遗产,为木心的研究提供了完整文献。全馆建筑坐北朝南,以修长的、高度现代的极简造型,跨越乌镇元宝湖水面[29]</p> <p class="ql-block">昭明书院院里空旷,灯影下有一个石牌楼,上面一块石板上书了四个大字:“六朝遗胜”,下边一块石板上书了一行字:“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据有关资料介绍,这座石牌坊建于明朝万历年间,高3.75米,面宽3.8米,龙凤板上的“梁昭明太子同沈尚书读书处”字样为刑科给事中、里人沈士茂所题,“文革”时被有心人涂上石灰得以幸存。石牌楼后边是开阔的庭园,园前有四眼水池,四周古木参天。</p><p class="ql-block">书院坐北朝南,是半回廊二层硬山式古建筑群。主楼为图书馆。图书馆门内的走廊上展示了一些收藏的古旧牌匾,也有一些书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乌镇街、坊、巷的数量和规模非同小可,俗称有四门八坊数十巷。八大街为常春里大街、澄江里大街、通里大街、南大街、中大街、北大街、观前街和东大街。</p> <p class="ql-block">白莲塔位于西栅大运河畔的环河岛上,白莲塔高有七级,塔高约51米,为乌镇最高建筑,塔下有八角形的升莲广场,广场中有放生池,东侧河岸边有一条石舫。白莲塔属于宋元时期江浙一带通行的砖木混合结构的阁式塔,纵观其塔,外观呈梭状,实际上塔的平面是呈正方形的,塔基也是一个24米乘24米的正方形,内部地面用清水方砖铺就而成。</p> <p class="ql-block">王会悟纪念馆,陈列了王会悟的许多历史资料,唯有一尊王会悟年青女性打扮的塑像和一艘“中共一大纪念船”,更是引起游客和观众注目,也写就了王会悟为“中共一大”顺利举行保驾护航的卓越功勋。</p> <p class="ql-block">茅盾陵园占地2150平方米,从空中看象一个大大的“子”字,这是来自茅盾的名篇《子夜》。整个陵园松柏青青,庄重肃穆,里面不仅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而且还由茅盾的母亲陈爱珠的陵墓。在茅盾先生的陵墓前,是茅盾先生的半身铜像,它取自茅盾任文化部长影像。铜像前面是一个用黑色花岗岩雕刻的墓碑,它是像一个打开的书本,书页上刻有茅盾的代表著作《子夜》第一章《夕阳》的手稿手迹;铜像后面的墓穴内就安放着茅盾和夫人孔德沚的骨灰。整个陵墓是一个规则的椭圆型。</p><p class="ql-block">前面的“茅盾之墓”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诗人臧克家题写的,他与茅盾也是很好的朋友,在茅盾去世后他悲痛不已,以写文章,题字等多种方式悼念茅盾。台阶一共有85级,它象征着茅盾所走过的85个春秋,而台阶上的平台则象征着茅盾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人生转折。</p> <p class="ql-block">茅盾纪念馆建筑面积大约1000平方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陈列有茅盾遗物59件,书籍近1000余册,图片90多幅,许多资料还是第一次展现在世人面前,整个展馆以人生之路和文学之路为主线,展示了茅盾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p><p class="ql-block">在水池中央的黑色花岗岩平台上就是茅盾先生,它是依照茅盾去世时的遗容,按照1:1.3的比例用白色的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表达了乌镇人民对茅盾先生深深的怀念和崇敬之情。水池中潺潺的流水,不停的流淌,象征着茅盾先生提倡的“为人生”的文艺思想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对面的墙壁上镌刻的是茅盾去世前给中共中央要求恢复党籍的信。</p> <p class="ql-block">三寸金莲</p> <p class="ql-block">丽水松阳老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地方,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这条古街位于‌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是浙江省最长的县城老街之一,核心线路长1.9公里,街区规划范围总面积约7.68公顷。松阳老街被誉为“活着的清明上河图”和“最后的江南秘境”,它不仅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风格,还充满了江南水乡的韵味。</p><p class="ql-block">老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建安四年,至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自从唐朝贞观年间县城落户西屏镇以来,这里一直是商业和文化中心。古街全长300多米,两旁大多是两层木结构建筑,以明清遗存为主。沿着老街漫步,可以感受到时光仿佛倒流,仿佛回到了古代。</p><p class="ql-block">松阳老街不仅因其历史和文化价值而闻名,还因为其美食而受到游客的喜爱。这里有著名的‌煨盐鸡、‌状元饼和‌手工麻花等特色小吃。例如,煨盐鸡以其新鲜的食材和独特的烹饪方式,成为了当地著名的小吃;状元饼则因其传统的制作工艺和美味的口感而远近闻名。</p><p class="ql-block">此外,松阳老街还积极推动文化和旅游的结合,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市集,吸引游客前来体验和参与。例如,五一期间,松阳老街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包括非遗、文创、街头艺术等,为游客提供了极具年代风情的打卡点。</p><p class="ql-block">总的来说,松阳老街是一个集历史、文化、美食和旅游价值于一体的地方,是体验江南传统文化和风情的绝佳地点。‌</p> <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位于浙江省松阳县三都乡,从县城到村里需要在狭窄的山路上行驶约8公里。村庄坐落在一座环形的山凹中,左右两翼山峦环抱村庄,风水布局相当明显。在地无三尺平的杨家堂,20多幢土木架构的清代民居沿着山坡一级级向上延伸,整个村庄上下屋高低落差约2至3米,在视野中展现出一个巨大的建筑立面,是松阳县典型的阶梯式古村落,有金色布达拉宫之称。</p> <p class="ql-block">村子坐东朝西,根据五龙抢珠的地形设计,位于对面山、屏风山、祖坟山、大山脚、上山头五座大山合拢形成的坡地中,一条小溪自东而西环绕村落,形成玉带绕村的格局。[2]</p><p class="ql-block">村庄历史</p><p class="ql-block">据记载,该村建于1655年前后,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对于村名的来历,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p><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及其宋姓来历,从其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可看出,其宋氏祖先来自西安(京兆,古都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古称)。</p><p class="ql-block">宋濂为唐代名相宋璟之后裔(25世孙),而宋濂为浦江的一代世祖,其孙宋可三因绾丝藤迁于松阳县三都乡呈回村。1655年许,宋可三第八代世孙宋显昆从呈回村迁居杨家堂村。</p><p class="ql-block">宋显昆迁居杨家堂村后的70余年间,杨家堂只有数间茅房,族人以卖柴、狩猎为生,生活十分艰苦。到了宋显昆曾孙宋宏堂时,却出现了“奇变”。</p><p class="ql-block">关于宋宏堂,传有这样一段文字记录:宋宏堂五岁丧父,时其兄宋宏资也仅九岁,孤儿寡母,家境甚是贫苦。但其母蔡氏对兄弟俩要求甚为严格,日间要他们出去干活,入夜则教他们习文,故使兄弟两能习字断文、知书达理。一日,宋宏堂挑柴去城里卖,于泉址凉亭歇脚,拾得一内约有2000两银子的钱袋。拾得银两后,宋宏堂就在凉亭中等侯失主。失主回找时,他就将所有银两如数还与做木材板业的衢州巨商。那巨商感激不已,诚问宏堂有何要求,宋宏堂说,我什么都不要,若你能用得着我,我可否当你学徒。之后,宋宏堂就跟随那巨商学做木材板业生意。因有母亲蔡氏的谆谆教诲,宋宏堂不仅能写会算,且品德高尚,倍受世人尊重。跟随巨贾学商一段时间后,经得巨商许允,自己也另立门户,从事木材板业生意。曾数十次贩运木材到杭州,并入股杭州南星桥“松茂板行”,成了股东老板,终成松阳的木板巨商大富。宋宏堂发迹后,生活上仍省吃俭用,而将钱财用于“建厦屋、孝高堂、友兄弟……”从而逐步修建起时至今日我们尚能一见的杨家堂古居群。</p> <p class="ql-block">走进杨家堂,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这些鳞次栉比的清代乾隆年间的古建筑和那一层层翘首相对的马头墙。当然也包括那些精美的雕梁画栋、门窗雕花等等。</p><p class="ql-block">杨家堂古民居中几乎每家大院中都有学报、官报,有的甚至于从中堂贴到客间板壁。由于时间久远,已经没有一张是完整的了,有的学报中还留有几个字,有的几乎看不到字的影迹。</p><p class="ql-block">杨家堂村1号,也即村“顶头堂”,该房为宋起艺故居,宋起艺曾是一名国学生,是最高国立大学大学生。</p><p class="ql-block">杨家堂的墙体文化十分丰富,从一个侧面真实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种生活信仰、艺术追求。</p><p class="ql-block">6号房中的春夏秋冬画面,因历史久远,其中的秋景已经无法看清,4号房大门顶的朱子治家格言和2号房大门顶上《程子四箴》保存尚好,2号房天井南北侧的诗文则是乾隆的七言古诗。</p><p class="ql-block">从杨家堂的墙体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在160年前,杨家堂的宋氏祖辈们就开始重视文化教育。他们的重视并不仅仅停留于思想上,而是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如前面提到的蔡氏老太在丈夫早逝,家境贫寒的条件下,仍要求二个儿子“日耕夜读”,可以看出这位伟大母亲的思想是多么开放,对世界的认识是多么的高瞻远瞩。</p><p class="ql-block">继蔡氏老太要求两个儿子“日耕夜读”之后,宋宏堂继承了母亲的传统,“念村中子弟幼小失学者,则延师设馆,歌诵之声彻于山谷”。至宋君楣(1836--1901)时,还“捐资举办迪德小学,松阳知县张纲奖给‘泽流桑梓’匾额”。其办学时间比县毓秀小学(1905年创办)还早。也正因对教育的重视,才使这样一个小山村飞出了诸多的“金凤凰”。</p> <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景区,位于浙江省丽水市云和县崇头镇,距云和县城10千米。[4]</p><p class="ql-block">云和梯田最早开发于唐初,兴于元、明,距今有1000多年历史,总面积8.02平方千米,海拔跨度为200米~1400多米,垂直高度1200多米,跨越高山、丘陵、谷地三个地质景观带,具有体量大、震撼力强、四季景观独特等特点,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梯田群,被称为“中国最美梯田”。景区四季景观秀美,拥有梯田、云海、流水、雾凇、湿地、竹林、怪石等主要景观。[4]</p><p class="ql-block">2024年,云和梯田景区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确认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坑根村坐落于白银谷中,相传为开采银矿的矿工所筑。村庄地处山涧河谷之旁,主要由木头与石块构筑,道路小巷也是由石块铺成。村中古民居则采用石头奠基,墙体大多为黄泥夯筑。这里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原住居民巧妙的利用环境特点构筑成一个个独立的院落,形成独具特色的“坑根石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