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济之行

牧牛山人

<p class="ql-block">永济与陕西河南两省接壤,早年我曾与同学数人乘绿皮火车到风陵渡,渡河过去进入陕西西安而入川到达天府之国成都观瞻武侯祠与杜甫草堂,哪也是一段特殊的经历与记忆。</p><p class="ql-block">此番返并后本有一个晋南行程的全盘计划,没想到因同学的提议提前了。7.19我们我们一行四人一大早乘高铁抵达运城永济县,开始了鹳雀楼、黄河大铁牛遗址与普救寺的行程。</p> <p class="ql-block">鹳雀楼位于晋秦豫三省交界的山西永济蒲州古城西郊外的黄河岸畔,原为一座军事戍楼。始建于北周时期,历唐经宋存世约七百余年,于元朝初年毁于战火。鹳雀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新修的鹳雀楼通身采用唐代油漆彩画装饰,为四檐三层的仿唐式建筑。楼体况高73.9米,座南朝北。整个景区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以鹳雀楼为中心,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 。唐宋文人留下的诗作不少,而世人最熟悉的即王之涣的那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山人不才,登顶瞬间也有所感触。于是步王之涣韵,也涂鸦一首五绝,聊发感慨。诗曰:夏赴河东郡,登高极目游。黄河横绿野,气象万千收。</p> <p class="ql-block">夏赴河东郡,</p><p class="ql-block">登高极目游。</p><p class="ql-block">黄河横绿野,</p><p class="ql-block">气象万千收。</p><p class="ql-block">《甲辰仲夏依王之涣登鹳雀楼韵有吟》</p> <p class="ql-block">返程途中,游览观瞻了黄河大铁牛。唐开元年间,为了稳定蒲津浮桥、保障秦晋交通,唐玄宗李隆基下令铸造了八头铁牛。把这些铁牛作为桥墩,用铁链和铁柱支撑浮桥,增强了浮桥的稳固性,使其能够经受住黄河洪水的冲击。铁牛的铸造工艺技术精湛,据有关资料所述,每尊铁牛的规格大致为高1.9米,长3米,宽1.3米,尾部有一个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的横轴。元末桥毁后,铁牛久置不用,所谓的“镇河铁牛”。由于黄河变迁,致使铁牛逐渐被泥沙埋没。在20世纪40年代,河水干涸时还能摸到铁牛的角,但到了50年代,随着水库蓄水和河流改道,铁牛被深埋在河滩下约两米处。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政府支持下发掘并公布了唐代铁牛、铁人的发现,引发关注。1989年,继续挖掘工作,共有四尊铁牛出土,这些出土文物是黄河古渡口遗址的重大发现,成为研究唐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史料。</p> <p class="ql-block">普救寺位于永济蒲州古城东3公里的峨嵋头上,始建于隋唐时期,距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寺院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总占地约93300余平方米。普救寺原名“西永清院”,因《西厢记》而闻名遐迩。寺内的舍利塔,创建于隋唐,明嘉靖三十四年毁于地震,七年后,明世宗诏令重建寺院,重建寺塔。到了1920年,寺院又不幸遭到一场大火。1986年山西省政府开始拨专款修复普救寺。莺莺塔在原基础上重修13层,高50米,时人有诗赞云“缤纷五彩似飞虹,八面凌空八面风。一十三层冲霄汉,琉璃宝塔冠寰中。由于人们对莺莺的爱情悲剧的同情,便妄顾佛门规矩,口碑相传把它改称做了“莺莺塔”。舍利塔原名竟不为后人所知。</p><p class="ql-block">自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规模恢宏,别具一格。塬上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p><p class="ql-block">我们打车从后门进入,自高处拾阶而下,轻松游览,倒是省了不少脚力。莺莺塔关闭不对外参观,我们下来接近前门时,邂逅了一场大雨,如瓢泼般的疾风暴雨,恰好把我们拦截在一处回廊内,不曾着雨,正好在此休息了半个多钟。待暴雨过后,驱车抵达预订的酒店,始与附近进食午餐。一天的行程就此结束。可谓先紧后松,悠悠游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