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出版艰辛路</p><p class="ql-block"> 张祥和</p><p class="ql-block">林正德先生经过三十年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写成长达250万余字的长篇巨著《非常十年》。该书共三部,分别是《文革风云》《风云突变》《沦落天涯》,以全国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学校、省市文化大革命的全过程以及上山下乡运动,记录了老三届一代人在动荡年代的种种遭遇。这是一部真实的场面宏大的新写实小说,但是由于书的内容涉及文化大革命,加上篇幅巨大,国内出版商不但要冒新闻审查之风险,而且出版了还难以盈利,因此都不愿意出版该书。在创作完成后经历了漫长的十几年,《非常十年》终于在2011年12月由香港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圆梦的喜悦背后隐藏着多少艰辛,也许只有作者本人清楚。</p><p class="ql-block">壮志凌云 不畏艰险</p><p class="ql-block">如果说L××老师为首的附中青年教师的1966年4月24日的大字报《揭开我校阶级斗争的盖子》改变了L××老师的命运,那么以林正德为首的1968届高中(1)班四位同学为老师们辩护的大字报《我们的看法》也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尽管当时他并非“红五类”子女,他却十分关注政治形势,并担任了学校某文革组织的负责人,全身心地投入文化大革命,并拿起笔记下文革中的纷纭复杂的事件。</p><p class="ql-block">读过该书的附中老三届的师生都钦佩林正德“资料搜集之全面,记忆力之惊人,文字功底之深厚,观察事件之入微。”(李××老师言)我也曾问过林正德如何记得这么清楚,他的回答令我对他刮目相看。原来在疾风骤雨的文化大革命还没到收尾阶段,他就想把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记录下来,写成一部新写实长篇小说,酝酿着动笔。后来,上山下乡在异乡僻壤的知青生涯,更坚定了他写作的意志,上山回福州的空隙时间就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作。那时文革还没有结束,党内的斗争还十分激烈,作为文坛新手,他犹如初生牛犊不怕虎,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面临的困难之大,道路之艰险,是年轻气盛的他所无法预见的。</p><p class="ql-block">1977年恢复高考,1968届高中(1)班好几个同学都搭上77级和78级的高考末班车上了大学,这是改变老三届人生命运的大好时机。我们都知道,凭林正德的文化水平,报考文科肯定能金榜题名,却不见他有任何动静。后来我问他为什么不报考,他回答说:“上了大学就没时间写小说了。” 原来1976年10月四人帮垮台后,大批“伤痕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他意识到应该抓紧这大好时机把书写完出版。正是为了要尽快拿出书稿,他放弃了1978年参加高考的良机,还多次放弃可以出国的机会(他有许多亲友在国外)。在我看来,这股韧劲有点“傻”,只好对他说:“如果你上了中文系,会写得更好。”其实,在“四人帮“覆灭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有关文革的文学主题主要集中在纠正冤假错案的报道,描述文革场面的作品十分罕见。幸好他有口腔科医生的一技之长,无谋生的后顾之忧。不然,只有付出没有收入的写作肯定难以为继。</p><p class="ql-block">1981年6月29日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文革做出了定论:“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按理来说,文革有了定论,也就好写了,可是事情远非如此。文革的错误,特别是发动者的错误在很长时间内都是出版界忌讳的话题。虽然领袖神的光环已经褪去,但是描写文革领导者的错误的文学作品从未正式出版。林正德的小说该怎么写?我真替他捏一把汗。没有接触机要文件和档案的条件,一介草民想写史无前例的文革动乱,谈何容易?就算写成了,又有哪家出版社敢出版?即使获准出版,可能得自费,还要包销一定数量的书,这极可能是没有稿酬的写作,甚至还得倒贴钱。从一开始《非常十年》的出版之路就布满了荆棘。</p><p class="ql-block">坚忍不拔 锲而不舍</p><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写了三十多年,可谓三十余载磨一剑。没有电脑的年代原稿是手写本,后来把手稿输入电脑,林正德自己打字打了半年才输入60多万字,打累了,还花钱请管××先生所在的福建省地方志办公室的打字员帮助,之后,校对电脑文档又折腾了近一年。我们班的同学和老师都是书中的人物,也是该书最早的读者。1998年我班美籍的王××同学在福州工作期间成了《非常十年》的忠实读者,经常通宵达旦地阅读。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内政治气氛开始显得宽松,《福州市场报》连载了《非常十年》的部分章节,林正德都会把每期的刊物寄给我等同学阅读。</p><p class="ql-block">接着,加拿大的《中华时刊》也开始连载,我们根据书中的描述,回忆动乱年代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往事,也给他提出修改的意见。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的发展为《非常十年》提供了和大众见面的平台,不少粉丝在网上给林正德留言支持,这也加强了他的信心,看来书的正式出版似乎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p class="ql-block">可是林正德联系了国内多家出版社都没有结果,有的断然拒绝,明言不敢涉及文革题材,特别是不敢涉及领袖实名出现的内容;有的表示感兴趣,看了几章电子稿就没了下文;还有的文化团体明确提出要多少钞票,购买书号,还要自己包销。总之,在国内看不到出版的希望。那几年电视屏幕上尽是宫廷剧,有一天我和林正德又谈起联系出版的事,我调侃说:“现在我们可以戏说康熙、乾隆,说不定我们的后人也可以戏说XXX,到那时肯定能出版。” 即使面对我这样的玩笑他也不气馁,一直不停地根据形势的发展对书稿进行一轮又一轮的修改,并把修改后的章节发给大家阅读,希望同学们提出修改意见,也希望大家帮助校对。</p><p class="ql-block">那时我还不知道总篇幅是多少,承诺每天看一点,帮他校对。刚开始,我还很认真,提了些意见,也纠正了一些错别字。后来就渐渐没了耐心,因为他发来的都是五号字体的单倍行距的文本,看着屏幕上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我就头晕,我都要把字体放大到小四号,1.5倍行距来看,越看越觉得费眼神。看了一段后我失去了耐心,便停了下来。那年夏天我抽空去看了膝盖摔伤的高××,还去探望了住院的林×的先生,并用电子邮件告诉林正德这些情况。林正德给我回信说:“你有这样的精力到处走动,却没有精力看完《非常十年》的电子稿,我感到很遗憾。”这邮件令我感到羞愧难当。我真不知道林正德如何做到三十多年写出250万字的书稿,年复一年地手抄、打字、校对、一遍又一遍地修改;没有报酬,看不到出版的希望,但他绝不言放弃。这需要多么坚强的意志,多么持之以恒的努力!</p><p class="ql-block">我实话相告,我受不了坐在电脑屏幕前长时间的阅读,两眼昏花,颈椎酸痛, 血压升高,浑身不自在。我建议他把书稿打印出来装订成册,这样出版社感兴趣时,就可以把成册的样书送上,也方便编辑阅读。</p><p class="ql-block">电子书稿交给一家工厂付印装订成册了,书的长度为29.5厘米,宽度为21厘米,上、中、下三部叠起来高8厘米,每套重量达到3公斤——名副其实的宏篇巨著。附中1968届(1)班的五六个同学购买了非正式出版的全套书,并赞助了部分印刷费用,作为我们对林正德三十多年辛勤付出的支持。林正德满心欢喜地冒着酷暑,骑着电动车把又厚又重的书送到几位同学的家中。我告诉他不用送到我家,我到福州四中车站去拿,那里离老师家很近,我可以顺便帮他送一套给班主任。</p><p class="ql-block">柳暗花明 终迎曙光</p><p class="ql-block">我很了解林正德的心思,既然国内不太可能出版,能否争取在言论自由的香港出版呢?他很想通过L××老师联系香港人民出版社的社长蔡敦褀老师。蔡老师是附中4月24日大字报的署名者之一,和L××老师是患难之交,非常了解附中及福州的文革事件。林正德不敢自己出面和L××老师商榷这件事,原因是在他的书中塑造的柯达和老师的原型就是L××老师,在柯达和老师的身上也聚集了文革期间发生在其他知识分子身上的事件。班主任看了会怎么想?他没有把握。于是我自告奋勇来帮他送书。</p><p class="ql-block">送书那天,我提着又厚又重的两套《非常十年》(一套送老师,一套是我自己的)走进了同心花园的大门,林正德站在小区在门外目送着我,心中还在忐忑不安,不知结局如何。老师热情地接待了我,接过一套《非常十年》,并开始翻阅,那么小的字体,老师阅读起来还是挺吃力的,但他说:“我会慢慢看。” </p><p class="ql-block">几天后,老师分别给林正德和我打了电话,高度评价《非常十年》,说很有历史价值,值得出版,要向蔡老师争取香港的书号。林正德给我发了一封电子邮件说:“心中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了。”老师没有责怪他,反而赞扬作品很有价值。班主任以博大的胸怀接受了自己的学生的著作,尽管书中对柯达和老师的描述并不符合发生在他自己身上的事实,他说这是小说,无须对号入座,他知道林正德需要他的帮助。之后,在蔡老师回到福州的时候,老师把《非常十年》推荐给蔡老师,并把林正德引荐给他。</p><p class="ql-block">高度评价 终获出版</p><p class="ql-block">蔡老师一拿到书就开始仔细通读,并做了读书笔记。他看完之后,对《非常十年》给予高度评价:</p><p class="ql-block"> 该书不是曾经流行一时的所谓“伤痕文学”作品,也不能算是“历史小说”。整体看这是部纪实小说,虽然一些角色改了名,但了解师院附中文革史的人士一下子就可以看出是写谁。这是我看过的文革小说稿子中最长也最真实的一部,是可以称为“福建十年文革史纪实小说”之作。</p><p class="ql-block">作者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叙述了福建文革头三年的诸多历史事件。故事以师院附中的文革史为主线,人物、事件都是客观事实,甚至事件发生的时间(如“4·24”、“6·3”、“8·29”、“1·26”等等)也都很准确地记录下来。这点非常难得。而这些事件的记录又都放到中共高层“毛刘之争”的大背景上来写,因而扩大了写附中这个“点”的历史意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全国文革的进程。这点也非常难得。小说第二部的故事已经发展到“杀向社会”的阶段,在某种程度写及全省的文革形势,尽管不能写及地县的文革故事,但总算触及了全省乡城的大致动态,这点也是颇为难得的。“真实”是这部小说的最大特点、最可取之处,其内容的真实性是毋庸置疑的。</p><p class="ql-block">要佩服作者有这么大的韧劲写了三十多年,其中劳苦艰辛不足为外人道也。《红楼梦》所谓“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何况此书写了三四十年!写作长篇之苦,我是深有体会的。</p><p class="ql-block">林正德拿到了香港的书号,2011年底《非常十年》在香港出版了,我们祝贺他终于圆了出版梦,但他说这只是部分圆梦,他要争取在中国内地正式出版,到那时才算得上完全圆梦。相信随着法制社会的健全,随着人们对文革遗毒的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林正德的梦想终将成为现实。</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在《福州市场报》连载</p> <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在加拿大《中华时刊》连载</p> <p class="ql-block">《非常十年》在香港人民出版社出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