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爷爷的故事

秦岭溪水

<p class="ql-block">  文字:秦岭溪水 图片:网 络</p> <p class="ql-block">  红尘一别两茫茫,祖孙缘分九年长。</p><p class="ql-block"> 音容笑貌今犹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六十周年永难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乡把曾祖父叫太爷爷。我的太爷爷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六十年了,但他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难以忘怀。特别是他认真学习和善举行为,在我人生道路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使我从小就意识到学习的重要作用,也觉得善行待人是作人的本份。于是,我总想用文字把太爷爷的点点滴滴,记录下来。以表达自己对他老人家的追思之情、怀念之意、感恩之心、尘世之缘、印象之深!</p><p class="ql-block">我从家谱中查得,太爷爷1886年5月16日在陕西山阳县漫川关栽湾出生,两岁时随父母家人迁居陕西户县玉蝉公社刘村西北,解放前又在涝店公社永安村置地建房,解放后土地归入生产队。他1964年10月8日仙世,享年七十八岁。我们祖孙之间的尘世之缘只有九个年头,但他老人家的形象与仁善之举让我记忆犹新,也在我的人生轨迹中产生了一定的作用,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太爷爷是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他个子在一米七一左右,花白的头发向后边梳着,从脖颈处剪齐,也就是清末民初人们剪了辫子的发型。留着短胡须,脸颊偏瘦,双目炯炯有神。老人家天天在太阳升起来的时候,就在我们家住的草房东边墙外面,读书背书。七十多岁了,还是那么的孜孜不倦,认真努力学习。这个场景让我从小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觉得学习是人生的重要基础,是认识了解世界的根本途径!</p> <p class="ql-block">我们家是四世同堂。太婆在我临出生的前六天仙逝了,这对太爷爷的打击可想而知。在安葬完太婆的第二天,我来到了这个世界。我的出生也为太爷爷带来了一些安慰,因为我是曾孙子老大,全家人也为此感到高兴欢乐。我小的时候身体比较弱,全家人对我疼爱有加。太爷爷是位老中医先生,也是给我细心调养,关爱备至,百般呵护,为我的健康成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记得有一次二伯家的二姐等一帮小伙伴,打着玩耍,一块砖头扔过来,正好打在我的左额角上,鲜血直流。太爷爷给我贴了一些治疗红伤的药,没几天就结痂好了。</p><p class="ql-block">太爷爷给人看病是不收钱的,给开个中药方子,让到药铺子去抓上几幅中药,花钱少效果好。每到老人家过生日的时候,总有许多人家来表达谢意!一般都是拿的掛面、点心、红糖、鸡蛋之类的礼物。老人家每天早晨吃一个鸡蛋,当然也是少不了我的一个。我爷爷奶奶、父母亲是不能享用的,那时候敬老是第一位。我小时候跟着太爷爷,经常吃鸡蛋、掛面、点心、麻饼之类的食物,致使我十多岁后见到这些食物闻都不闻。我到了七岁的时候,太爷爷把我送到了学校,报了个名,算是把我送入了小学。</p><p class="ql-block">但在同期入校的学生中,我的年龄算是比较偏小的。因为我们家距离学校比较远一点,也就是一二里路程,但太爷爷坚持早晨把我背到学校门口,让我中午自己走路回家吃饭,下午太爷爷又来学校接我,背我回家。看得出他老人家对我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对我寄予厚望。因为爷爷奶奶没有文化,父母亲也是识字不多。太爷爷能够精通医理,把脉问诊,自然在当时算是个文化之人。他也深知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让我尽早入学,接受教育,得到知识的沐浴与滋润。</p> <p class="ql-block">太爷爷在我们家乡村子周边算是有名望的老中医先生。谁家大人或孩子来看病,先是号脉、看舌苔、看手大拇指与食指中间位置的颜色、手掌手背上的血色,问大小便情况。然后告诉病人症状,说的相投对症了再开药。有的病人来不了,他就出诊到病人家里去看病诊治,春夏秋冬无误,风霜雨雪无阻,及时热情为病人诊治。</p><p class="ql-block">他出门时夏天打把布伞,可以遮阳挡雨,手提一个木制小药箱,内似于三合板制作的,深红的颜色,里面有两层,放些急用的药品、针灸的针、拔火罐的陶瓷小罐,配药的小勺子,笔墨纸张,石头眼镜等。药箱再用一块蓝色布包起来,手可以提着。再在腰带上别一个旱烟锅子,杆子是用木竹做的,大约有二尺多长,红铜烟锅,玉石烟嘴,烟杆上吊一个布烟袋,里面装有自种晒干揉碎的烟叶。</p><p class="ql-block">抽闲暇空间,他抽一锅子旱烟,解困提神,消遣一下。这个长旱烟锅另外还有一个绝妙的用途,就是可以打狗、防蛇、护身。太爷爷给人看病风雨无阻,那时候都是走路步行,经常早出晚归,从来没有什么怨言,用行动诠释了医者仁心的本质。他老人家深知病人的痛苦与难受,需要他的安抚精心救治,治愈每一个病人他都会非常欣慰与开心。他的医术精湛,远近闻名,得到了广大周边群众的认可,不少医疗站点、医院里的中医大夫都知道他老人家,有的还慕名而来,互相切磋交流,为群众排除病魔。</p> <p class="ql-block">太爷爷不仅用毛笔开药方,还经常用毛笔批注药书,写药书。他在家门前的空地上种植山药等药材。还到五六十里以外的秦岭山上去采中药材,在河滩上挖干草。还将药材背到药铺,借用碾槽碾碎,用蜂蜜红糖一起配制中药丸。对人的眼疾方面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写的关于眼睛疾病诊治方面的书,至今还有一本留在我弟手中保存。遗憾的是这本书我们姊妹都看不懂,没人继承学医。</p><p class="ql-block">太爷爷写了好多治疗笔记、治好病的处方等医疗药物书籍,有的被人借走没还,说丢了。大部分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被抄家焚毁。现在想起来这是令人遗憾、非常痛心的事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虽然说太爷爷在文革前就去逝了,但当时太爷爷不仅会看病,还懂一些风水,有一个罗盘(指南针),经常给人看个房庄基地的朝向、墓地的方位等。文革由于派性,一些居心不良的人给我爷爷(祖父)找事,居然说有封建迷信的残余,奶奶怕被人抓住把柄,就把许多药书烧了。</p><p class="ql-block">本身我爷爷没有文化、父亲文化浅(小学毕业),没有跟随我太爷爷学医,所以,祖传中医没有得以传承。我九岁时,太爷爷就去逝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医术失传殆尽,我无能为力。太爷爷的仁爱之心,博大的情怀,让我敬佩不已,也在我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深深的印记。乃至在我人生的道路上遇到任何困难,都会想起他老人家的勤奋、坚忍、好学、俭朴、仁爱的真实形象。太爷爷在我心目中就像一盏明灯,一路照亮我前行!</p> <p class="ql-block">父亲说我太爷爷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在咸阳地区(当时户县归咸阳管辖)中医大夫理论考试中获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卫生部门想调他去大医院工作,他婉言谢绝了。老人家不愿意离开他创立家业的这片故土,深深眷恋着家乡的人民和家门户族、亲朋好友。听老人们讲,太爷爷不仅能看病行医,而且在勤劳创业方面也是一把好手。清末时我们家从湖北郧西县上津镇迁徙到陕西山阳县漫川关镇,尔后又迁移至户县玉蝉乡刘村西北。</p><p class="ql-block">太爷爷在这儿长大成人,学医创业,置地二十多亩,盖了三间草房,房前屋后栽种了树木,郁郁葱葱,鸡鸟长鸣。解放前的上世纪四十年代,又搬迁到户县涝店乡永安村,在渭河南岸,建了三间草房,栽种树木,置地兴农,创立家业,购置农具与耕牛,还有大小石磨两副,大的磨面、小的可以磨豆腐,家族邻里都能使用。太爷爷治病救人,贤德仁厚,很有名望。解放后,土地入社归队充公,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当时征求家里意见是留在永安村?还是回归玉蝉乡刘村?</p><p class="ql-block">永安村为了留住我太爷爷这位仁医名家,答应以后老人们仙世,全村出人出力,抬到二十多里以外的刘村西北老地里安葬。因为永安村地处渭河之滨,水位高,挖一米深就见水了,棺材会埋在水里。就这样我太爷爷及全家人留在了永安村,因此,玉蝉乡刘村西北(现在的联东村)我们家的十八亩地也入到永安村的三队,成为集体公有。一九七六年户县土地划大方,因为这块土地距离永安村较远,耕种不方便,经上级协调才将这块地划归了刘村。永安村这里是我出生的地方,成长的热土,也是我永远的家乡。</p> <p class="ql-block">太爷爷的仁慈友爱之心,人尽皆知。我们家住在渭河南岸,不少人要过河坐船摆渡才能到达北岸兴平地界。我们家距离渡口不远,也就三里多路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总有人要摆渡过河北去,由于徒步走路,若晚了或者河里涨水了等原因,船匠停工了,就过不了河。这时候天黑了,路人返回来到我们家,这就成了免费客栈,管吃管住。</p><p class="ql-block">面对生人的免费接待留宿,当时我们家是常态。现在的人敢这样做吗?我们家在这里住了二十多年,要免费为多少路人提供方便?没有记录。其中一位中年妇女,看我们家人心好,竞然认我婆(奶奶)为干妈,成了我的姑姑。也听老辈人讲,我太爷爷经常帮助自己兄弟姐妹,家门户族的亲人。</p><p class="ql-block">他是兄弟七人中的老二,面对当时社会现状,积贫积弱,困难重重,他给几位兄弟分别买二三亩地、盖两间草房,建个小家,取妻生子,然后自己发展。他的兄弟及弟媳来家里吃住上一月半载,都是热情招待。家门户族中有什么大事急事,需要出钱出力的,他毫不犹豫,倾囊相助。帮助邻里乡党更是义不容辞,爽快应允。所以,他老人家受到了周围群众及亲人们的爱待与敬佩!这也是他兴家立业的重要本钱,这种仁义厚道的美德也为我们家开辟了广阔的空间,其优良的家风应该薪火相传。</p> <p class="ql-block">太爷爷在七十六岁时,有一天晩上后半夜,起来喝水时突然从床上落倒在地上,中风了成为半身不遂。他左边的手和腿失去了功能,语言也说不清楚,难以表达。请医生来诊治也没有什么明显的效果,我爷爷、奶奶,父母亲都是精心照料,父亲甚至睡在床前护理我太爷爷的起居,喂饭喂水,接大小便,近两年时间全家尽孝床前。七十八岁时,太爷爷离开了这个世界,我们家犹如天塌地陷,悲痛万分。</p><p class="ql-block">我也泪流满面,心如刀绞,难过至极。当时来祭奠悼念的亲朋宾客络绎不绝,家里人来人往,孝子很多。记得太爷爷仙世后,在家里面停放了七天,杀了两头猪招待宾客与送葬的乡党。村子大队书记、大队长出面,落实村里当年土地入社时的承诺,出动三辆马车拉女孝子,男孝子走路。</p><p class="ql-block">六个小队分别派人抬棺,十六个人一组,分四组轮流抬棺到二十多里路以外,将太爷爷安葬在玉蝉乡刘村西北,解放前是他老人家购置的土地上(当时已归公)。他与太婆,还有太爷爷的父母亲在这块土地上相聚,回归了大自然。这块地从一九七六年户县土地划大方时,已不归属永安村了,但这是老祖宗的归宿地,是我难以忘却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我与太爷爷的诀别有些特殊,也让我今生难忘。记得安葬太爷爷的那天,空中飘着小雪。我当时才虚龄九岁,小孩由于走不了长路,也坐的马车。我头晕头痛,到了墓地还想吐。老辈人说你太爷特别爱你,舍不得离开你!现在看来可能是晕车的原故吧。下葬前我父亲下到墓坑打扫干净,棺材入墓后,父亲又给擦干净。太爷爷的棺材是用黑色土漆上的色,然后请画工两面塑了龙,前面也画的很精致。父亲把我抱到墓室,拉着我的手围绕棺材走了一圈,算是我们与他老人家的最后诀别!</p><p class="ql-block">我们父子从墓室上来后,才开始封门、填土,直到培土形成小丘状才算安葬完毕。太爷爷永远离开了我们!邻居乡党们说我把鸡蛋罐罐打碎了。的确自从太爷爷走后,随着母亲逐渐生的弟弟妹妹五人,人多劳动力少,日子开始紧吧起来,生活也困难了许多。文化大革命后期,生产队分的粮食开始不够吃了,爷爷每年春季都要去河北借粮,借一百斤还一百二十斤。我不甘心家境的败落与退化,想弃学帮助爷爷奶奶、父母亲干活争工分。</p><p class="ql-block">无奈我年龄尚小,父母不允许,一直供着我们姊妹五个读书。我上高中后,看到了机遇的暑光。正确把握每一个稍纵即逝的机会。从班长、团支部书记、级委会主任到大队党支部副书记,尔后又入伍从军,从士兵到文书、从排职到团政委,走过了我人生的重要历程。我太爷爷一生积德行善,福泽子孙,其精神财富是无价之宝。六十年来,我没有忘记太爷爷的仁德泽慧与对我的期望!更没有忘记爷爷奶奶、父母亲对我的养育之恩与无求回报的挚爱!你们都在天堂团相聚了,我今生会永远怀念您们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