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故事(12) 身在曹营心在汉

耕夫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我的故事(12)</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2年7月,四年的大学生活结束了。学校说,今年的分配原则是,哪个地区来的学生原则上回那个地区。当时,景泰县属于武威地区,我只好带上毕业证,背上行李卷,来到了武威,到地区人事处报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那个时候不想教书,想搞行政、想当记者。大哥就给甘肃日报社驻武威的记者杨树信写信打电话沟通。杨树信的舅姥哥张燕是人事处长,杨树信给舅姥哥说了,舅姥哥答应来武威分在行政部门搞行政去。大学毕业搞行政,而且是人事处长发了话,这是铁板上钉钉子的事情了。我兴冲冲地在人事处报到以后,借了二十元钱作为生活费,就躺在武威地区招待所,想象着去行政部门上班,该是多么滋润和荣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几天后,人事处通知学生们都来听取分配方案,结果我被分到了武威一中。我顿时傻了眼。不是说好的到行政部门吗?杨树信给我的解释是,地委贾书记指示说,师范院校毕业的学生必须到学校去。我才意识到上了一个大当,上了张燕处长的当。 那个时候正是人才青黄不接的时候,哪个地方都需要大学生,大学生显得非常稀缺和宝贵。他怕我们不去武威报到,给我来了个虚晃一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知道分到了武威一中,我气不打一处来,就扭头回了老家。在家呆了一个多月,放心不下,再回到武威听消息,发现分配方案仍然没有变化。我就不得已而求其次,希望分到武威师范学校。找到武威师范学校的陈校长,陈校长大喜,就去人事处要人。但是那个时候武威一中比武威师范牛逼得多,武威一中坚持要这个人,人事处没有办法改变,武威师范也是空欢喜一场。我来到人事处,提出把我分回景泰县去。副处长张明大发雷霆:“一个学生都分不下去,这还了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我只好去一中报到。武威一中的铁娘子校长王学兰热情地接待了我。王学兰校长也知道了我推三阻四不来一中的情况。我检讨说“对不起啊”。王学兰校长大气地说:“年轻人嘛,可以理解。”她叮咛我,不能再说地方方言了,尤其是语文老师,必须说普通话。从此我就改说普通话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武威一中,从1982年到1987年,一共待了五年,带出去了两个初中班的学生,其中前一个班是从初二接手的。在这期间,遇见了姜维勋书记,心里暗想:你当初不要我上武威师范学校,我现在是上了甘肃师范大学回来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武威一中,人在曹营心在汉,还是一直努力要摆脱教书的命运,干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先是努力去地委报道组,没有去成。恰好1975年武威日报社成立了,也正是用人之际。而更巧的是,武威日报社两位主要负责人都成了我的熟人。李田夫副总编的孩子是我班上的学生,我们混熟了。梁林副总编是大哥的同学,大哥引荐,梁林副总编对我格外上心格外关注。但是学校不放,令我疯狂。磨到1987年9月,眼看新的学年又要开始了。梁林副总编让我撂下一中的工作,直接到报社来,手续待后办理。我便大着胆子于9月份开始到报社上班了。自此,我的人生又翻开了新的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到了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一天碰到了改当商业处长的张燕,他要我去商业处给他当办公室主任,我婉言谢绝了。再后来,报社要调进一个财务人员,我和办公室负责人去考察。这个财务人员原来是当初那位地委贾书记的公子。这位公子人称贾少爷,我们处成了好哥们。还有那位大发雷霆的张明副处长,后来先后任地委委员(相当于现在的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副专员,我们见了面总要打个招呼,他一直很客气地叫我“尚社长”。其实我们没有社长,只有总编。</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