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轶事

郑心

<p class="ql-block">此文写了民国时期几位普通丽水人:黄桂芬、孙寿芝、阙伊、端木彰、叶天籁、沈作乾。他们的特点,每一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把命运交赋的任务,忍辱负重,不畏艰辛,圆满去完成,成就了非凡的一生,体现了山里人的坚毅品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处州府城(丽水城),始建于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已有1400多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民主革命先驱黄桂芬</b></p> <p class="ql-block">黄桂芬(1874—1930),又名传标,字香斋,乳名雷声,丽水曳岭横岗村人。幼年曾从丽水谭献先生读书,应试中秀才,性豪犷,娴习拳术。</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黄桂芬常以“国家多难,士不诿责”自勉,受义和团反帝爱国斗争影响,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加入处州会党双龙会,后加入光复会。他与革命党人碧湖阙麟书、青田夏次岩交往甚密,在革命党人帮助下,积极投入革命活动。1911年10月5日处州宣布光复,任军政分府哨官(排长)。</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年(1913)年反对袁世凯专制独裁统治的“二次革命”失败,处州重要革命党人均遭被捕或杀害,处州形势严峻。黄桂芬奔波沪、杭等地,谋求革命。次年,革命党人密聚杭州,商议发动各地武装反袁。黄桂芬应约参加会议,承担回丽水组织武装任务。以曳岭为据点,联络浅田村陈春、梁村梁全青、巨溪村林云岳、双溪村舒春玉等人,秘密发展组织,筹措武器。又与碧湖李春贤等的丽云、碧湖反袁武装力量取得联系,相约伺机联合起事。</p><p class="ql-block">1915年12月,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首举义旗反袁,斗争迅速遍及全国,形势大好。黄桂芬、李春贤在丽水的活动也渐趋公开。黄桂芬在曳岭、雅溪招集义勇逾千余人,李春贤在碧湖、大港头一带也招集了义勇八百余人,他们以鸟枪、大刀、梭标、土炮为武器,积极准备反袁。</p><p class="ql-block">1916年初,夏次岩在杭积极准备反袁倒朱(朱瑞,浙江都督),密函黄桂芬,待杭州宣布独立后,丽水迅速行动。并商定进攻丽水城的具体日期。桂芬即联络李春贤所率武装力量,届时一同进攻丽水城。</p><p class="ql-block">3月15日,黄桂芬以讨袁军总司令名义,召集义勇千余人,在曳岭佛堂聚众集会,举义旗反袁。并委派黄传芳(桂芬堂弟)为总指挥,以红、黄、蓝、白、黑五色旗中书一大“黄”字为旗帜。攻城义勇均系白布条,上书姓名,并盖有方印作为标记。在会上,黄桂芬说明进攻丽水县城是杭州革命党人的主张,进攻县城的时机已经成熟,接着宣布起义事项,并鼓励大家奋勇向前,不要后退。部署已定,当晚即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向丽水县城进发,其他各分点亦于约定时间共同向县城前进。丽云、碧湖等地也由李春贤等率领八百余人反袁武装约期并进。</p><p class="ql-block">16日晨,黄桂芬所率义勇到达丽水县城通惠门外。义军声势浩大准备攻城,城内官员闻此异常恐慌,紧闭城门以守。知事李赞唐急委派代表出城与义军协商,事未成。义军在西山背架土炮攻城,首发击中耶稣堂屋顶,但随之炮筒炸裂,自伤炮手数人。守城巡防队兵伺虚密集炮火反击。因义军缺乏正规训练,且多徒手,队伍遂乱,旋即败退。李春贤所率义勇到达城郊时,桂芬之师已溃,李春贤所率队伍亦不战而退,丽水的一场重大反袁斗争至此而终。</p><p class="ql-block">官府以“明目张胆,聚谋叛乱”罪名四乡缉拿,黄桂芬自此避走他乡,直至袁世凯死后才回故里。后于1930年病逝,终年57岁。</p> <p class="ql-block">民国农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span class="ql-cursor"></span>“无言人间”孙寿芝</b></p> <p class="ql-block">孙寿芝(1856—1930),字兰友,丽水县城人。青少年时即以文名冠乡里,博览群书,诗文下笔立成,才气横溢。清光绪十九年(1893)恩科举人(旧时科举乡会试不中,遇皇帝亲试,特许附试,称特奏名,亦称“恩科”),征荐历任仁和(钱塘、盐官)、瑞安、新昌等县教谕。二十四年戊戌变法失败,孙寿芝于二十六年卸职回乡。三十三年(1907)襄赞地方创办处州初级师范学堂,时学堂分完全、简易两科,有学生一百一十六人。三十四年孙寿芝委为处州师范学堂学监。</p><p class="ql-block">宣统三年(1911)10月武昌起义,12月,处州革命党人策应缙云吕逢樵率光复军进占府城,推孙为首,集士绅十余人,说服驻城管带李茂青放弃抵抗。这一时期,孙寿芝与教员陈子俊等人,带领学生配合光复军的行动,积极在处州城开展革命宣传。处州光复后成立军政分府,孙被推任民政部部长。</p><p class="ql-block">民国元年(1912)2月军政分府撤,孙寿芝自此专志于省立第十一师范学校(处州初级师范学堂改名)讲授国文、经史达十余年。这一时期,他服务桑梓,热心公益,为人所敬仰,获大总统黎元洪褒题“无言人间”匾额,举城为之庆贺。</p><p class="ql-block">孙寿芝道德学问为乡里所尊重,民国十三年(1924)夏,经县议会推聘总纂《丽水县志》,就清同治十三年(1874)旧志增修,民国十五年(1926)春成稿付梓。</p> <p class="ql-block">泽山孔庙</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保定教官端木彰</b></p> <p class="ql-block">端木彰(1880—1948),字善夫,丽水县城人。清末维新时期(1898)入南京江南陆师学堂,成绩优异,即被送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归国后,任湖北陆军预备学堂教官,与鲁涤平(后连任数省政府主席)有师生之谊。民国初年(1911),被北洋政府选派复东渡日本进陆军大学。毕业归,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教官、陆军部编练处督练官等职。1925年在陆军大学(即前陆军预备大学堂)任步兵科科长,并授衔少将。后在北洋军阀曹锟、吴佩孚、胡景翼部从事军事训练,有军事著作印行。</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五年(1926)北伐战争开始,脱离北洋军阀集团南下。次年,参与南京国民政府筹办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民国十七年(1928)春与广州黄埔革命军军官学校同时开训第六期生。在南京本校历任第六期教授部副主任、第七期编译科科长,负责教材、资料、操典整理编译。为《军事月刊》撰写军事教育理论文章,介绍各种现代武器的结构、性能,阐述武器的战略意义和在战习上的应用,颇受重视。在中央军校工作历时五年,其间,蒋介石下野时曾一度主持校务。</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年(1931)鲁涤平主浙,邀为宁波县政督察专员,辞不受。民国二十二年自荐出任余姚县县长,后更调汤溪县。民国二十六年(1937)辞归,闲隐乡里。</p> <p class="ql-block">民国商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麦秆贴画家阙伊</b></p> <p class="ql-block">阙伊(1868—1921),字十原,丽水县城人。从小工书画篆刻。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赴日本东京工业学校学工艺设计。并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救国。</p><p class="ql-block">时值二十世纪初,没落的大清王朝想通过“西学”、“宪政”挽救风雨飘摇的腐朽政权,仿效西方进行产业大竞赛,以激励国人实业兴国的信心。于是在宣统元年(1909年)7月,下谕开办南洋劝业会,并拨白银七十万两为办会经费,督促各省出品协会、协赞会、物产会征集各省参展物品启运江宁(今南京)。宣统二年(1910年)正月,位于江宁城北三牌楼的南洋劝业会会场正式竣工,该会场占地近一千亩,周长约七里。共有两江所建馆、外省自建馆及各专业馆区三十四个。</p><p class="ql-block">阙伊于这年回国,被聘为南洋劝业会美术主任,参与了会场的布展。各省均设有陈列馆,东道主的两江馆为最大,设有工艺、农业、机械、通运、教育、卫生、美术、武备等分馆。专门馆则有湖南的瓷业、博山的玻璃、南京的江宁缎业三个实业馆,以及上海的江南制造局兰锜馆、广东的教育出品馆、江浙渔业公司水产馆等特别馆,华侨参展的暨南馆,外国商品陈列的参考馆。展品有轻工、农副、工艺、美术等近百万件。宣统二年四月二十八日(1910年6月5日),南洋劝业会在南京市鼓楼区三牌楼隆重揭幕,场面空前壮观。大会历时半年,吸引了近三十万观摩者,总成交额数千万银元,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更使当时追求近代文明的中国人大开眼界。</p><p class="ql-block">此后阙伊悉心创作麦秆工艺画。麦秆工艺画作品是以小麦秸秆为原料,经数道工艺加工绘制而成的装饰画。该画在继承传统国画的基础上,采用了中国画的表现手法,西洋画的明暗透视,并将现代摄影、雕刻、烫烙,刺绣等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一门独特的工艺美术,具有色彩鲜艳、图案清晰、光泽明亮、立体感强等特点。1915年,阙伊的麦秆剪贴画《美国总统威尔逊像》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获金质奖章。</p><p class="ql-block">阙伊回乡后设“涤古斋画室”,其山水、人物、麦秆剪贴画及金石篆刻,纯朴自然,独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阙伊麦秆剪贴画《菊花蜘蛛图》(1918年)</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急公好义”叶天籁</b></p> <p class="ql-block">叶天籁(1885—1932),字逸响,丽水县河川人(今大港头镇河边村)。出生于书香门第,童年时读四书五经,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为寻求新知识、新思想,与碧湖阙麟书约伴弃旧读赴上海高等预备学校东方专修科学习,毕业后去日本东京正则学校数科攻读,并加入同盟会。</p><p class="ql-block">三十四年(1908)回上海,参加反清活动。宣统元年(1909)冬,同盟会骨干分子阙麟书在杭州被满清政府逮捕,叶多方联络,营救出狱。光复后,叶天籁任职浙江都督府。后回乡。</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委为县参事会参事。同年担任林业公会会长,集股组织厚生公会林场,在大港头铺下五里牌置地一百五十亩,土湾河一百四十亩,种植松、柏、槐树二十万株。民国十三年,主持工赈款修建云和、景宁、庆元等县通衢石玄头嘴桥,竣工后改此桥为“义赈桥”。民国二十一年丽水郑宝琳在大港头筹设普昌火柴梗盒片分厂,叶天籁积极协助,担任经理。</p><p class="ql-block">由于他尽心竭力为公益事业,县知事李郁芬赠以“急公好义”四字匾额。</p> <p class="ql-block">民国村庄</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驻美领事沈作乾</b></p> <p class="ql-block">沈作乾(1901—1951)字连三,碧湖镇人。沈作乾出身于书香之家,曾祖父兄弟三人均为清贡生,祖父沈馥斋善诗文,是碧湖屈指可数的富商。稍长入碧湖小学,后入浙江省立第十一中学。其时五四运动爆发,沈组织丽水学生联合会,举行罢课、游行。他积极投入运动,到处演说鼓动,锋芒直指当局而为学校所不容,被勒令退学。后在上海澄衷中学修完课程。</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一年(1922)考取北京大学政法系。时家道中落,无力负担他昂贵学费,他乃辛勤笔耕,换取稿酬维持至毕业。民国十三年(1924)撰写《畲民调查记》一万余字,发表于《东方杂志》,为研究处州畲民生活风情提供较完整资料。</p><p class="ql-block">民国十七年(1928)毕业,其毕业论文《论中国之不平等条约》颇具见解,历数清政府、北洋军阀时期丧权辱国的屈膝外交,蔡元培为之作序和题字。由学校推荐外交部工作,次年派任驻美国公使馆随习领事并入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民国二十五年(1936)后,任驻芝加哥总领事馆领事。期间,针对美国政府长期执行“排华政策”,发表英文《排斥中国人究竟为了什么》长篇论述,阐述近百年华人开发美洲事实,及美国政府排斥华人政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文章列举1880年、1894年《限制华工赴美条约》、《十年内禁止华工赴美条约》,呼吁“国际形势要求中美以高度政治家风度,促进世界向美好方向真正发展”,谴责用种族歧视来威胁爱好自由人民的破坏势力,指出现在继续存在的“排斥中国人的法规,便是一个典型列子”。文章在美国社会中产生影响,为争取保障华侨利益,作了努力。</p><p class="ql-block">民国三十五年(1946)调驻菲律宾大使馆二等秘书,任内他以中国代表团顾问身份,参加了几次重大的国际会议。同年在马尼拉碧瑶举行的国际粮食会议,也有很出色的表现,当时国内报纸均有介绍。</p><p class="ql-block">1951年沈作乾病逝于美国檀香山。</p> <p class="ql-block">民国丽水县地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