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袁武学</b></p> <p class="ql-block">《陕西退役军人》2022年第19期,登载了我撰写的“忆铁道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介绍了英雄的铁道兵部队和我所在的第10师的事迹。</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忆铁道兵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b></p> <p class="ql-block">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里,有一支存在了35年(1948年7月到1983年12月)的英雄部队,他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p><p class="ql-block">这支部队,诞生于解放战争时期,历经了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撤编于改革开放初期,走过了35年辉煌的战斗历程。它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和建设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是人民军队建设历史上光辉的一章,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一段不能遗忘的历史记忆。</p> <p class="ql-block">解放战争时期,为保护铁路运输安全,1945年12月20日组建了东北人民自治军护路军。1948年7月5日,以护路军为基础,组成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1949年5月16日,以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为基础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团。铁道部队的战斗口号是:“野战军打到哪里,就把铁路修到哪里”,有力地支援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进军江南和解放大西北的作战。</p> <p class="ql-block">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铁道兵团遂行铁路保障任务,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空袭破坏进行了持续的反轰炸斗争,做到随炸随修,随修随通,粉碎了“联合国军”的空中封锁,创造了“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的战争奇迹。</p> <p class="ql-block">1954年3月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领导机构成立。1954—1983年的30年里,铁道兵部队听党指挥,服从国家建设需要,先后担负和参加了鹰厦、包兰、嫩林、成昆、襄渝、青藏、南疆等52项铁路建筑任务,北京地下铁道和其他国防建设工程,林业及各种专用铁路,占全国同期新建铁路总数的三分之一,被誉为“铁路建筑的突击队”。此外,还参加了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多次完成抗洪抢险、抗震救灾、民用工程等重大任务。</p><p class="ql-block">从1948年铁道纵队组建到1983年兵转工并入铁道部的35年间,铁道兵有8000多名官兵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至今长眠在祖国大地和异国他乡的土地上;有59234名官兵负伤或致残,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默默奉献了自己血汗和健康。同时,铁道兵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英雄人物。他们,连同那些牺牲和负伤的铁道兵官兵,成为铁道兵群体的光荣和骄傲。</p><p class="ql-block">1984年1月1日,铁道兵部队集体转业,铁道兵指挥部改为铁道部工程指挥部,铁道兵各师分别改称铁道部各工程局。各部队官兵也在这一天最后向军旗告别,依依不舍地摘下领章、帽徽。从此,一个兵种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铁道兵从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中消失。</p> <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铁道兵第10师,同样是一支从战争中走来,经受重大建设任务考验的英雄部队。特别是铁10师三上高原修建青藏铁路的事迹,更是在全铁道兵部队传为佳话。</p><p class="ql-block">1959年2月,部队奉命第一次进入高原修建青藏铁路,承担了青藏铁路泉吉峡、格尔木段工程任务。1960年4月开工,1960年12月奉命停建部队撤离。</p><p class="ql-block">1962年11月,部队第二次奉命移防青海修建海晏至克土段23.4公里正线。1963年4月开工,1964年10月17日交付西宁铁路分局营运,后因国家计划调整,部队再次撤离青藏铁路。</p><p class="ql-block">1974年2月,部队第三次奉命修建青藏线哈尔盖至莲湖段,线路全长396.39公里。广大指战员历时10年之久,与兄弟部队一起,胜利完成了青藏铁路哈尔盖--南山口的修建任务,1975年开始铺轨,1977年12月铺通,1979年9月办理客货混合列车临时运营,1983年12月交付兰州铁路局接管。</p> <p class="ql-block">修建青藏铁路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世界铁路史上前所未有的。其中由47团承担修建任务的关角隧道,是青藏线哈格段的重点项目、咽喉工程,也是难点工程。隧道轨面最高为3692米,全长4009.89米,是当时全国海拔最高的铁路隧道。</p><p class="ql-block">隧道穿越地区地质情况极为复杂,多处断层切割,岩石松散破碎,地下涌水量每昼夜多达1万余吨。同时,隧道地处高原严寒、大风气候区,极端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5℃-40℃,终年可出现冰霜和降雪天气,因高原严重缺氧被称为“生命禁区”,给生活和施工带来诸多困难。</p><p class="ql-block">1974年5月复工后,上级部署战斗力最强的部队从进口、出口两面施工,在关角山下举行了“打通关角山,铺就青藏线”庄严誓师仪式,拉开了大战快干的序幕。指战员们战胜高原缺氧的恶劣环境和隧道清淤施工的重重困难,先后处理大小塌方130多次,为圆满完成后续工程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1975年4月5日上午10时30分,关角隧道出口洞内约160米处,突然出现了巨大塌方,1600余立方米的土石象山崩地裂般倾倒下来,形成长达52米的塌方带,把铁道兵47团1营正在隧道内施工的127名指战员阻断在洞内,情况万分紧急!</p><p class="ql-block">事故发生后,师团驻关角隧道工作组主要首长火速赶到现场,立即成立指挥所,组织指挥抢险,从正洞和平行坑道两个方向同时打通救通道。</p><p class="ql-block">正洞方向组织了一支抢险突击队,由我担任队长,按照用短方木斜支撑挡住塌方,紧贴拱角向前掘进的方案,奋力开挖。我一边拼命往外扒渣,一边用尺子量着新挖出来的空间,让外面战友递进支撑需要的方木、木板和草袋,快速支撑。由于空间太小,直不起身我就坐着,有时跪着,有时爬着往外扒渣。越往里洞越小,我们只好把渣土先扒到自己怀里,等扒了一堆后就往前爬一步,再用双脚把渣蹬给第2个人,人人手扒脚蹬地往后送,一心只想着要快要快。</p><p class="ql-block">晚上10时,抢险战斗到了最困难的时刻,洞越挖越深,也越来越小,而出渣的人却越来越多,小洞里热气腾腾,在本来就缺氧的高原上,呼吸越来越困难。这时我们掘进突击队员的背后突然又出现了塌方,洞口的战友用肩扛着支撑,让我们迅速撤了出来。处理完塌方后,我们又冲进去继续战斗,我也继续战斗在开挖的最前面。经过洞内外指战员们14个小时的英勇奋战,终于支撑起一条32米长的生命通道,遇险的127名指战员于4月6日凌晨1时05分全部安全脱险。</p> <p class="ql-block">这次127名战友无一伤亡地安全脱险,是各级党委首长亲切关怀,青海各族人民和兄弟部队大力支持的结果,是洞内外全体指战员共同努力的结果。这次创造奇迹的大救援,新华社、解放军报、青海日报撰写了长篇报道,题目为《一曲共产主义精神的赞歌》——记驻军某部风雪高原战塌方的英雄事迹。</p><p class="ql-block">这只是我亲身经历的一场抢险救援行动。其实,铁道兵的各个部队,在恶劣的环境中挑战极限,以惊人的毅力攻克难关,涌现出了许许多多的先进事迹和英雄模范,铸造了“逢山凿路、遇水架桥,艰苦奋斗、志在四方”的铁道兵精神。</p> <p class="ql-block">因为铁道兵的艰苦环境和奉献精神,让大家凝结下深深的战友情谊;因为整个兵种从解放军系列中撤销,让大家产生了更加深切的怀念情结。兵改工近40年来,中铁建各工程局坚持弘扬铁道兵文化,传承铁道兵精神,让我军的光荣传统得以继承和发扬。一曲《铁道兵志在四方》的歌曲,久唱不衰,成为大型集会和战友相聚的必唱之歌。</p><p class="ql-block">陕西作为兵员大省,有十余万铁道兵,既有不同时期从陕西入伍的,也有随部队调动后退役到陕西的。大家以曾是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而骄傲,是一名铁道兵战士而自豪,自觉做到退伍不褪色,军魂永铸,在不同岗位继续默默地为社会做着有益的工作,用行动践行着不忘初心的誓言。</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11年8月铁道兵战友重走青藏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关角隧道出口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1年7月铁道兵战友重走青藏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在关角隧道出口拍照留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