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题记:光阴似箭,岁月如梭。</p><p class="ql-block"> 逝水年华,一晃而过,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p><p class="ql-block"> 来京已有二十个年头了,从三十而立的青春年华,漫步人生五十有余的知命之年。二十年来,在祖国心脏首都北京,亲眼目睹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改革事业日新月异的变化,身为中国人,无比幸福。</p><p class="ql-block"> 为了充分利用好暂住北京的便利条件,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走进名人故居(纪念馆)。通过自己的双眼,去了解过去的历史,在远去的故事里,追随名人的精彩人生,去阅读悠久的中国,透析名人的先进思想,解开他们带给国家,带给社会改变的答案。</p><p class="ql-block"> 故此将近年以来,参观拜访到过的名人故居、纪念馆、博物馆都撰写成文章,编辑制作为《名人故居》的系列文章,留作行走大地之上的一份纪念,就从《名人故居之“老舍故居”》文章开篇吧。</p> <p class="ql-block"> 名人故居之“老舍故居”</p><p class="ql-block"> 文图/宋瑜琪</p><p class="ql-block"> 盛夏的周末,高温酷暑,炎炎烈日,炙烤着京都大地,这样的炙热有同老舍先生笔下百年前骆驼祥子奔走的老北京一样高温闷热。行走在发了疯的天气里,感同身受着骆驼祥子生活时代下老北京的酷暑。</p><p class="ql-block"> 冒着酷暑的高温,走进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的老舍故居。参观老舍故居,阅读老舍的人生,真实了解老舍的生活,还有他笔下书写的精彩世界。</p><p class="ql-block">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1899年2月3日,出生在旧北京新街口小羊圈胡同的一个满族家庭。小羊圈胡同出生的这份情怀,伴随老舍先生一生,难以割舍。他经常把小羊圈胡同写进文学作品中,《四世同堂》里就有小羊圈胡同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老舍出生当天正值小年,家家祭灶,老舍曾幽默的讲:“灶王爷上天,我落地了”。出生后的第二天,又是立春节气,父亲给他取名“庆春”。老舍先生的三女儿,是1945年出生,也时值立春,因父亲名为舒庆春,占了“春”字,遂给她以“立”字命名。</p><p class="ql-block"> 老舍是北京满族正红旗舒穆禄氏人,祖籍辽宁辽阳。他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北京人艺编剧,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66年8月24,老舍受到恶毒攻击和迫害,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城西北角的太平湖。</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文章,是入选教材比较多的现代作家之一。我曾学过《养花》、《草原》、《林海》、《济南的冬天》、骆驼祥子节选的《在烈日和暴雨下》、《龙须沟》节选等多篇文章。</p><p class="ql-block"> 爱人曾担任过乡村民办教师工作,她曾用老舍的文章《养花》,搞过全镇语文教学观摩公开课,是《养花》文章的精彩,使公开课取得精彩纷呈,大放异彩,大获成功的良好效果。</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文章,对于我和家庭影响是极其深刻的,受益匪浅。在阅读老舍的文学作品时,有很多质朴无华的为人处世之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例如老舍先生在《养花》一文中写到“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真难倒不是真理么”,就深深的影响着我。</p> <p class="ql-block"> 老舍的父亲舒永寿,是一位晚清皇城的守卫护军(八旗守城旗兵)。老舍一岁时,父亲就阵亡在抵御八国联军入侵战斗中。年幼的老舍和他的家庭,是依靠勤劳的母亲替人缝补衣服,浆洗衣物,做佣工支撑着贫困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老舍曾在他的文章中这样描写:“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 家庭贫困的老舍,得到了同为满族正红旗人,世交刘大叔(刘寿绵)的资助,才上私塾读书学习。后来考入了北京师范学校学习。资助他读私塾的刘寿绵老人,家境富裕,乐善好施,后来出家为僧,法号为宗月大师。老舍后来在文章中是这样写刘大叔的,“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 老舍在师范学校毕业后,历任小学校长、劝学员、后来又到天津南开中学应聘为国文教员。1921年,以“舍予”名字发表了新诗和小说《她的失败》。</p><p class="ql-block"> 后来去了英国,任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讲师,期间发表了连载小说《老张的哲学》,第二期开始就使用“老舍”这个笔名。英国的教书生涯,是他成为了一名合格的作家。</p><p class="ql-block"> 老舍返回祖国途中,又到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任教,并坚持文学创作。回国之后,应聘山东齐鲁大学文学院,国立山东大学国文系任教授。</p><p class="ql-block"> 1931年经好友介绍,认识了同是满族正红旗人,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系读书的胡絜(洁)青,两人爱好文学,志趣相同,同年七月在北平结婚,两人共育三女一男,四个子女。</p><p class="ql-block"> 老舍在济南的住所,现为济南老舍纪念馆。青岛居住时,因正在创作小说《骆驼祥子》,现为骆驼祥子博物馆。山东工作时期,也是老舍文学创作的成熟期,共有小说、散文200余篇作品问世。抗战时期老舍在重庆工作,创作了《四世同堂》,他的重庆住所,现为四世同堂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抗战开始,老舍奔赴武汉,投入抗日救国的洪流之中,加入“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化笔为枪,为抗战文艺宣传而创作。</p><p class="ql-block"> 抗战胜利后,老舍赴美生活三年半。回国后,1950年被推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且连任十六年,直至去世。1951年,因创作《龙须沟》,被北京市政府授予“人民艺术家”奖状。</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的一生,总是忘我的工作,坚持以生活在社会基础的人民群众为创作主线,创作文艺作品,是一位高产作品的作家,更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78年,老舍先生受到的不公打击,得到平反昭雪,恢复了“人民艺术家”的称号。</p><p class="ql-block"> 老舍的一生,都在身体力行的践行着“自己是文艺界尽责的小卒”的诺言。</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其实内心之中很早就有参观老舍故居的愿望与想法,早年合作了一家211名校的校办企业物流外服业务。这所名校不仅学术厉害,校办企业的电子产品也是名牌。我经常到座落在新街口的工厂办理业务往来的事情,每次都经过已经因修地铁而填平的太平湖。</p><p class="ql-block"> 面对那块土地,对先生的敬佩之意,惋惜之情,油然而生。由于多种原因,去老舍故居参观的计划,一次次搁浅,一拖再拖。记得工厂的客厅悬挂的是老舍儿子舒乙先生题写陶渊明《饮酒》诗文书法的条幅。今日看来老舍出生地的人们,对于老舍先生还是有着深厚的感情。每次看到舒乙的那幅题字,内心之中强烈激起到老舍故居拜谒参观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 于是乎,思绪中牵挂许久的这份期盼参观的情怀,在多年之后的今年夏天,让我走进了老舍故居,去拜读先生不朽的人生,用心灵去阅读老舍先生才华横溢的思想世界,用视野和胸襟去缅怀心中敬仰的老舍先生。</p> <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故居是一处典型的北京四合院式民居,他在这里生活了16个年头。曾几次接待周恩来总理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来访,还在这里接待过巴金、曹禺、赵树理等文化界的知名人士。</p><p class="ql-block"> 就这个普通的四合院里,老舍先生提笔写作了《龙须沟》、《茶馆》、《方珍珠》、《正红旗下》等24部文学作品。 </p><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普通的院落,见证了老舍的平凡生活,还记录了老舍的勤奋工作,辛劳而卓越的文学创作历程。虽然先生离开了我们生活的世界,但是老舍的文学作品仍然深深的影响着今天我们的生活。</p> <p class="ql-block"> 老舍纪念馆座落在北京著名的王府井商业街北头,是一处普普通通的北京四合院,硬山隔檩,砖墙墨瓦,院落布局紧凑。正门坐西朝东,灰瓦门楼,黑漆门扇,门开于南北走向的胡同。进门<span style="font-size:18px;">迎面便是北京现在已经很少见到的五彩木影壁,影壁正中悬挂着老舍夫人胡絜清题写的福字</span>。</p><p class="ql-block"> 院落中还摆放着老舍先生养鱼用的鱼缸,2009年树立的老舍铜像。院落不大,规矩洁净,居住生活,优雅清静。正房三间,东西各有两排厢房,西厢房是老舍生平资料展,东厢房为舒先生的实物展室。正房三间,明间和西次间为客厅,东次间是老舍夫人胡絜青的卧室兼画室。西耳房是老舍先生的卧室兼书房,现在都是按照原貌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1953年老舍夫妇亲自在院中,栽种两颗柿子树,每逢深秋时节,红彤彤的柿子挂满枝头,别有一番诗情画意。胡絜青把小院命名为丹柿小院,自己的画室称为“双柿斋”。</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去世后,日本作家水上勉先生连续写了三篇悼念的文章,全以这两棵柿子做篇名——《蟋蟀葫芦和柿子》、《北京的柿子》、《柿子的话》。柿子成了老舍故居小院的重要文化标志。</p> <p class="ql-block"> 柿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良好的寓意,柿与“事”谐音,常被象征“事事如意”、“万事如意”和“心想事成”。柿子还被赋予了“红事当头”的美好寓意,象征着喜庆和幸福之意。柿子的鲜红色象征着喜庆、吉祥和幸福,因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柿子还常被用于节日庆典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望着老舍故居影壁上的那个福字,抬眼仰望树上萌生的柿子。叩问心灵,中国人内心祈求的幸福,是多么的简单,不为大富大贵,无碍乎就是“事事如意”罢了,然而能够做到事事如意,又是多么的不简单呀?</p><p class="ql-block"> 老舍先生已经离开我们生活的世界,他的作品依然流传于世,他的文学精神依旧在影响着我们今天生活的世界,这就是一位人民艺术家精神世界的伟大之处!</p> <p class="ql-block"> 北京的老舍,老舍的北京,老舍笔下的北京,老舍书写了北京,北京给了老舍创造文学作品中的北京的不尽文学源泉,涓涓细流,汇集成河,奔涌向前。无数文化名流都曾在北京生活、工作过,但是很少有人像老舍先生这样,倾其毕生精力和满腹才华,不懈努力去书写北京发生的精彩故事。</p><p class="ql-block"> 更没有那位作家的文学作品,能够像老舍的作品那样,一直用“京味儿”的调子,来讲述着北京人的真实生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