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谣

林智宏: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扇子谣</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等到今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这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一首脍炙人口的顺口溜。那时,扇子是人们夏天生活中的必用品。但大约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扇子“家族”踏上了升级换代的新途径——电风扇替代了各种手摇扇子。如今,纳凉档次更高的空调又纷纷登场,走进了千家万户。随着扇子的越来越少,那首风趣幽默的《扇子谣》再也听不到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我记忆中的扇子有一下几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竹篾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竹篾扇子取材于去了皮的竹子瓤。竹篾扇子上下窄中间宽,形状呈菱形。它很薄很轻,拿在手中轻松自如,既可扇风纳凉,又可驱赶苍蝇飞虫。农村人茶余饭后,不论是在门洞里乘凉,还是在树荫下聊天,手里大都会摇着一把竹篾扇。那扇子摇的不紧不慢,神情悠闲自得,谈天论地,说东道西,不知不觉就送走了一个又一个的炎夏之日。那一幅幅温馨和谐的历史画面,至今仍让中老年人难以忘怀。竹篾扇子很便宜,两毛钱就可以买一把,集会的地摊上随处可见,任你挑选。竹篾扇子虽然很薄,但质量不错很耐用,一把扇子如果珍惜的话能连续使用几年呢!有时候,它的边沿磨得开了叉,稍不注意就会扎了人脸,女人们便用布条给它包一圈沿子即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扇子除了纳凉之外,还有着其它用途。那时候,我们家还有一把扇凉面的专用扇子。有的主妇做凉面为了简单,把热面条从锅里捞出来之后,就在凉水里面过一遍。这样的做法是省事,但是肠胃不好的人吃了容易坏肚子。我奶奶的凉面是“扇面”。她把面条捞出来摊在案板上先是浇上了油,随后便一手摇着竹篾扇子,一手用筷子翻腾着面条,让面条尽快凉下来。我放学回来奶奶如果还没有把面条扇好,我就接过了扇子。她则剥葱捣蒜去了。我家那把扇凉面的专用扇子,奶奶给它系了一根红绳子,挂在案板上方的墙壁上。直到他老人家去世了几年之后,那把带有红绳子子的竹篾扇子才坏了。我相信,六零后七零后的人,大家都摇过竹篾扇,也扇过凉面吧!</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芭蕉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芭蕉扇与竹篾扇一样,也叫蒲扇,产地来自于南方。芭蕉扇是芭蕉树叶子做成的。在我的潜意识里,芭蕉扇与竹篾扇相比,它好像是有点身份的人才可以拥有的。在大多数人的农家基本上看不到它。记得我们村有个白胡子老汉,到了夏天就经常坐在高高的门坡旁的门墩上,像诸葛亮摇羽毛扇子那样,手里摇着一把芭蕉扇,旁边放着一碗凉茶,他总是眯着眼睛远远的瞧着路过的乡亲们。偶尔有人跟他打个招呼,他就微微的点点头。少不更事的我,总是认为这老汉似乎有点清高,从来不主动跟别人搭腔。我上学路过他面前时,总是好奇的,羡慕的盯几眼他手中的芭蕉扇和他的举动。我在想,这把芭蕉扇好像就是证明他的与众不同吧!后来才听巷道里的其他老爷爷说,这老汉解放前曾给国民党某将军家当过账房先生。解放战争中,那位将军起义投诚到解放军队伍之中了。因此,这位账房先生解放后没有受到政治的牵连,国家还给了他一些安家的费用,因此老汉的日子过得比别人舒服得多。难怪,人家用的就是芭蕉扇子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再后来我才知道,芭蕉扇也不贵,也是几毛钱的东西呢!只是它没有竹篾扇子耐用,不适合普通农家用,消费群体不大,所以市场上的流通量也就小了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折叠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span><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折叠扇似乎比竹篾扇和芭蕉扇高了一个格。能拥有折叠扇的人,估计很有他的自豪感。八十年代中期,我花一元三角钱买了一把折叠扇。这把折叠扇的纸色呈暗黄色,有点古色古香的感觉,它上面印有一幅喜鹊登梅图。我买这把折叠扇并不是为了满足虚荣心,而是我自小就喜欢绘画,想借扇子上的图画“照驴画马”学画喜鹊登梅图。也就是这把折叠扇帮我完成了心愿。后来我在村里干了两年油画匠。我给结婚的人画炕围子时,几乎都画上了喜鹊登梅这幅图。至今,我如果无事可做无聊时,还会拿来一张A4纸,过过画喜鹊登梅的瘾。折叠扇不但有纸质的,也有布的和丝绸的。它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有,最早掌握在达官显贵、商铺掌柜、公子秀才的手中,发展到新社会,折叠扇自然而然的演变成了一种扇文化。所以,在我的印象中,折叠扇常常掌于当老师的、当干部的、上班人的手中。但是。折叠扇虽然“文明”,却没有竹篾扇的风力大,而且纸质的材料也不太好维护,所以普通农民家中少有。纸质的折叠扇上一般都有绘画作品。比如山水、花鸟、人物、动物。还有的印有是通俗易懂的,用书法字体写的小古诗。最常见的就是那首《扇子谣》。三四十年前,农村人的思维观念还不开放,一般都是随大流,谁要是手里摇着一把折叠扇,大摇大摆的从家里出来,很有可能遭到大家的白眼,认为这是个二流子。有人还会讽刺他是胡汉三、南霸天、黄世仁等戏曲里的反面人物呢!</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电风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上世纪九十年代,电风扇进入了农家屋。刚开始时是天花板上安装个吊扇。开关一拧,电扇就嗡嗡嗡的转开了。这让祖祖辈辈摇扇子的农村人感到十分的惊奇和兴奋。后来又有了台扇、落地扇,想搬到哪块就搬到哪块,再后来,每个房间都有了电风扇,人们度夏的日子就更好过了。电风扇风力大,持续性强,想开多久就开多久。于是,那些竹篾扇、芭蕉扇、折叠扇通通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家里有了电风扇,人们纳凉就很少到户外去了。不论午休,还是晚上睡觉之前,开着电扇,看着电视,身体舒服,心情愉快,逍遥自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社会的发展真是日新月异。 如今,大多数农家的房间里装上了空调。空调比电风扇再上了一个台阶。电风扇的用量也越来越少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林智宏 15235655295</p><p class="ql-block">地址:万荣县委大院《万荣人》报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