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从大师的习作上可以看出他的思考、绘画功底、以及笔触,图上每一个肢体的动作,每一块肌肉的力量,每一笔流畅的线条,都让我,有他绘画时的强烈画面感!</p> <p class="ql-block">马塞洛·韦努斯蒂(约1512-1579)</p><p class="ql-block">《受难》</p><p class="ql-block">马塞洛·韦努斯蒂在1540年代和1550年代与米开朗基罗合作,为维多利亚创作了一系列小型宗教绘画。这幅《受难》是现存最精美的作品之一,并保留了其早期的画框。它可以追溯到托马索·德·卡瓦列里的家族,可能是托马索本人的委托作品。</p><p class="ql-block">约1545-1560年</p><p class="ql-block">油画面板</p><p class="ql-block">由1929年成立的耶稣会信托基金(The Society of Jesus Trust of 1929 for Roman Catholic Purposes)借给牛津大学阿什莫林博物馆(The Ashmolean Museum, University of Oxford),编号LI1442.1</p> <p class="ql-block">马塞洛·韦努斯蒂(约1512-1579)</p><p class="ql-block">《圣母怜子图》</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为维多利亚创作的第二幅与她自己的作品有关的作品,描述的是圣母玛丽亚为基督的身体哀悼的情景。这幅画基于米开朗基罗的一幅素描,用银色金属颜料签名,现在几乎无法用肉眼看到。这种珍贵的材料表明这幅画是原始版本,由维多利亚本人拥有。</p><p class="ql-block">约1544年</p><p class="ql-block">油画面板</p><p class="ql-block">私人收藏</p><p class="ql-block">《圣母怜子图》,1543年</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最初是应维多利亚·科隆纳的要求而绘制的,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图》被改编成绘画、印刷品和其他物品。</p><p class="ql-block">图片©伊莎贝拉·斯图尔特·加德纳博物馆/Bridgeman图像</p> <p class="ql-block">米兰画派</p><p class="ql-block">以《圣母怜子像》为代表</p><p class="ql-block">尽管米开朗基罗为维多利亚创作的构图反映了一些改革精神的方面,但它们作为强大而感人的天主教形象,广受欢迎。</p><p class="ql-block">在这里,《圣母怜子像》被雕刻在水晶石上,并镶嵌在镀金金属框架中,用作弥撒仪式中的“和平之吻”的圣体盒。天使被赋予翅膀,以使画面更加清晰。</p><p class="ql-block">约1550-1600年</p><p class="ql-block">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A.1-1943号,镶嵌在镀金金属框架中的水晶石雕像</p> <p class="ql-block">朱利奥·波纳松(约1500-1574年),模仿米开朗基罗的《圣母怜子像》</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为维多利亚设计的作品被广泛复制为印刷品和绘画。波纳松的蚀刻画忠实地遵循了米开朗基罗的原始构图,明确地暗示了改革和教会的腐败。古老的分叉十字架旨在唤起一种更简单的早期宗教,而十字架上的文字(你们没有想到它的代价是血)来自佛罗伦萨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约1265-1321年)。1546</p><p class="ql-block">纸上刻印,克雷顿·莫达恩特·克拉彻罗德遗赠,1799年</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H.7.81</p> <p class="ql-block">尼古拉斯·贝特雷齐兹(1507-1565),受米开朗基罗启发</p><p class="ql-block">《基督与撒玛利亚妇女》</p><p class="ql-block">这幅版画是以米开朗基罗为维多利亚创作的第三幅草图为基础的,而那幅草图现已遗失。</p><p class="ql-block">画面中,基督坐在井边,与撒玛利亚部落的一名妇女交谈。</p><p class="ql-block">她受到他的教诲后,回到自己的部落,传播上帝的福音。这幅作品与维多利亚产生了共鸣,展现了女性成为宗教讨论关键参与者的潜力。</p><p class="ql-block">约1540-1566年</p><p class="ql-block">铜版画,纸质</p><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1856,0712.1030</p> <p class="ql-block">上帝的建筑师</p><p class="ql-block">“我不是建筑师,”米开朗基罗在1546年左右沮丧地写道,尽管他在罗马的大部分职业生涯都是从事建筑工作。连续几任教皇启动建筑项目,以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他们总是会请米开朗基罗来设计。</p><p class="ql-block">保罗三世让米开朗基罗负责罗马的防御工事和卡比托利欧山的改造。到了1540年代末,米开朗基罗成为了法尔内塞宫的建筑师,并重建了天主教世界的中心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自由地诠释古典建筑的规则,他的建筑作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对于吉安洛伦佐·贝尼尼(1598-1680)来说,米开朗基罗是一位伟大的画家和雕塑家,但在建筑方面才是真正的“神”。</p> <p class="ql-block">匿名雕刻家,受安东尼奥·达·桑加洛(小)(1484-1546)和安东尼奥·拉巴科(约1495-1570)的影响</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立面</p><p class="ql-block">当米开朗基罗开始建造圣彼得大教堂时,布拉曼特的设计已经被大幅修改。桑加洛正在按照自己的全新设计进行施工。然而,米开朗基罗认为桑加洛的方案遮挡了太多光线,导致教堂内部光线昏暗,这会“鼓励流亡者藏匿、铸造劣质货币、强奸修女”以及其他“恶行”。</p><p class="ql-block">尽管遭到桑加洛工人的强烈反对,米开朗基罗还是开始了他的另一套设计。1548雕刻</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1475-1564)</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穹顶和圆顶的草图及人物素描》</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建造充满了争议和实际困难。</p><p class="ql-block">到1550年代初期,工程已经取得了足够的进展,米开朗基罗可以越来越多地将精力集中在穹顶上。</p><p class="ql-block">这是最困难、最具结构挑战的阶段。在这里,米开朗基罗(可能已年近八旬)正与设计方案作斗争。尽管他试图摆脱管理如此庞大的项目及其麻烦的工人的负担,但他一直负责这项工作直到去世。</p><p class="ql-block">约1558-1559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笔和手绘笔</p><p class="ql-block">荷兰哈勒姆泰耶尔博物馆A29号</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大教堂的穹顶在米开朗基罗死后完工,但基本上遵循了他的设计。</p><p class="ql-block">照片©阿德里安·赫普沃斯/阿尔法姆斯托克照片</p> <p class="ql-block">岁月的挑战</p><p class="ql-block">1540年代和1550年代对米开朗基罗来说是艰难的十年。他经历了几次严重的健康问题,并为佛罗伦萨家族的未来感到担忧。</p><p class="ql-block">在他完成《最后的审判》之后,对他的时间要求只增不减。教皇保罗三世为梵蒂冈的保罗三世礼拜堂委托了新的壁画,并让已年近七旬的米开朗基罗负责教皇的建筑项目。</p><p class="ql-block">为了满足人们对其作品的更大需求,米开朗基罗开始与更年轻的艺术家合作。他备受推崇,即使不是他亲自作画,他的作品也备受追捧。他创作了草图,他的助手——尤其是马塞洛·维努斯蒂——然后将其转化为完整的绘画作品。</p> <p class="ql-block">大型背景画</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受难》,1541-1549年</p><p class="ql-block">这幅湿壁画和《扫罗皈依》(均为教皇私人的保罗礼拜堂所作)是米开朗基罗亲自创作的最后两幅作品。</p><p class="ql-block">照片©梵蒂冈城国政府-梵蒂冈博物馆管理局。版权所有</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1475-1564)</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受难》中的士兵研究</p><p class="ql-block">《圣彼得受难》中的两名强壮士兵界定了画面的范围,引导视线向内投向十字架上的圣人。在这幅素描中,米开朗基罗探索了士兵姿势的早期构思。他们粗壮的身体和壁画的原始情感是米开朗基罗后期风格的典型特征,与西斯廷教堂天花板的风格迥异。</p><p class="ql-block">约1546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笔在纸上绘制</p><p class="ql-block">阿什莫林博物馆,牛津,WA 184。77</p> <p class="ql-block">马塞洛·韦努斯蒂(约1512-1579)</p><p class="ql-block">《天使报喜》</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和韦努斯蒂创作了第二幅《天使报喜》作品,采用了更为传统的构图,将圣母玛利亚和天使置于画面中央。天使伸出的手引导观众的视线聚焦于玛利亚的子宫,即基督的诞生之地。底稿的痕迹显示了韦努斯蒂是如何将米开朗基罗的构图转移到画布上的。韦努斯蒂还添加了一些自己的元素,如地板,这些元素是用画笔直接画上去的。</p><p class="ql-block">约154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木板</p><p class="ql-block">威灵顿收藏,阿普斯利屋,WM 1616-1948</p> <p class="ql-block">马尔切洛·韦努斯蒂(约1512-1579)</p><p class="ql-block">《洁净圣殿》</p><p class="ql-block">不清楚米开朗基罗为《洁净圣殿》所做的素描是否是以韦努斯蒂为灵感来源,还是另一项未完成项目的残余。在这里,韦努斯蒂将米开朗基罗的水平人物群组置于引人注目的直立格式中,使用文艺复兴时期的拱门和扭曲的所罗门式柱子,既暗示罗马的圣彼得大教堂,也暗示古代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约1550-155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于木板上</p><p class="ql-block">伦敦国家美术馆。1885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马塞洛·韦努斯蒂(约1512-1579)</p><p class="ql-block">《圣家族》(《沉寂》)</p><p class="ql-block">韦努斯蒂根据米开朗基罗早期的一幅素描创作了这幅小型宗教画板,这幅素描据信创作于1530年代,现收藏于波特兰收藏馆。基督婴孩在圣母的怀中沉睡,而施洗约翰则示意保持安静。这些姿势与《圣母怜子像》中的形象相似,圣母用同样温柔的姿态抱着基督的遗体。</p><p class="ql-block">约1545-1555年</p><p class="ql-block">油画于木板上</p><p class="ql-block">伦敦国家美术馆。1887年购得</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1475-1564)</p><p class="ql-block">《圣母子》</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经常回到《显圣》中对圣母子的描绘主题,探索一种既独特又普遍的关系。这幅画可能是为威尼斯的一位贵族所作,尽管没有相关的绘画作品存世。</p><p class="ql-block">一位后来的收藏者用金色颜料勾勒出人物的轮廓,现已被去除,使这幅画看起来像是一件珍贵的圣像。</p><p class="ql-block">约1545年</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笔覆盖了红色粉笔的痕迹,后来用金色颜料勾勒轮廓,现已大部分被去除</p><p class="ql-block">由国王陛下借出,编号912772</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1475-1564)</p><p class="ql-block">《为丹尼尔·达·沃尔特拉的摔跤人物习作》、《大卫》和《歌利亚》</p><p class="ql-block">这些素描展示了米开朗基罗对大卫和歌利亚主题的持续探索,并完善了人物的三维互动。这尤其重要,因为德拉·卡萨要求制作一幅双面画,从正面和背面展示同一场景。</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旨在作为对绘画和雕塑各自优点的智力辩论(paragone)的轻松探索。1550</p><p class="ql-block">黑色粉笔在纸上绘制的作品</p><p class="ql-block">摩根图书馆与博物馆(The Morgan Library & Museum),纽约,1号,32a-d号展品</p> <p class="ql-block">丹尼尔·达·沃尔特拉(1509-1566)</p><p class="ql-block">《大卫与歌利亚》</p><p class="ql-block">丹尼尔为焦万尼·德拉·卡萨所作的这幅画不仅两面都有画,而且是画在石板上的,进一步模糊了绘画与雕塑之间的界限。这幅较小的复制品也是由丹尼尔画在石板上的。</p><p class="ql-block">画面上,小大卫正与庞大的歌利亚搏斗,手中的剑已举起,准备杀了他。</p><p class="ql-block">约1550-1551年</p><p class="ql-block">油彩画在石板上</p><p class="ql-block">罗马国家古代艺术画廊,1877年</p><p class="ql-block">丹尼尔·达·沃尔特拉,</p><p class="ql-block">《大卫与歌利亚》,约1550-1555年</p><p class="ql-block">这幅双面的丹尼尔画作收藏于巴黎的卢浮宫。</p><p class="ql-block">图中展示了“反面”的一面。</p><p class="ql-block">© 2006 RMN-Grand Palais (Louvre museum) / Pranck Raux</p> <p class="ql-block">丹蒂莱·达·沃尔特拉(1509-1566)</p><p class="ql-block">致列奥纳多·达·芬奇的信,由米开朗基罗签署,日期为1564年2月14日</p><p class="ql-block">丹蒂莱·达·沃尔特拉代表米开朗基罗写信给列奥纳多,敦促他尽快来罗马,因为他叔叔的病情正在恶化。米开朗基罗用虚弱的笔迹在信的底部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这是他已知的最后一次签名。米开朗基罗于1564年2月18日去世,在此之前,列奥纳多尚未到达。</p><p class="ql-block">昨天,[米开朗基罗]变得焦躁不安,非常困倦,他的仆人安东尼奥派人来找我……并说他非常希望他当时就派人去叫你。我问米开朗基罗是否想让我写信请你来罗马,告诉他你曾写信给我,说你多么想见他……他回答说:“拜托你了。”我让他说了三四次。因此在我看来,你不应该再拖延了……</p><p class="ql-block">尽快赶来。1564</p><p class="ql-block">纸上墨笔和棕色墨水画作</p><p class="ql-block">佛罗伦萨卡萨布奥纳罗蒂基金会,AB XXXVI号558.</p> <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遗产</p><p class="ql-block">虽然罗马正在为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做准备,但米开朗基罗的遗体却被他的侄子利奥纳多偷偷运回了佛罗伦萨。他被安葬在圣十字教堂,靠近博纳罗蒂家族的家。</p><p class="ql-block">米开朗基罗的作品被认为是“可怕的力量”的化身,这种力量让观者感到惊叹的敬畏。崇拜者们渴望获得哪怕是米开朗基罗的一小片纸张。他的半身雕像、纪念奖章以及更多的传记作品都巩固了他的遗产。这些有助于塑造米开朗基罗至今仍为人们所铭记的英雄形象,甚至是近乎神的形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