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昨夜读汪曾祺散文集《人间草木》中《胡同文化》一文时,有一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也许像西安的虾蟆陵……"。</p><p class="ql-block"> 虾蟆陵?从来没有听说过,甚至是旅游线路里也没有过介绍,当下就决定第二天一早就去虾蟆陵。高德了虾蟆陵,原来是城墙内的下马陵。</p><p class="ql-block"> 坊间有这样说法,说是皇帝去世所埋的叫陵,皇室贵族的叫墓,平民百姓的叫坟。据说陕西有73位皇帝72座陵,那么虾蟆陵又埋的是哪位皇帝?</p><p class="ql-block"> 又据说,73位皇帝没有一位是埋在城墙内的,那么这座城墙内被称为陵的究竟是怎么回事?</p><p class="ql-block"> 虾蟆陵官方又称下马陵,仅文字的表面意思两者完全没有关联,这又是什么原因?</p><p class="ql-block"> 从西安南城墙和平门进去,按导航走的有十几米就提示“下马陵"已到,环顾四周,左手内城墙边有一条路,路的右侧道路指示牌很清晰地标着“下马陵",难道“下马陵"是条路?</p><p class="ql-block"> 往西侧继续行走约500米,见一朱红大门紧锁的小而旧的古祠,大门上方牌匾写着"董子祠",祠内有冢,不对外开放。围墙上嵌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董仲舒墓"。还标注着一九五六年由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文物重点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董仲舒是汉代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给汉武帝提出了天人三策,将儒家地位大幅度提升,就有了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政策。儒学至今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具有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相传董仲舒去世后,汉武帝及官员、董仲舒的门人从墓前经过,都要下马示意,以表示对董仲舒的崇拜与尊敬。因此沿城墙根,文昌门到和平门这一段原名应该叫顺城巷的路就叫了"下马陵"。</p><p class="ql-block"> 原来一代大儒董仲舒的墓居然就是下马陵的来历,一位历史名人葬在西安城内居然近在咫尺。</p><p class="ql-block"> 西安下马陵址,根据记载缘起于明代,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陕西巡抚王先在这里曾建有祭祀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启圣祠,并在西安城东南郊的虾蟆陵处建董子祠。</p><p class="ql-block"> 嘉靖21年公元1542年,陕西巡按部御史赵廷锡将城外虾蟆陵处的董子祠移建于西安城内启圣祠的西侧,并在祠后起冢,称为董仲舒墓。</p><p class="ql-block"> 清康熙6年公元1667年,启圣祠不复存在,只保留了董子祠,咸宁知县黄家鼎在此重建祠堂三间,并在大门外立石书写了"下马陵",门额砖刻"董子祠",流传至今。</p><p class="ql-block"> 至于为什么虾蟆陵也叫下马陵,查了一下出处也有几种说法,其中一个是说由于陕西话中“下马”与“蛤蟆”同音,故下马陵又被称作虾蟆陵或蛤蟆陵,这确实无法考证。</p><p class="ql-block"> 就这么一眼尽收眼底的董子祠和下马陵路我足足停留了近两小时。伫立在董子祠前,依稀可见千年前董仲舒大师意气风发,挥斥方遒,学生万千,备受尊崇。汉朝伟大历史的长卷中一定有他浓浓一笔。</p><p class="ql-block"> 可现在的董子祠已很衰败、没落、残破,也鲜有人去寻迹,若干年后也许无迹可寻,再若干年后仅在历史书上空留下一个名字?</p><p class="ql-block"> 徘徊在董子祠前,心有惆怅,董子祠,你会消失吗?不得而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