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斋聊虫之7⃣️】弹蝍──昆虫斯巴达克斯

达尔玛苏德·杭卫

<p class="ql-block">[妙斋聊虫之七]</p><p class="ql-block">弹蝍──昆虫斯巴达克斯 (散文)</p><p class="ql-block">达尔玛苏德·杭卫</p><p class="ql-block">弹蝍是啥么事?弹蝍就是蟋蟀,弹蝍只是江南吴地一带的叫法。弹蝍好斗,说它是昆虫界的斯巴达克斯并不会过。它们长着两只如刀的门牙,黑褐色的身体,像夜行衣侠士。它 的后腿特别有力,跳起来的时候,就像“乔峰”腾空跳起,后腿一蹬,猛地跳了起来!像是离弦之箭,在空中,它的身体微微旋转,轻轻地落在了另一片叶子上。长长的触角像两根天线一样,不停地摇晃,好像在接收着战斗的秘密信号。</p><p class="ql-block">中国人并不像古罗马人那样无情嗜血,用奴隶的打斗来取乐。中国人是仁慈的,许多打斗娱乐,大多数都有动物和虫虫们来充当,譬如斗鸡、斗牛、斗狗、斗鸟等等,而在昆虫界大概也只有斗弹蝍了。</p><p class="ql-block">斗蟋蟀作为中国传统民间娱乐活动,历史悠久,也算是国粹之一。古代农民,在耕作休闲之余,他们捕捉野生的蟋蟀进行比赛,以娱乐自己和邻居。在《宋书》中已有关于斗蟋蟀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斗蟋蟀逐渐传开,并了一种风尚。从民间传入宫廷,成为皇帝和贵族们的娱乐项目,在唐朝,斗蟋蟀流行于宫廷,成为皇帝和贵族们的娱乐项目。到了宋朝,斗蟋蟀更是成为了一种文化现象,许多文人雅士也参与其中。皇帝和贵族们常常组织斗蟋蟀比赛,以观赏蟋蟀的勇猛和智慧为乐。有些蟋蟀在斗场上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战斗力,能够连续击败多个对手,成为斗蟋蟀界的“明星”,甚至被赐于将军名号。</p> <p class="ql-block">明宣宗朱瞻基自幼便对斗蟋蟀情有独钟,他因此被戏称为“蟋蟀皇帝”或“蛐蛐皇帝”。他不仅自己喜爱斗蟋蟀,还命令官员在全国范围内采买上好的蟋蟀以供其娱乐。朱瞻基的这一爱好也影响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斗蟋蟀一时成为京城内外、海内的流行游戏。清代文学家蒲松龄还根据这一历史背景编写了短篇小说《促织》。</p><p class="ql-block">《促织》通过主人公成名一家因一只蟋蟀而经历的悲欢离合,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败,以及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同时,故事也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善恶有报的观念。</p><p class="ql-block">在民间,斗蟋蟀也是一种广泛流传的习俗。特别是江浙地区自古就有斗蟋蟀的习俗,也有着许多传说,最有名的便《济公斗蟋蟀》。</p><p class="ql-block">斗弹蝍是江南小孩普遍的游戏,出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小男生,谁没有捉过弹蝍,斗过弹蝍,因为弹蝍而打相打。</p><p class="ql-block">抓蟋蟀一般在夜间进行,因为蟋蟀在夜间活动频繁且叫声响亮。抓蟋蟀时需要使用专门的工具,如钎子罩子、吹气管和灌穴水壶等,以确保不伤害蟋蟀的须和尾。</p><p class="ql-block">夏季一到弹蝍开始鸣叫“瞿、瞿”“瞿、瞿、瞿!‘‘,在老房子的墙角根,在老墙边堆积的红砖青瓦下,在破碎的瓦砾,在树根边,到处都是,即便在白天,只要你静下心来,竖起耳朵,你总会听到那轻柔的无法抗拒的” 瞿、瞿“声,虽然没有晚上的鸣叫声高亢,却柔和很舒慢好听。</p> <p class="ql-block">小伙伴们会放轻脚步,手电筒一照,迸紧呼吸,在墙角和乱砖瓦砾间寻觅,只要听得弹蝍轻轻的鸣叫,便会拿出用纱布或者铜线编织弹蝍罩,掀开上面的砖瓦,往往先跳出来的是“三刺”雌弹蝍,要等到雄弹蝍“二刺”跳出来快速放下罩子,等到弹蝍爬上罩子,便会用用纸的弹蝍管将弹蝍装进去,把口折好。不是所有“二刺”弹蝍都会撕斗的,还有一种棺材弹蝍就没有用,它的头像被削掉一半,呈三角型。</p><p class="ql-block">弹蝍筒考究些会用竹筒去做,用一根竹子留一面节疤,在中间用开一条窄缝,方便弹蝍草伸进去,驱赶弹蝍进盆,长竹管又会用锯掉竹管直径的一半深度,将分竹管成几段,中间用硬板纸做成下圆上方形的插件,便于分隔,防止弹蝍乱斗。</p><p class="ql-block">在农民地里捉弹蝍就有趣得多了。弹蝍在毛豆地、辣椒地、山芋地较易找到,无论日里夜头,只要听到弹蝍声音,那肯定有弹蝍洞,需要用水灌进去,等待弹蝍出来,有时还需要用小铲子去掉一些洞天的泥土,将弹蝍惊出来。田里的弹蝍洞跳出来的弹蝍往往不是一只,几只一跳出来,小伙伴们往往会胡乱用手或弹蝍罩去抓弹蝍,弹蝍一跳人一扑,跑落再跳再一扑,有时会弄得一身泥,捉到后放入弹蝍筒,然后一小伙高高兴兴各自回家,放入弹蝍盆中,每天喂养些毛豆,辣椒,服盆,每天用弹蝍草引引,唤起斗志,过几天就可以斗弹蝍了。</p><p class="ql-block">弹蝍打斗的场景可是相当激烈和精彩。在昏黄的灯光下,两只弹蝍放入盆中,它们立刻警惕地竖起了触角,彼此对峙着,触角轻轻触碰,探测对方的实力和意图。它们的身体紧绷着,后腿微微弯曲,随时准备进行一场激烈的较量。</p> <p class="ql-block">战斗正式开始了!随着一阵急促的鸣叫,两只弹蝍猛地扑向对方,用它们那坚硬有力的头部互相碰撞,发出“砰砰”的声响。它们的后腿也不停地蹬踹着,试图将对方推开或者摔倒。一只弹蝍率先发起了攻击。它猛地一跃而起,后腿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然后狠狠地蹬在了对手的腹部。这一击力量之大,让对手不禁踉跄了几步。</p><p class="ql-block">然而,对手并未因此退缩,反而更加激起了它的斗志。只见它迅速调整姿势,身体微微前倾,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猎豹。紧接着,它猛地一蹬地面,整个如同离弦之箭般冲向对手。在即将接触的那一刻,它迅速张开双颚,试图咬住对方的头部或触角。</p><p class="ql-block">忽然一只弹蝍,立住不动,高声鸣叫起来“瞿、瞿、瞿”声长嘹亮,另一只弹蝍则先警惕地注视着对方也鸣叫起来“瞿、瞿”短而高亢,似乎在说“哪个怕哪个“”不服来战“。</p><p class="ql-block">鸣声一落,一只弹蝍猛地向前,而对手也不甘示弱,它灵活地一侧身,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击。同时,它也不忘反击,用后腿猛踹对手的身体。两只弹蝍就这样你来我往,打得难解难分</p><p class="ql-block">随着时间的推移,战斗逐渐进入了白热化阶段。两只弹蝍都已经筋疲力尽但依然不肯放弃。它们继续用尽全力攻击着对方直到其中一只终于因为体力不支而倒下。</p><p class="ql-block">这场战斗虽然激烈残酷但也展现了弹蝍们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它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士和战士。</p><p class="ql-block">小伙伴都被这场激烈的战斗所吸引,他们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场上的两只弹蝍。每当一只弹蝍取得优势时,他们就会发出阵阵欢呼和掌声;而当局势逆转时,他们又会紧张地握紧拳头,为另一只弹蝍加油鼓劲。</p><p class="ql-block">经过一番激烈的较量,其中一只弹蝍终于取得了胜利。它高高地扬起触角,发出胜利的鸣叫胜利者大声鸣叫“瞿、瞿、瞿”“瞿、瞿、瞿”……,仿佛在向全世界宣告它的胜利。而另一只弹蝍则默默地退到了角落里,舔舐着自己的伤口,迅速跳出盆逃离现场或停止攻击并放下姿态以示认输。</p> <p class="ql-block">明代诗人顿锐的《观斗蟋蟀》诗“见敌竖两股,怒须如卓棘”生动地描绘了蟋蟀在争斗时的英勇姿态。形象地表现了蟋蟀面对对手时的紧张与准备,它们竖起双翅,后腿紧绷,身体前倾,准备随时发动攻击;刻画了蟋蟀的勇猛与顽强,触须高高竖起,就像古代勇士的矛戟,充满了力量与斗志。</p><p class="ql-block">“既却还直前,已困未甘踣”它生动地描绘了蟋蟀在争斗中的顽强精神。即使被对手击退,蟋蟀也会毫不畏惧地再次直前;即使已经陷入困境,也绝不甘心倒下。这种坚韧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正是斗蟋蟀所展现的。</p><p class="ql-block">清袁枚《斗蟋蟀三十韵》更是将斗蟋蟀描绘得更加生动有趣。</p><p class="ql-block">“牙摩疑猰㺄,头触愁共工” 这两句诗通过夸张的手法,将蟋蟀争斗的激烈场面描绘得淋漓尽致。蟋蟀的牙齿相互摩擦,发出刺耳的声音,仿佛是在进行一场生死较量;而它们用头部猛烈撞击对方,更是让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英勇的共工氏。</p><p class="ql-block">“徐徐脰低昂,霜刃将交锋”两句诗则细腻地描绘了蟋蟀在争斗前的蓄势待发之态。它们缓缓地调整姿势,颈部低昂起伏,就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交锋做着最后的准备。而“霜刃将交锋”则形象地比喻了蟋蟀的牙齿如同锋利的刀刃,即将在争斗中一决高下。</p><p class="ql-block">齐白石先生在一幅蟋蟀图中题道:“余常看儿辈养虫,小者为蟋蟀,各有赋性,有善斗者而无人使,终不见其能;有未斗之,先张牙鼓翅,交口不敢再来者;有一味只能鸣者;有缘其雌一怒而斗者,有斗后触雌须即舍命而跳逃者。”这些描述不仅展现了斗蟋蟀的趣味,也反映了齐白石对自然和生命的深刻洞察。</p><p class="ql-block">斗蟋蟀活动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规则,如江浙一带的斗蟋蟀习俗就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在一些地方,斗蟋蟀还被纳入节日庆典活动之中,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蟋蟀,江南人称弹蝍,昆虫界的斯巴达克斯,用它的勇猛为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和惊喜。 (3202)</p><p class="ql-block">20240717于听雨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