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纵撗 第一二六讲

山野村夫

<p class="ql-block">【第九十三回】</p><p class="ql-block"><b>姜伯约归降孔明</b></p><p class="ql-block"><b>武乡侯骂死王朗</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唯一一部尊重历史原貌的长篇小说。它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其他小说都达不到这个比例。大约在南宋时期,坊间的出现了“讲史"这一艺术形式,比之文人与妓女间的诗词唱和,“讲史"更加平民化,更有幅射力和穿透力。既然是讲史,就不同于照本宣科复述史料,在史料处理上彰显了口语化,通俗化以及讲史人的立场观点及鲜明的爱憎。这种艺术现象的出现,源于两宋金兵入侵,杭州偏安一隔。倒逼人们要借鉴历史,坚信未来。所有的讲史都是乐观的,《三国演义》更是看透了天下分分和和,终要走向一统的达观与乐观。这就是<b style="color:rgb(237, 35, 8);">“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b>的那份潇洒与自然。</p><p class="ql-block">本回第一个故事,三国后期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了。他就是姜维,字伯约,是天水城里的中郎将,相当于今天地方上的军事长官。姜维出身于军人家庭,自幼熟识经史,精通武艺。诸葛亮在攻打天水城时,几次计谋都被姜维识破,不仅保住了天水城,还让蜀汉军吃了亏。</p><p class="ql-block">按常理,诸葛亮应恨这个人才对。但是诸葛丞相却深深敬佩器重爱惜这个人,最终设计收降了他,足见诸葛亮心中的格局有多大?</p><p class="ql-block">世间有格局的人很少,心地狭隘的人很多。故金玉毁于匣中的事古今亦然。</p><p class="ql-block">世间一流之人识一流人才,末流之人识末流人才。故金钟毁弃,瓦釜长鸣的事古今比比皆然。</p><p class="ql-block">孔明收服姜维的一幕是动人的千古绝唱!孔明在战场上的装束别具一格。独坐四轮车,身着鹤敞,手摇羽扇,这是魏晋时代知识分子标志性装束,十分平易清俭。</p><p class="ql-block">《三国演义》描述:<b>孔明慌忙下车而迎,执维手曰:“吾自出茅庐以来,遍求贤者,欲传授平生所学,恨不得真人。今遇伯约,吾愿足矣!”维大喜拜谢。</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人与人交往,可以简单,也可以复杂。但是无论简单与复杂,坦诚相见是第一要素,孔明的坦诚,彻底征服了姜维。</p> <p class="ql-block">诸葛亮智取三城,又收服了少年将军姜维,简直如虎添翼,一路上所向披靡。消息传到魏都,明帝曹睿慌乱无比,立即派曹真领衔大都督,郭淮为副,王朗为军师点起大军,开赴前线。</p><p class="ql-block">我尝想,王朗当时都七十六岁了,尚能在军中鞍马劳顿。现代人一过六十,便成天琢磨养生,吃保健品,真的应该看看王朗。王朗这个人是值得说一说的,他出身孝廉,多次不去应荐,显然拿当官不当回事。汉时能做孝廉,比科举时期考个状元要难出几倍。他精通经史,为易经,孝经,礼记,春秋等经典著述,是国学大师,学者型官员。一生经历了董卓,曹操,曹丕,曹睿,是个四朝元老。人品正,敢于直言劝谏,口碑极好。做为军师,他对曹真,郭淮说:“明日对阵,请先别动兵,我上阵前与诸葛亮一对一对话,说服他束手就擒,蜀军捲旗而去。王朗不是在吹牛,他有这个声望和实力。</p><p class="ql-block">次日,两军对圆,王朗单人独骑出列,单挑诸葛亮对话。诸葛亮也不示弱,坐着四轮车便来会王朗。做为学者,王朗相当有口才,做为高级官员,王朗是见过场面的,所以对话一开始,王朗便谴责诸葛亮助逆,不识时务,不明是非,不辩大义。特别指出在隆中时,你自比管乐,是推崇春秋大义的,而出南阳后,却为叛逆刘备做事,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此时王师压境,你该幡然醒悟,束手就擒,或许能留条命。</p><p class="ql-block">应该说这番话很有力度,一般人是受不了的。但是诸葛亮绝不是语言就能吓倒的凡夫孺子,对王朗的回击更有力度。</p><p class="ql-block">诸葛亮熟识汉史,当即阐述了自董以来,天下大乱,汉室倾颓,曹操父子篡位夺权,刘备挽狂澜于既倒,一生致力于恢复汉除逆,我们才是真正的王者之师,正义之师。你以弘扬春秋大义自诩,请问董卓作乱,曹操篡位时你在做什么?你一生都在助纣为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你这个欺世盗名,言行不一,地地道道的假国学家!你有什么资质和我妄谈春秋大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诸葛亮一席话说得王朗无地自容,只见他哇的一声,口吐鲜血,从马背上栽下,死了!</p><p class="ql-block">王朗不是被骂死的,而是受内心谴责,愧疚而死的。</p><p class="ql-block">从古至今,凡对怯懦者,要用暴力吓之;对贪婪者,要以利诱之;对刚烈者,宜以柔克之;对惜名声者,必以毁其誉置之于死地。王朗一生看重自己的名声,孔明捏住了他的七寸猛打。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诸葛亮胜出了。</p><p class="ql-block">近年,三国学者引经据典,说王朗不是被诸葛亮骂死的,而是早在战前几年前就死掉了。这一依据源于《三国志 王朗传》。笔者个人认为,仅凭一部《三国志》,理由显然是不足的。《三国志》是陈承祚奉勅之作,不可能一次到位毫无纰漏。《三国志通俗演义》成书于元末明初,从西晋到明初,谁能确定没有新史料发掘和发现呢?今天我们读的毛评本《三国演义》,成书于清代,其间王朗被骂死并没被删除,说明还是有其存在的价值的。</p><p class="ql-block">王朗到底是不是被骂死的,这里暂作存疑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2024,7,25 日, 津蓟大雨无法外出,再翻《三国》续作</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