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文前申明】本文中引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资源</p> <p class="ql-block"> 1966年,伴随着燥热的暑假结束,共和国再次进入了运动模式,只是这次运动竟然会拖延长达十年,这是当年的我无论如何也始料未及的。</p><p class="ql-block"> 刚升入初二的我们回到学校,惊讶的发现周围的一切都变了,校园里到处拉起了绳子,上面挂着大字报,许多老师被点名,师道尊严几乎一夜之间就消失了。不久我们被告知学校要停课闹革命。懵懂无知的我们根本意识不到停课对每个人今后的人生会带来多么大的影响,绝大多数同学竟然有种解脱的兴奋。时间不长全校开始搬家,从西花园银川机场东面的老煤校搬到了宁夏大学的东南角,这里是宁大附中的新址。</p><p class="ql-block"> 进入9月,全国各地学生开始轰轰烈烈的大串联,听到消息,我们也蠢蠢欲动,反正待着也没事,不如出去见见世面。</p> <p class="ql-block"> 那年我14岁,唯一出远门的经历是跟随父母从北京来到银川,不过那时的孩子胆儿大,加上新中国成立至文革17年建立的良好社会风尚给出行的学生们提供了保障,还有革命小将肩负的解放世界劳苦大众的神圣使命和满腔豪情,没有过多犹豫,我约了同班于同学,揣着母亲给的10大元钱和学生证,毅然踏上了开往上海方向的列车。</p> <p class="ql-block"> 如果你给现在的年轻一代讲述大串联,他会觉得你说的是天方夜谭,不可置信,可在当年那个荒唐年代,一切都是严肃和认真的,所谓大串联,就是提倡学生们走出所在校园,到陌生的地方去学习人家开展运动的经验和做法。你想呀,学生不用上课,坐火车免费,到哪儿吃住有专人接待,这种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让学生们乐开了花。于是,继1958年农村大食堂吃饭不要钱之后,又一次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全国大串联拉开了序幕。</p><p class="ql-block"> 大串联其实有多种出行方式,许多高年级学生选择了步行,他们打起背包,或奔向首都北京,或重走长征路,或巡走革命纪念地,学生们一路栉风沐雨,既接受了革命传统教育,也培育了克服困难、艰苦奋斗的精神,为今后走入社会奠定了意志基础,这无疑是大串联积极的一面。但数百万学生一下子涌入交通线和各城市,全国各地还要负责安排吃住行,大串联导致了人财物的巨大消耗和浪费,对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造成的冲击和损失都是难以估量的。</p> <p class="ql-block"> 我们到了火车站一瞧,银川各学校外出串联的学生挤满了站台,无论去哪个方向的火车,统统人满为患,正常的登车秩序荡然无存,只要列车一进站,学生们就一拥而上,扒门翻窗户,各显其能,常常有一块儿出行的同伙被拉下的,好在我们只有两人,好歹挤上了列车</p> <p class="ql-block"> 那时全国的列车运行已经处于混乱状态,由于太多的串联学生占据了客运列车,正常买票出行的旅客反而上不了车,列车运行秩序被打乱,误点、临时停车成了家常便饭,有时一停就是半天,列车停停走走,学生们乐得在车上消磨时光,车厢里到处都是人,座椅下面,行李架上,都睡满了人,最难的是上一号,你得从这个椅子背跨到另一个椅子背,才能从人们头顶过去,其实厕所里面也挤满了人,小号男生还好办,拉开车窗,背对着朝外就解决了,大号或者是女生就惨了,非得实现两椅子间跨越才行。</p><p class="ql-block"> 当年的铁路实行的是半军事化管理,规章制度十分严格,即使在混乱状态下,铁路员工仍然能做到按时给旅客们送开水,送盒饭,实在让人敬佩。</p><p class="ql-block"> 那时每到一站,窗外的小贩超多,卖什么的都有,而且价廉物美,保证没有地沟油和转基因食品。</p> <p class="ql-block"> 列车是在夜里进入上海的,我拉开车窗,望着窗外黑黢黢的城市,心里说,这就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上海,如果没有大串联,我哪有机会来?</p><p class="ql-block"> 通过接待站安排,我们住在苏州河畔的上海无线电三厂,工厂紧挨着苏州河,河水是黑色的,散发着臭味儿。我们在厂里吃饭、住宿都是免费,厂里工人听说我们来自大西北,对我们十分照顾,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天我得了重感冒,高烧不退,厂里派专人用棉被裹住我,坐黄鱼车拉着送到医院,住了几天院,全部医疗费用都不用我出。记得有位年轻的女工一直看护我,临离开沪时还送给我一个纪念章,可惜当时没有记住她的名字,但她所代表的上海人朴实热情的性格,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良好印象。</p> <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白驹过隙,在沪期间去过哪个学校串联早已忘到九霄云外,可有几件事却始终挥之不去,记忆尤深。其一是上海的小偷与众不同。临出门时母亲给了我10大元,我将钱跟学生证、无线电三厂的饭票用一个牛皮纸叠的钱包装着,放在学生制服下面口袋,口袋是敞口的,没有护盖,事后分析,应该是在南京路我趴在商店玻璃柜台看商品时被小偷顺走的,等我发现时早已人去兜空。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钱包竟然原封不动被寄回了厂里,学生证和饭票都在,只是没了10大元,串联半道上,没了学生证如同现在没有身份证,你就寸步难行!这件事让我不得不佩服上海的小偷就是有职业道德。</p> <p class="ql-block"> 其二,哪个小孩儿不嘴馋?到了大上海岂有不找好吃的。说起上海的美食,当年印象最深的非粢饭莫属,我也是第一次知道还有这种吃法,粢饭是把一根油条包在捻开的江米饭里,揉成一个椭圆形的饭团,接过来咬一口,外粘里柔,有咸有甜,口味一流,别提多好吃了!我只尝了一次就成了最爱。以后的数十年,只要到上海,粢饭是必吃的美食。</p> <p class="ql-block"> 在沪期间还有一件趣事,我从小到大没见过海,总以为上海肯定靠海,到了上海就可以看见大海了,于是在上海市地图上四处寻找,当终于发现了【复兴岛】这个地名后高兴坏了,我俩迫不及待坐上无轨就往那儿赶,谁知到了地方才知道,原来复兴岛只是黄浦江里一座小岛,大海远在吴淞口外,距离市区还有许多公里,而且不通公交。我们不死心,又在地图上找带“渡”的地名,找了许多,结果都是苏州河上的渡口,这才作罢。看到真正的大海还是12年后的1978年,我为落实政策搞外调去了山东烟台,才实现了看海的愿望,那是后话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随着岁月如流沙般从指缝间滑落,倏忽间58年过去了,如今的上海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世界观察中国伟大复兴的一个窗口,银川至上海的高铁10个半小时即可抵达,再也不用在车上折腾一个星期了。抚今追昔,那个荒唐年代早已不复重现,但少年时代的这段串联经历却值得永远铭记,因为它是我独自旅行的开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