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这幅残损的照片摄于 1962 年 4 月的北京颐和园,照片的提供者是我北京二中的同学孙增茂。照片记录了我们四人中学时代的风采和彼此间的深厚友情,从左向右依次是谢东山、郭向泉、我、孙增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拿到这幅照片,我在欣喜之余又为其残损而倍感惋惜,在北京期间我先后去过四家照相馆询问修复价格,有两家答复修不了,一家报价80元,另一家100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要价太高促使我萌生出自行修照片的念头,出于对中学时代的怀念和对老同学的思念之情,我在电脑上边学习Photoshop软件,边修整这张照片,心想要是能自己动手修整好,岂不是更有意义!</p> <p class="ql-block">为了更好地掌握照片的修整技术,我在书店买了一本《Photoshop入门与提高 CS2》,我一边看书,一边在电脑上按书中介绍有关方法修整这幅照片。</p> <p class="ql-block">我采用Photoshop软件上的仿制图章工具和修复画笔工具对背景的残损进行修整,直到消除为止。</p> <h3>对人物面部的残损,也是用上述工具反复修整,也许是因为是方法掌握的不好,技术不过关,修来修去总是修不好。</h3> <p class="ql-block">在照片修整不下去的情况下,我在网上向一位大学教计算机的老师求教。</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位老师向我介绍了他修整照片的经验,还在百忙之中帮我把照片右边两人面部做了修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原照的背景残损处,他手绘了几棵松树,经他修整后,照片整体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仍有缺陷,右边两人额头上存在云状痕迹,部分痕迹还遮挡了最右边人的左眼。另外手绘背景也不够真实,不像是照相机拍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因这位教师家里有事,没时间再为我修整照片,我按他介绍的方法继续修整右边两人的面部缺陷,但效果一直不好,这使我失去了修复的信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种情况下,我决定尝试一下“换头术”,我找到了我们班的集体合影照片,打算从集体照上用磁性套索工具,将我和孙增茂的头像移植到我们四人合影上。</p> <p class="ql-block">这张就是采用“换头术”修整的照片,右侧两人的头像是从集体合影上移植过来的,很明显清晰度不如左侧两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因是集体合影人比较小,放大倍数太大导致不清晰,况且原四人照是侧光,移植来的头像是顺光,很显然,我修整的失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修整我从其他照片上移植过来了一棵松树,使背景看上去比原来好一些了。</p> <p class="ql-block">为还原照片的真实,我放弃了“换头术”,继续反复用仿制图章工具和修复画笔工具修整我和孙增茂的头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原照上我的左手有残损,几次修整效果都不好,这次修整采用移植法,将左边第二人郭向泉的手水平翻转后,移植到了我的手上了,我还做了部分头发和耳部的移植,总算完成了照片的修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照片修好后,我按两张照片并排的格式排版、剪裁,结果四周比原照有所压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修整后的照片在照相馆扩印后,我送给孙増茂一张,看到原先残损的照片获得了新生,他既高兴又惊讶,连声说好,但我心里很清楚,照片修整的并非完好,没有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p> <p class="ql-block">因我对所修照片仍不太满意,便将照片的修整过程详尽地讲述给了我的朋友、北京二中的校友作家陈援(系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东城区作协理事)。他为我在修复照片上所下的功夫所感动,非常热情地应允找朋友免费为我修复这张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陈援所找的朋友乃中国日报网站资深记者、摄影师吴传京,他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为我修复好这张照片,共有两张,其中一张颜色略深,另一张则较浅。见下图:</p> <p class="ql-block">显而易见,陈援的朋友吴传京对照片的背景部分未做过多修整,而对照片上的人物,尤其是人物的面部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复,而这恰恰是照片的关键所在,亦是最难修复之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次修复后,残损较严重的右起第一人孙增茂面部层次丰富,自然和谐。照片整体的修整效果甚佳,很值得我学习与借鉴。</p> <p class="ql-block">照片里的郭向泉和谢东山自 1962 年中学毕业后,虽经多方探寻,但至今未取得联系。我一直怀着殷切的期望,盼望有朝一日能再次见到他们。待到那时,我一定会送上这张照片,与他们一起回忆那令人难以忘怀的中学岁月,尽情畅谈我们之间的深厚友情。</p> <p class="ql-block">文字编辑:王宇</p><p class="ql-block">照片修整:王宇、吴传京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