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像长河一样波浪起伏地奔流着,而我们则像鸟儿一样一次又一次地奋力起飞……<br><br> 去岩前开会与余震岳悼词<br><br> 2024年7月2日上午看到村书记留言:“明天有空进来吗?”<br> 我打电话问昌平,说可以,我再回复:“好,明天进去”。<br> 这天接着忙文稿,到21点还没吃晚饭。22点多将美篇发出去,并转发外地师友和本市个别好友。<br> 有发小魏,她留言:“这才知道余老去世了[流泪]”。<br> 7月3日一早沈世豪教授留言:“懂得老师的价值,并不是简单的事情。你的长处和成功重要的原因,再一次说明这个道理。”<br> 出去等车时看到美篇被精选了。<br> 我坐车到三医院,下车时才7:45,小魏来电话,说昨晚才知道。问是不是今天出?我说我不知道。我把他小儿子的微信转给你。你像贺佳一样直接跟他联系。我这下是岩前叫我进去一下,没空去荆东。我随后将志勇的微信名片转给小魏。<br> 我走进明珠花园,打电话给昌平,他说一早去列西,让我出来在沙洲路靠南方大酒店等他。我便出去了。看到酒店一楼里面是拆了,不知是在干什么。<br> 昌平很快就来了。<br> 到岩前下车后在晨光中拍张照片。 路上碰到老邓。穿过村部门口的摊点,一起上楼。<br> 先在办公室说话。随后老吕来。王源河生病没来。<br> 坐了一会后,村书记讲马玉太带林纪承书记和林日上主席来。过一会他先下楼去接,再上来叫我们下去会议室。<br> 村书记主持会议。他说开场,然后叫我说。我简要地说了情况。再昌平说。然后王源楠说,老邓说。再马玉太说。他强调要志书体例,要列多少条。再林日上主席说,觉得编委名单人太多了,序跋也太多了。主编是否可以叫李顺亮做,友华和昌平做副主编。书名史话怕闲话多了,可以叫史略。列西本来是村志的,后面改成了记忆。再是林纪承书记说。讲得更是要点概括了。三个领导说话时我都有记要点。还起身拍照。 12点多时才下楼吃饭。<br> 饭后三领导先坐公务车回三明城区,我和昌平再要和书记商量协议的事。老吕也在。王源楠拿着资料来说对对联的理解。我们聊到15点多。<br> 回来的车上说此番的感受。<br> 拖着俱疲身心回到家里。<br> 美篇上2000多。<br> 再把目录三稿点出来看。<br> 余震岳次子余志勇20:11发来一文档,是《悼词》,内文如下:<br><br> 余震岳同志生平介绍<br> 今天,我们怀着十分沉重的心情,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党员、离休干部、原三明市计划委员会调研员余震岳同志。在此,谨让我代表三明市发改委对余震岳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的哀悼,向余震岳同志的家属、亲友表示深切的慰问。<br> 余震岳同志1931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无锡市,1949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1951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9年6月至1951年9月,先后任南下服务团工作队队员、晋江县店员工会主席、泉州市总工会干事;1951年9月至1956年8月,中共泉州市晋江地委纪检委干事;1956年8月至1958年6月,任中共晋江地委纪检会、监察会办公室副主任(副处级);1958年7月至1963年6月,任三钢车间主任;1963年7月至1964年6月,任三明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64年7月至1982年10月,历任三明市副市长、革委会办公室主任、三明市委常委副书记;1982年11月至1992年9月,任三明市沙溪办主任、调研员;1992年9月至1992年10月,任三明市计划委员会调研员。1992年10月光荣退休。<br> 余震岳同志在党73年,逝世在建党103周年的7月1日上午8:41,他一生忠于党的事业,服从组织,顾全大局,是一位党的好战士、一位可敬的建设公仆、一位无私奉献的人生楷模。<br>他是工业三明的拓荒者、建设者。1958年,他放弃泉州晋江的稳定工作和生活,听党指挥,带着妻儿和全部家当,一根扁担两个箱子一个铁皮桶,来到三明三钢,为完成元旦产钢任务,不休不眠地坚守一线,出现紧急状况时,挺身而出,顺利完成安全生产任务。他几十年如一日,投身三明工业建设,付出无数心血和汗水。<br> 他是三明城市开发的开拓者、领导者。1970年至1972年,他带领建设者千方百计、自力更生,奋战一年九个月,建成了城关大桥,给沙溪河两岸人民带来了极大的便利。1982年至1992年,他兢兢业业,多方奔走,历尽艰辛,谋划沙溪航电综合开发,为沙溪河的梯度开发建设做出了贡献。<br> 他是沪明合作的亲历者、践行者。余震岳同志讲政治,讲党性,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17岁南下参加革命,27岁来到三明三钢参加工业建设,90岁还参加《沪明往事》拍摄,为沪明合作奉献了毕生心血。 <br> 余震岳同志有高度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坚持深入群众,吃苦耐劳,无论在什么岗位工作都积极负责,任劳任怨,求真务实,一丝不苟。哪怕退休后,依然发挥余热,2002年任三明市老年集邮协会会长,1992年和2002年先后两次评为“全国集邮先进个人”。先后编组各类邮集,在建党100周年获得福建省集邮展《百年巨变 奋斗前进》专题金奖。<br> 余震岳同志为人忠厚善良、襟怀坦荡、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生活节俭、艰苦朴素。他的高尚品格,赢得了亲友和同志们的尊重和爱戴。<br> 余震岳同志的一生是为党和人民的事业不懈奋斗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的逝世,使我们失去了一位好党员、好同志,但他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德,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和记取。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余震岳同志的奉献精神和优良作风,更加勤奋学习,更加努力工作,为建设新福建新三明做出各自应有的贡献,以告慰余震岳同志在天之灵。<br> 余震岳同志,好好安息吧!<br><br> 看过悼词我心想,看这样子,那是下午遗体告别了? <br> 三标厂工友再筹备聚会与岩前书后续<br><br> 7月4日中午收到王书连线,讲迁明企业非上海另外十家的事,我说两个公司,两个药厂,陈大的等等。我说那时有列张表,我找出来拍照了发给你。随后就在电脑桌上找到拍发给她。 王书的连线让我想到7月1日在三标厂群里看到新聚会的通告。<br><br> 致三标厂全体工友们:<br> 时光如梭,上次我们工友聚会一晃就快五年了。为了更好的留住记忆,把两次聚会活动内容和照片以及工友们提供的往年生活工作照、回忆文章进行整理和编辑,制作成纪念册。成为永久的记忆载入史册。 <br> 最近我们陆陆续续收到工友们要求,希望再举办一次聚会活动,大家在一起见见面、聊聊天增进彼此间友谊和感情,根据工友们的要求,原聚会筹备组部分成员在网上开了一次碰头会,初步形成以下建议。聚会主题庆祝祖国75周年华诞再叙三标情,聚会时间初步定在2024年10-11月之间,凡是在三标厂工作、生活过的人员【含家属】均可参加,自愿参加聚会人员采取网上报名和线下报名形式,聚会活动经费采取AA制和两次聚会结余款。外地回明参加聚会人员由大会统一安排住宿。聚会大致行程安排上午报到,大家互相交谈、合影留念、座谈会、文娱活动等,中午聚餐后下午提供场所继续安排以上活动。傍晚活动结束。外地回来参加聚会的工友统一安排住宿。聚会结束后,我们准备把工友们把手中自己拍摄的照片和视频收集起来,做成电子相册让大家观赏和收藏。<br> 以上是我们几位筹备组成员初步拟定的聚会方案,请大家多多发表建议和回应。我们将根据工友们反馈的建议制定正式聚会方案。工友们积极行动起来吧!群策群力办好这次聚会!<br> 傅振华 赵凤玉 杨 礼 孟宪春 温长英<br> 2024年7月1日<br><br> 下午傅振华来电话说聚会时播放纪录片《沪明往事》要怎么操作的事,聊了很久。<br> 村书记发来三张领导视察岩前村照片和马玉太的建议文档。<br> 我跟阿芬姐打电话,也聊了一会。<br> 再打给小孟,说了近一小时。随后还将那张从电脑上拍下来的百度百科上关于纪录片《沪明往事》的照片发给她,并留言:4月28日我上百度查纪录片《沪明往事》获奖情况,是“2022年福建新闻奖一等奖”和“2023年第33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我记得纪录片拍摄时我曾给导演黄敏说过,他们这么拍是会得全国性的大奖。便回头去查当时的采访侧记,被我找到了。/2022年8月5日来我家两个书房拍过后的次日,“从三钢出来后我们再去皮鞋厂拍红砖房,是拍里面两幢宿舍,让我拿着照相机去拍照,给他们当穿梭人物。”“收工后在回程的车上我有加黄主任微信。我说我感觉你们这部片子会得奖的。黄主任说现在得奖题材很重要。我心想,在现语境中这题材就很好,沪明之间的双城记很有唱头,在三明的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一部大容量的恢宏纪录片。她们能这么专业且全方位地搜寻珍珠,编排在一起一定非常壮观的。其实,历史和生活本身就是一部史诗,谁肯真正走进去,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有幸参与其间,与有荣焉!只是这话我没说出口。”纪录片《沪明往事》终获省级和国家级的大奖,这证明我的文化感觉没有骗我。 7月5日一早看到0:24小洁的留言:“看到余老去世的消息很难过,本来打算今年来三明时再去看望他们二老。我也时常怕去的晚了就没机会再和他们聊天了,但还是没有赶上。”<br> 我将村书记发来的三张照片另存到盘上,发现没标时间,就把在岩前时拿到的打印件拍照了发给书记,再留言:“这3张照片的文字说明都漏标了时间。要查出准确的年、月、日,再标上去。” 书记回复:“那要问下,上墙照片没有标时间”。<br> 7月6日上篇美篇的点击数到7000多了,就不怎么上升了。因有被精选,还舍不得换投读书笔记分享会。总数上181万。 <br> 这下是面对前些天去岩前,接触到三领导和村里全志书的意见口径,在想要怎么消化。我已经想到,我的目录前三稿都是半文集半志书的,头一稿是为了好退场给双方一个交代才将头脑里已经想成形的目录列出来,只是这目录吸引了自己,会认为如双方支持就去做。第二稿是将村里所列的他们想要的目录内容穿插进去。两者相加,就更成形了。第三稿是村里给的本增等人整理的文档,还有我根据自己的研读范围精选的档案似备忘录文章,是动手贴书稿附带理目录的一个更成形的目录。<br> 我在2020年底和今年上半年会两次心动想编岩前书都是因为我写《这块土地的灵魂》时特意写到岩前,此书因有能散能连的特点,我觉得可以将有关岩前的单元先剪给岩前的书用。尽管我采用的是中性的方法,头单元是切碎了,第二单元主要的框架留着但抽走两章,第三单元干脆都没上。在现在看来,还是高估了实行的可能性。像省级纪录片团队和市宣传部陈列平部长那样的高人和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感觉我在美篇和自己的书稿上写的岩前跟岩前书是两股道上跑的车。前者是笔记,后者是村志。面对村级的东家,我要接这活就得做命题作文,要大量压缩和改写。我这些天就在做这方面的心理建设。<br>7月7日看到上篇没怎么动了,还是7051,下午转投读书笔记分享会。余震岳那篇是5645。这一轮因他仙逝有612人看。这就是本三明的量。<br> 7月8日安娘在写张维兹那篇的评论栏留言:“小时候家住三明红旗电影院旁,‘停课闹革命’我等小学女生无所事事,天天在红旗电影院外广场玩耍:跳框、跳皮筋、跑跑抓、学骑自行车等等,其时各单位轮番在红旗电影院里开‘批斗会’,我等每每探头探脑看台上谁挨斗,发现无论斗谁,总有固定的陪斗人,其中之一就是张维兹伯伯。一位为三明建设呕心沥血的山东南下干部,天天低头挨斗的画面,至今刻在我脑中……”<br> 7月10日面对生活进程做自己的选择。这天想到,林日上主席的提议是对的,可以建议岩前村去跟李顺亮联系一下,他比我更适合当这本书的主编。让岩前村去寻求万寿岩遗址保护中心的支持,联手合作编这本书,是一种具有可行性的方案。<br><br> 翠云书院座谈会与市社科联第七次代表大会<br><br> 7月11日上午先送书去列东给王长达,在融媒体一楼放值班室,出来后特意走到起飞公园,先在微信上留言:“我已经把《三明知青》(《我的青春岁月》)放在报社一楼值班室了。你有空时去拿”。然后用手机拍照那让我情有独钟、百看不厌的三只仙鹤。 7月12日把王源楠发的岩前开闽文化海峡两岸活动的文章另存下来,还保存了高珍华写的妈祖研究会在岩前举办的摄影展。<br> 7月16日方老师来电话通知星期四上午九点在新三元区政府付4楼开关于翠云书院的座谈会。<br> 上午林纪福来电话,说发了几个文件给我,社科联开会,时间是星期六和星期天,有着装要求,让我看一下。我点出来看了,要穿白衬衫和深色裤子及皮鞋。我看到有着装要求就不爱去了。打电话给纪福,我说我不去行吗?他讲本谦在厦门,不特地回来,只有他和我两个人。我不去就剩下他一个人了。我就只好去了。<br> 7月18日上午去三元区政府付楼四楼文化馆,在一楼时打电话给方建国老师,他后面才到。是在办公室座谈的,陈丽华约请的,余锋先到了,随后邢保兴也来了。<br> 有打印几份翠云书院调研报告的粗略提纲给大家看。我也是只粗粗瞄一下。<br> 陈丽华讲意图。前面四五月份时是区领导关注翠云书院,让他们调研,因同时间有个项目要做,这事就拖下来到这时。想了解翠云书院的意义、价值,还有重建选址的意见和建议。我先说,讲翠云书院是三明文脉的源头。耕读文化,耕是命运,读是追求,相信读书能改变命运。她说领导要交代重要的要录下来。你刚才讲的我用手机录。我还讲重建不能太远,东家不能太多,要有一个中性的方案大家能接受的。三钢想的买个旧木屋来重装上去是可行的。她讲有想让某古屋来做翠云书院。我说它太出名了,且两者完全不同,它还有自己的建筑特点。她讲如放在某古屋旁边的空地上可以吗?我说那倒可以。我说过后余锋说,再方老师说,然后保兴说。<br> 不到11点就结束。余锋跟方老师去方志办。我和保兴出来。我坐59路车回来。<br> 在回来的公共汽车上看手机上上篇美篇的点击数升到9399,总数到181万后,很久都没动了。<br> 下午17点左右昌平来电话,讲他想岩前书的事,讲某事去问过了,是什么情况。再讲承包下来责任太大,还是他们为主我们帮忙。还说其他情况。我说了有想到可以像林日上讲的让李顺亮当主编,让他们两家合作,我们帮忙。<br> 7月20日下午去列东报到,下车时特地看停靠站站牌,58路有在兴业银行停,车是往河边那条路走,徐碧站过一站就是体育馆北,再一站是体育馆东。<br> 我是14:50到的天元国际一楼大堂。已经有人在报到了,我等了一会后也去正面一排桌前报到。问是什么协会,我报了名头,工作人员没接上茬。我说这不是社科联开会?她说这是文联,社科联在旁边,人还没来。我这才看清,布置的是文联。我前面只注意到“联”字,没看清前面的。<br> 随后,看到社科联的工作人员来了,我便报到签名。工作人员说材料还没到,明天到会场领取。<br> 7月21日一早坐车去列东。在公共汽车上接到朱康元电话,说余元钱老师的书到了,我有在家吗?我说我这下在公共汽车上,去会议中心开会。他讲那明天跟我联系。我说我去拿吧。他讲他送过来。<br> 我在广场下车,等了好一会58路车才来。我到站下车在人行道口过公路,迎面是昌平过来,胸前挂着代表证,手上拎着包。<br> 我进场时看到文联是在左边开会。我在右侧迎宾桌上领到材料,我和昌平进去找座位坐下。我把包里材料都拿出来,没看到代表证。刚好工作人员来问我,我说包里找不到代表证。他也帮忙找,只找到一把笔,然后出去帮我拿了个代表证进来,我就夹在胸前口袋上。<br> 这时,主席台上的位置还空着,人们在等时间。 9:10,林日上主席带着市四套班子的主要领导上主席台就座。坐我左手边的人说,是刚从文联的会场过来的。那边人更多。<br> 会议按程序走。 市委书记李兴福讲话。 中间休息时,到会议中心门外拍照景色。 还看到纪福、余锋和杨恒喜校长。<br> 上午11点多散会,我们在主题墙前合影留念。 下午再坐昌平的车去会议中心。小车停在博物馆旁边,我们走过广场时,我跟昌平说,这风展红旗的雕塑是林平弟弟林春的作品,他是李维祀的学生。这一对师生的城市雕塑,1980年代初起飞公园的《起飞》,2020年代这个广场的《风展红旗》,均是列东老、新城区的点睛之笔,充满了骨感和年代感。<br> 我和昌平拿手机拍照。 下午市委宣传部陈列平部长讲话。 因陈列平部长随后紧接着要去文联讲话,散会后大家抓紧到外面台阶上集体合影,林平拍的。<br> 看着林平忙碌的身影,想着不远外的雕塑,想到他这父子摄影家的世代师生故事,就己然串起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发展史了。<br> 其实,每一家,每个人,跟每一块土地或每一个城市一样都是有故事的,如能被记录下来,或许是生活这部史诗的缩影……<br><br> 二0二四年七月二日至二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