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古时抬食盒

荒野 wildnis

<h5> —— 清末民初胶东传统农耕文化</h5><h5> (璜山书院篇)</h5><h5><br></h5><p class="ql-block"><b> 芝罘图说</b></p><p class="ql-block"><b> Chefoo Pictorial Information</b></p><p class="ql-block"><b> 第 126 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文/摄影/制作:荒野</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早饭刚过,太阳早就爬得很高了。春天,人本来就有点懒散,实际我们小孩子清晨也不怎么精神,正感无聊的时候,就听到街坊邻居家传来了孩们的嘈闹声,好像嚷嚷着要看光景看热闹。 我的目光转到了母亲的身上,没等我开口,母亲扫了我一眼;“是街南面你高伯伯家的儿子结婚,张罗着送送礼盒”。我立马像打了鸡血一样,心头一震,这种光景可没看到,何况高伯伯是在外面混得有头有脸的人,好像是个什么文官,儿子也有不错的工作,家是我们村里比较富裕,非常讲究的人家。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母亲总是带我到他家拜年,家里的摆设非常讲究、气派,收拾的井井有条,什么八仙桌、影屏、太师椅、梳妆台、座钟、首饰盒、挂屏、年画,总让我目不暇接。他家办喜事一定是特别隆重,异常风光。说时迟那时快,撒腿就往门外奔。</p><p class="ql-block"><br></p> <h5>2019年10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锅台旁的多层大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 群祥既集,二族交欢,敬兹新姻,六礼不愆。”【1】以前胶东农村抬食盒是一种非常隆重且十分正式的礼仪活动,绝不能敷衍了事,否则对方、长辈或者街坊邻居会挑理。因此,各种礼仪、礼盒、礼书、差人、车马、乐队、程序,也包括拴红花,贴喜字,粘对联等等,都有专门的司礼或称“总管”进行料理安排【2】。</p><p class="ql-block"><br></p> <h5>2020年7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鸿立收藏的多层大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看到又大又高的食盒外面贴着红色的喜字、福字和对联,上部系着红布扎制的大红花,感觉非常隆重,仪式感特别强。当时虽不敢靠前掀起来看看,只是围着食盒转来转去,然后拽着大人的衣襟不停地问,总想知道里面到底盛了些什么东西。</p><p class="ql-block"><br></p> <h5>2019年10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担挑的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大人们讲,这是结婚,男方家里准备好的各种蒸好的描花插叶、寓意吉祥的花饽饽、点心、烹制的肉、鱼等食物,讲究的人家还要放上水果、糖果等礼品,要放满上下多层的盒子。通常提前好几天就要请专门的厨师制作鱼肉食品,谁家的媳妇手巧也被请来帮助做花饽饽。一般人家放置的面饽饽类的食物较多,而富人家备着各种各样的山珍海味。</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0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秦歌汉舞收藏的一对竹编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后帮忙的人每两位抬着一个大食盒,随整个送礼的队伍,敲锣打鼓,吹吹打打地去女方家送礼。自然女方应有回礼,回礼可以将男方送来的少部分贵重礼品放回一小部分,再加上女方准备的回礼食品。富裕人家至少是抬送一对两个大食盒,有钱人家讲门面有时是两对四个大食盒。而一般人家是小食盒,或两人分别提着拐着,也或是由一人用扁担挑着。民间俗称这种仪式叫“抬食盒,送礼盒”。</p><p class="ql-block"><br></p> <h5>2019年10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多层长方形螺钿嵌礼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老人们说,抬食盒送礼盒的帮忙人,在乡下通常都是街坊邻居家里的年轻人,仪式结束后主人也会送点小礼或点心给帮忙人。据说以前在城镇也有专门提供婚丧嫁娶等重大礼仪活动的生意人,由生意人安排所有的器具和人工,主人只管提要求、点银子,数票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食盒,古时又叫椟【dú】、攒盒。大约始于魏晋时期,明朝开始称作攒盒,“攒”有拼聚之意。它可提可挑可抬可挎,古代民间主要用以盛放食品或其他礼物的器具,无论婚丧嫁娶,还是大型礼仪活动,它是不可或缺的礼仪之器。较小的食盒也是酒肆饭莊以及富贵人家经常盛用各种食品食物的器具。</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一对长方形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过去的胶州青岛地区,这种大食盒也有称“什盒”的,意味盛用各种各样的什锦食物的器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人抬的大食盒,高一米左右,直径半米多,通常为四层屉格,下面有四条短腿。如果层数太多太高,二人无法抬起来。两根立柱上嵌一横梁,讲究的食盒外部由镂空图案的铜片装饰加固,横梁中间设有扁形孔,便于将扁担穿过,不易滑脱,也有横梁上加铁环插扁担的,大食盒均由两人抬着行走。</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收藏的多层小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食盒的形制和材质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它不仅包括抬食盒当中使用的食盒,还涉及大大小小、方方圆圆,高高矮矮、以及各种材质的食盒子,如竹编的、木质的、藤条柳条的等等。也因用途各异而有所不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档的木制食盒用红木等名贵材质制作,还有的雕花嵌贝,显得富丽堂皇。上边照片中的食盒就属于这一类,是螺钿嵌礼盒【3】。</p><p class="ql-block"><br></p> <h5>2019年10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多层竹编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竹编的食盒也很讲究,细细的竹簚編织的各种花样和形状,大的小的,胖的廋的,高的矮的,方的圆的,千姿百态。璜山书院就收藏了各式各样的食盒、食篮。</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圆食蓝,长方形食蓝。</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柳编藤编的大小食盒也称食篮。与一般篮子不同的是带有专门编织的盖子。这些图片中显示了部分各种各样的食盒和食篮。</p><p class="ql-block"><br></p> <h5>2021年11月荒野拍摄5x7黑白照片,璜山书院单层小食盒,中间放置一泥陶汤碗。</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璜山书院还收藏了一个藤编小食盒,里面放置一个汤罐,仿佛藤编是按照汤罐的大小编制的,放在里面严丝合缝,真是小巧玲珑,做工讲究。</p><p class="ql-block"><br></p> <h5>清末时期烟台手绘老明信片,迎新娘队伍,最后的两人抬着方形食盒。</h5>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食盒本身就是一种非常讲究的盛食品的器具,因此也就在讲究的场合使用,或在一些公众场合显摆一下。在食不果腹的贫家穷舍里,有个篮子、筐子、篓子就非常不错了,甚至用碗、盆、小笸箩,乃至于用布、纸等东西包起来,拿绳一系,用手提着也就完事了。</p><p class="ql-block"><br></p> <h5><br></h5><h5>参考文献及注释:</h5><h5><br></h5><h5>【1】 《述婚诗二首》 汉 秦嘉。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h5><h5>【2】“总管”、“大僚”或“大料”:即主持操办喜事的头目称为“大总管”,由其按主人家的要求和意图,安排和指挥各项事宜。如:对联、请柬、车轿、乐队、厨师、帐房、勤杂人员、迎亲、送亲、宴客等等。胶东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称呼:如青岛、威海叫“总管”,而烟台称作“大僚”或“大料”。</h5><h5>【3】螺钿嵌:即螺钿镶嵌的家具用品,这种工艺始创于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特别到了清代,螺钿嵌家具发展到了鼎盛。它主要是采用螺蚌之贝壳(多为鲍鱼壳),将其磨薄制成图案,嵌入预先雕成的凹形家具表面。</h5><h5></h5> <h5><br></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文载于</span>百花文艺出版社<span style="font-size:15px;">《写意福莱山》。</span></h5><p class="ql-block"><br></p><h5>原创作品 版权所有</h5><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