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停止抓阶级斗争,政治环境一下子宽松了。是理解了上面的政策,还是看风使舵?反正村上再没有人对父亲品头论足、乱扣帽子了。而且还受到格外的尊重。卸掉了精神枷锁,身心顿觉轻松多了。</p><p class="ql-block"> 随着农村经济政策落实,生活在黄土地上的人们,喜气洋洋,在自己承包的土地上挥汗大干,连年获得丰收。虽然父亲己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靠儿女接济,但也不要为衣食犯愁,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平反冤假错案,落实党的政策也在各地紧锣密鼓的展开。</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天吧。一大早,我家硷畔上那株大槐树上,喜雀不停的在鸣叫。听力下降的父亲似乎意识到有好消息传来,便站在硷畔上向沟里瞭望。就在这个时候,村上有人高喊着他的名字,通知立即到乡政府去一趟。父亲的心一下忐忑起来,是政治审查?我可是老实听话的农民啊!原来是落实有关政策,为他每月发放42元生活费。是真的吗?父亲以为听错了。是真的!组织上为62年精减的公职人员,每年工令按3元计、按月发放生活费,父亲是14年工令,正好是42元。钱虽不多,足以说明组织上不分轩轾,没有把他当异己分子对待。激动不已的父亲不禁双手颤抖,以至签字都搖摇晃晃。他,是知足的。于是对组织上的关怀一再表示“谢谢,谢谢!“。</p><p class="ql-block"> 走南闯北,历尽艰辛,任劳任怨,忍辱负重,被那点历史问题压得喘不过气的父亲,终于可以仰起头做人了,他百感交集,心潮澎湃,彻夜无眠。</p><p class="ql-block"> 紧接着又传来我不再受父亲历史问题影响,政治上有所进步的消息,更是老泪纵横,那一抹抹笑意,显得特别开心。</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长期受压抑所致吧,父亲是个思想保守,性格内向,不善交际的人。见了认识的县乡干部,甚至曾经的同事,也能躲就躲,不愿过多交流。实际上他是反感某些人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样子。以至虽然住进米脂县城内,却也耳目闭塞。常常是或爬在炕桌上看书写字,或手拿扫把,在院里院外打扫卫生。与周边邻居和睦相处,从不与人争是论非。</p><p class="ql-block"> 与父亲情况类似、同病相怜、关系交好的一位老同事(因为是父亲的老同事,我们叫他叔叔),可不是这样的。他性格开朗,见了领导挥洒自如,一点也不显拘谨,颇有军人的气质。早年被精减后,不安于农村的煎熬,凭借他的思变能力,在社会上承揽工程,干得风生水起。七十年代初,路经我当时所在单位,顺便还看望了我。自从拿到生活费后,他也懒得再出门,便在县城里过起了清闲日子。打问到父亲也住进城内后,便经常来找父亲聊天。许多有关政策,父亲是从他口里得知的。当他打听到,类似他与父亲这种情况,中央有文件,可以比照离休待遇的消息后,第一时间赶来告诉父亲,并动员抓紧写申诉材料。“好事多磨,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啊。〝那位老同事最后说。</p><p class="ql-block"> 父亲听了劝说后,动心了。当即便伏案疾书,洋洋洒洒,足有万言的申诉材料,两天内就写出来了。并与他的那位老同事,满怀信心的送到县政府有关部门,人家答应“研究研究”。从那时起,父亲的一颗本己平静下来的心,又开始惴惴不安起来。有时想入非非,异常兴奋;有时心事重重,彻夜思虑。</p><p class="ql-block"> 时间一晃半年过去了,不知组织上研究的如何。二人便一起去询问。回复是,材料遗失了。于是他们分别再写再送。又过了半年再去探问,这次态度明确:县上庙小,需要地区批复。</p><p class="ql-block"> 于是二位老翁不辞劳苦,又去近百公里外的地区有关部门上访。甚至把中央有关文件的手抄件拿出来,与负责接待的干部据理力争。对方才答应上会“研究研究”。可是两年过去了,仍然没有一点儿动劲。一贯谨言慎行,与人为善,不愿与人冷眼僵持的父亲失去了信心。</p><p class="ql-block"> “万言虽递公衙内,谁理谁断不知趣!茫茫烟雨遮望眼,泥牛入海何言归。”(父亲诗),索性再不看人臉色,听人冷语了。不要那份待遇日子也能过,权当再一次对国家做了微薄的贡献吧!</p><p class="ql-block"> 但他的那位老同事决不言弃。以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的胆识,决定以横办法对付不作为。当他得知一位省级主要领导要去某地视察时,刻意把自已打扮了一番。打眼一看,英武潇洒,气宇轩昂。一大早便挤进欢迎的人群当中。有谁能看得出,他竟是一位义愤填膺的上访户?当他瞅准省府高官下车,县、地领导围上去握手的机会后,扒开人群,一个箭步冲在领导面前,赳赳而立,俐齿伶牙,大声疾頌了早己熟记于心的四句顺口溜:“党有好政策,区县不落实。省衙大老爷,当为民作主。”随即双手将个人申诉材料呈在领导面前。这一举动,颇有当年秦香莲,面对县府、知府不为草民作主,有冤难伸,奋不顾身拦截包青天坐轿,状告当朝附马陈士美忘恩负义,派人暗杀妻儿未遂的气势。在众人惊诧的目光中,那位主要领导,一边接过他的申诉书,一边以和蔼的态度对他说:一定依据中央政策,尽快处理,给你答复。同时也象征性的批评他不该采用这种不当手段。父亲的这位老同事,何等的精明,于是见好就收,连连表示歉意。在场的老百姓心里都明白,非如此作为,问题岂能得到解决?事实证明,他的这一招还是很灵的。</p><p class="ql-block"> 一个季度过去了。有一天,这位敢做敢为,大胆泼辣的叔叔,提着两瓶优质白酒,兴高采烈的走进了父亲的家门。原来,一周前县有关人员,带着省上的㘩复,上门为他解释按离休待遇的政策细节。自此一跃成为名正言顺的离休干部,当仁不让的老革命!与父亲的待遇形成显明的反差。经济上,除了拨付了一笔可观的安家费外,生活费翻了数倍。</p><p class="ql-block"> 于是两位老朋友举杯痛饮,以示庆贺。所谈及的多是他这些年的冒险精神及那次拦路上访的细节,并要父亲向他学习。还满有把握的说:“以我为例,定能成功。”</p><p class="ql-block"> 可惜老态龙钟,唯唯诺诺,身体己佝偻的父亲根本不具备那样的素质,也许这也是命运的安排吧。令人感慨的是,时代虽然进步了,但“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这句俗语,并没有过时。困惑和不解,落莫和遗憾,又一次左右了父亲的情绪。</p><p class="ql-block"> 至此,父亲心灰意冷。把抄写工整的几份申诉材料付之一炬,再也不提及落实政策的事了。为了排解心中的不快,便把研习圣经作为晚年的主要工作,孜孜以求,十多年不辍,努力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和心灵上的安慰。尽管四十年代中期落下的胃病不时发作,以至发展为胃癌,仍然佝偻着不足70斤的身躯抄写和颂读。</p><p class="ql-block"> 在父亲的最后几年里,他特别喜欢与儿女们交流。多数是听他讲述。大致内容是:“我一生有过在战火硝烟中死里逃生的经历,有过政治受审查而波及子女的痛苦,有过青黄不接而无米下炊的煎熬。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厚砖薄瓦的感受深切。如今儿孙满堂,家庭和睦。儿子们是依靠,我依住了。女儿们是小棉袄,我感受到了温暖。亲朋邻里日见问寒问暖,生活自由自在而无忧虑。正应了那句“当一扇门为你关闭时,一定有一扇门为你打开”的名言。我知足了,我幸福着。人生无常,一切皆借。时间、生命和爱是无法挽留的,我们能做的就是珍惜和感恩。你们要远离纷争,行为纯正,谦和处世,学会感恩,以德报德。切记血浓于水;爱惜自己的身体;凡事不可强求;工作于心无愧。”听其言,观其行,他应该是洞彻了。</p><p class="ql-block"> 2007年,在儿女们的伺应中,父亲安祥的离开了人世。</p><p class="ql-block"> (注:因此平台每篇仅能承载五千字,故分上下发之。本文凭借父亲多次对我的诉说,仅凭记忆整理,难勉有误,敬请读者谅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彥杰</p><p class="ql-block"> 2024年7月23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