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font color="#ed2308">音乐: 被遗忘的时光</font></b></h1> <b>在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武汉重型机床厂与武汉钢铁公司,武汉肉联厂、武汉长江大桥一起,并称为武汉对外的“四大家族”。</b> <b>武汉这座英雄城市的还有众多武字头企业,这些建国初期在武汉布局建设的各类工业门类企业撑起了华中工业基础,也造就了堪比上海的武汉齐全的工业门类,当年一些武字头的企业命运几何?</b> <b>在共和国的工业史上,武重无疑占据着一席重要之地,留存下来的苏式老大门上,用朱漆书写的“武重”,似乎在给路人留下一个回忆它的理由。 </b> <b> 武汉重型机床厂(简称武重)1953年筹建,1958年投产,是前苏联援建我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是新中国“一五”时期由国家投资兴建的最早的一座制造重型机床的专业工厂,是中国最大的制造重型机床、超重型机床和数控机床的大型骨干企业之一。</b><div> 武汉重型机床厂老照片(来源:《武汉工业百年》,雷鹏/主编,2009年印制)</div> <b> 自建厂以来,武重先后为我国的机械、能源、航空、航天、军工、交通、化工等行业提供了2万多台(套)重大型关键技术设备,并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产品,打破了国外长期对我国实行的技术封锁和限制,在新中国工业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b><div><b> </b>武重老照片(李九龄摄)</div> <b> 武重老厂门位于中北路与兴国路路口东北角,保存完好,建筑本体上挂有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标牌及简介,大门后背景墙也有武汉重型机床厂的简介。</b> <b> 一台机床可承重800吨,一个厂曾养活了3万人,一个食堂有万人就餐……在从洪山广场到青鱼嘴三站路的地段内,打造出的新中国工业基础、“一五”时期156项重点工程之一——武汉重型机床厂,就在这里度过了半个世纪的光辉岁月。</b> <b> 而在上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毛泽东两次视察武重并作重要批示;</b><div><b> 朱德、董必武、邓小平、陈云、陈毅等也临厂视察并题词。</b></div> <b>正是有了像马学礼这样优秀人才的汇集,武重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第一:</b><div><b> 中国第一台直径6.3米的重型立式车床、第一台10米立车、第一台重型七轴五联动机床……武重的产品也曾出口到俄罗斯、巴基斯坦、英国、印度等国家。</b></div> <b> “一五”计划期间,国家计划投资1.5亿元,实际只用了1.3亿元。其后20多年里,工厂又进行了多次扩建和技术改造。</b><div><b> 至1985年底,共完成投资总额1.78亿元,建筑面积扩至51.86万平方米,设有门类齐全的铸锻热机加工、装配、恒温等26个车间,新建了现代化的超重型机床加工总装车间,拥有固定资产原值1.77亿元,各种设备2782台,其中金属切削机床835台,锻压设备48台。</b></div><div><b> 是国内最大的重型机床厂之一,生产能力和潜力在机床制造行业中均占领先地位。</b></div> <b> 变迁<br><br></b><div><b> 穿过时光隧道,我又来到这里,大门顶端,用朱漆书写的“武重”,墙体似乎被重新粉刷过一遍,但仍难掩沧桑感。孤单的它,以一种格外隐忍而坚定的姿态傲立着。</b></div> <b> 穿过大门,正在施工,随处都可听见钢筋水泥碰撞发出的声响,几辆渣土车从大门穿行,留下一道厚厚的“烟雾”。</b> <b> 旧址现状置身高档住宅区<br> </b><div><b> 沿着小路,来到新建的-----凝结了武重人特殊情结的老厂房遗址在“工业建筑”设计理念下,复地·东湖国际;</b></div> <b>复地·东湖国际,它紧邻汉街这样的武汉中央文化旅游区。前身是武汉重型机床厂,距今已经有50年多历史了。<br> 不惜成本保留了老武重的火车头、烟囱、牛腿柱、吊车梁、老厂房,以及2000多颗香樟、雪松、广玉兰、女贞等50多年名贵树种等历史片段,打造一个历史的、人文的,而又国际化的130万方大型高端生活区。</b> <b> 复地·东湖国际--保留了老武重的火车头、烟囱、牛腿柱、吊车梁、老厂房,与现代楼盘的气质有机融合,焕发出新的魅力,也让江城出现了在摩登时代里散发着工业光辉,</b> <b>一座高高的烟囱还伫立在小广场上,烟囱口上残存着一块块烟灰。虽然早已不冒烟了,但它还是让人们情不自禁地昂首眺望。<br> 据旁边老人介绍;这个老烟囱是武重原动力车间的煤气炉烟囱,专门为铸造提供煤气供应。</b> <b>红砖烟囱位于老火车头北侧广场景观水池中,水池常年无水,可直接步行至烟囱旁。</b><div><b> 烟囱保存完好,红砖有新粉刷痕迹,烟囱外围一圈从底到顶有景观灯。</b></div><div><b> 烟囱口已封堵,布置有景观探照灯。烟囱西侧与小区搭界绿化带已成为垃圾场。</b>(借的图片)</div> <b>老烟囱旁边展示的老火车头,是当年武重拥有的3台火车头之一;</b><br> <b>火车头的烧煤舱还张着大嘴,仿佛只等那开火车的师傅……</b> <b>如今,汽笛声已不再,与之一起黯然的,还有那条长长的铁轨。<br> 老武重的使命已完成。<br> 在最初设计方案中,厂房使用寿命只有50年,也就是到2008年。而它的工业设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使用和磨损,早已到了淘汰的边缘。</b> <b> 钢混结构桁架位于兴国路与兴武路交叉口东北角,现状为复地东湖国际小区网球场,保存完好,岁月感十足。</b><div><b> 桁架柱子上有部分网球场灯光设备,部分柱子被植物生长撑开,球场非常热闹,是附近居民使用频繁的活动场地。</b></div><div><b> (借张图片)</b></div> <b> 旧框架尚存,牛腿柱、吊车梁旁建起休闲球场</b>; <b> 在路边的小花园里,摆设着原来的旧车床等,似乎在给路人留下一个回忆它的理由。</b> <b> 四台工业设备除水阀外均位于长条状绿化带的西半段,兴沪路西侧。水阀位于绿化带东头景观平台上,均无标牌介绍,保存完好,岁月感十足,部分设备周围有少量垃圾堆积。</b> <b>看着这些旧车床等,激起久久的沉思:</b><div><b> 老武重当时是很了不起的重型机床厂,数控机床也很牛,八0年曾办过一届机床设备展,只记得一台数控车床,车一根轴,一切车过去,原路径返回,只有带了一点点不注意就发现不了的丝,现在国产数控车床,不知道有能达到的吗?</b></div> <b> 凝结了武汉人特殊情结的老厂房遗址在“工业建筑”设计理念下,与现代楼盘的气质有机融合,焕发出新的魅力,武汉出现了在摩登时代里散发着工业光辉----那些年曾经风光无限的厂子;</b><br> <div> (复地·东湖国际晚间健身房)</div> <b>武汉重型机床厂老厂区现存工业遗迹包含:老厂门一座,厂区烟囱一座,老火车头一台,钢筋混凝土不可移动桁架一组,机床及其他机械四台,大型水阀一座,以及一片原厂区绿化带。</b><div><b> 均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中北路、兴国路与兴武路围合区域内。</b></div> <b>老大门留守旧址 新武重再创辉煌;<br><br></b><div><b> 而在东南26公里处的光谷佛祖岭,一个崭新的武重正在崛起……</b></div><div><b> 已经划转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的武汉重型机床集团(以下简称“武重”)依靠科技创新,正在谋求重新成为重型机床制造领域的“领头雁”。</b></div><div><b> 2019年4月,在第十六届中国数控机床展览会上,中国兵器武重集团针对舰船发动机机匣类关键核心零件加工而研发的数控装备,一经展出便成了“明星”产品。</b></div> <b>作为“一五”期间国家投资建设的156个重大项目之一,1958年建成投产的武重曾在新中国工业史上创造多个“第一”。然而上世纪90年代,武重因为种种原因,开始了长达10年的“下坡路”,1996年亏损近千万元。<br><br> 2011年,“新武重”开始了转型升级的步伐。通过科研攻坚,武重研制出世界规格最大的28米数控立式铣车床、当时国内龙门最宽的数控龙门镗铣床等装备。2016年武重提前实现扭亏为盈。<br><br> 自2017年起,湖北实施“万企万亿技改工程”,通过财政支持、税收返还、金融助推等政策,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已累计有7000多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新一轮技术改造,累计完成技改投资8000多亿元。2018年,湖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工业利润总额增长19%,创5年来新高。</b> <b>时间的长河流过,<br>很多回忆永远深藏在心里,<br>直到有些石子突然丢进了回忆里,<br>心里就跟着泛起了一点涟漪,<br>它们可能是图片,可能是影片,<br>而那些用影像记录下来的,<br>都是属于自己甚至一代人、几代人的“芳华”</b> <b>寻访当年武字头企业的旧址--武重</b> 部分资料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