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乱读书之2024年7月

等待花开

<p class="ql-block">1.《北欧书简》</p><p class="ql-block">【英国】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p><p class="ql-block">【翻译】李博婷</p> <p class="ql-block">挪威,奥斯陆</p> <p class="ql-block">挪威,特罗姆瑟,阿蒙森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丹麦,哥本哈根,新街</p> <p class="ql-block">丹麦,哥本哈根,市政厅</p> <p class="ql-block">挪威,斯塔万格</p> <p class="ql-block">瑞典,斯德哥尔摩</p> <p class="ql-block">选择这本书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对北欧这个地方兴趣浓厚,前前后后去过三次,丹麦、挪威、瑞典、芬兰、冰岛全部都去过了,在我心目中那是地球上最好的地方。其二,本书作者是雪莱的丈母娘,玛丽.雪莱她娘。200多年前,36岁的她怀抱13个月大的女婴从英国北上东去,开始她的为期百天的北欧之旅,这样的勇气令人佩服。此行,她有三重身份:母亲、商务代理、作家。</p><p class="ql-block">算了一下,距离沃氏孤身远赴北欧为情人讨债、处理商务事宜已经229年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这样的女性在当时堪称绝无仅有,未婚生子,以写书收入养活孩子。她有她的骄傲,也有她的局限,文中横溢的傲慢与偏见也让我很不喜欢。但是,还是读完了这本书。</p><p class="ql-block">感谢上天,我们晚生了200多年,刚刚开幕的巴黎奥运会是有骑马的女性,有十尊为女性独立平等自由而奋斗过的杰出女性雕像,有黑人女歌手高唱法国国歌……男女未必完全平等,但女性的胸襟、气度、机会都与沃氏所处的年代不可同日而语了。</p> <p class="ql-block">当然,作为先驱者,在她的那个年代,她已经是很了不得了。正是有很多这样的先驱者,我们才有受教育的机会、工作的机会、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的自由。</p><p class="ql-block">克兰姆·尼克(Miriam Kramnick)说:“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是首位重要的女权主义者,《为女权辩护》是女权主义的独立宣言。”</p><p class="ql-block">弗吉尼亚·伍尔芙这样评论道:“革命不仅仅是发生在她身边的事件,而是活跃在她血液中的元素。她的整个生命都在抗争中度过——与专制抗争,与法律抗争,与成规抗争。”</p><p class="ql-block">埃莉诺·弗莱克斯纳评价:“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最终是想倡导男女的理性思考和传统的复归。”</p><p class="ql-block">克劳迪娅·约翰逊(Claudia Johnson)、加里·凯利(Gary Kelly)、维吉尼亚·萨皮罗(Virginia Sapiro)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沃尔斯通克拉夫特更是当时社会文化的产物。</p><p class="ql-block">美国政治学教授维吉尼亚·萨皮罗认为沃尔斯通克拉夫特不仅是有启蒙运动思想的自由主义者,还是有远见的政治思想家。她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超越了她所处的时代,注定是不为历史现实接受的。</p> <p class="ql-block">百度的介绍:</p> <p class="ql-block">2.《木之匙》</p><p class="ql-block">【日本】三谷龙二</p><p class="ql-block">【翻译】逸雯</p><p class="ql-block">人跟人的相遇要讲缘分,人跟书的相遇也要讲缘分。有的书在我的书架上一呆数年未曾翻过,有的书偶然抽出就读完了,有时候很讨厌的书也会强忍恶心去读完它。(我有病)</p><p class="ql-block">这本书来得偶然,去杭州的嘉里中心办事,办完事发现回家时间还早,就导航到最近的书店——晓风书店,这是一家藏在浙江展览馆里的小小的连锁书店。卖一些艺术类的书籍及流行类的书籍,品种很少,略感失望。随手挑了四本感兴趣的,塞进包里,沉甸甸地背了回来。</p><p class="ql-block">挑好书籍,坐五站地铁就到了火车东站,由于到得太早,只能抽出一本开读了。一片燠热喧嚣烦躁中,只能借书籍逃避一下。这本薄薄的小册子一下子让我读得入了迷。</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个木器设计师,说白了就是木匠,一个审美在线文笔优美的木匠。这也应该是极其小众的一本书,但是,我很喜欢。</p><p class="ql-block">对于这个作者,百度如此介绍:</p><p class="ql-block">“三谷龙二是日本著名的木器设计师和作家,以其对木艺的独特理解和深刻的生活感悟著称。他的作品涵盖了散文集、绘画和木器设计,通过日常物品展现生活的艺术和设计的巧思。三谷龙二强调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中的细节,认为这些寻常之物蕴含着不寻常的美和力量。他的生活哲学强调个人技能的重要性,认为拥有独特的技能可以使个人在社会中保持不可替代的位置,从而在生活中找到存在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我自己是个爱手作木器成痴的人,家里的书桌书柜案几统统用了老木头手作出来。记得23年五月疫情刚刚结束,怀着报复心理跑去了福山县吃米其林,那是一家在山腰上的木房子,巨大的玻璃落地窗,面对青山碧水红花,桌上是精致到无以复加的法餐。但最最吸引我的是这只破旧的木头盘子,破得打上了铆钉才没有裂开,但是那年轮那沧桑感让它美得不可方物。好吧,这是我可望而不可得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在23年11月去京都看枫叶时,吃早餐时路过一家手作木器店,如同阿里巴巴进了四十大盗的山洞,目眩神迷。当然,我的经济实力只够买下一只盘子和一只碟子,它们等待着我一次次清洗、使用、上木蜡油,等待时间的历练。二十年后,它也会很美吧?</p> <p class="ql-block">生活中一点一点的小细节,一只木头咖啡杯,一道照进屋子的阳光,盛在自己喜欢的陶碟里的琉璃杯子……它们是我幸福的源泉之一,也是我最能把握最容易触摸到的幸福。</p> <p class="ql-block">书好看,器好看,惜福恋旧也很符合我的心态,甚好!</p> <p class="ql-block">3.《老派少女购物路线》</p><p class="ql-block">【台湾】洪爱珠</p><p class="ql-block">我都很奇怪自己怎么会买了这么一本书,这么奇奇怪怪的书名怎么会吸引我,又怎么会读完它的。</p><p class="ql-block">作者是个80后的平面设计师,她用文字记录往日时光,回忆与母亲、外婆一起经历过的岁月,那些逝去的美好。她满怀深情,娓娓道来,写吃饭,也是写家人,写饮食的审美,也写人生的跌宕起伏猝不及防,文字中有缅怀亦有悲伤。</p><p class="ql-block">读书或者是对人生的一种弥补吧,我没有这样满怀慈爱的娘亲,也从来想不起关于妈妈的一星半点的温暖与爱意,更是没有一道来自妈妈的值得思念的菜肴。读书时,代入一下,装作自己也是被爱的小孩。</p><p class="ql-block">幸好,还能回忆起爸爸的手艺,酸溜溜的菠菜肉皮汤、好吃的豇豆肉馅煎饼、过年才做的炸春卷、还有举世无双的霉豆腐。</p><p class="ql-block">希望有一天,我女儿想起我时,可以想到那些用心为她做的菜。</p><p class="ql-block">很温情脉脉的一本书。</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4.《野草蜂蜜——汲甘露于万物》</p><p class="ql-block">【英国】佩兴斯.格雷</p><p class="ql-block">【翻译】刘志芳</p><p class="ql-block">这个月是跟奇奇怪怪的书干上了?又是一本奇奇怪怪的书,一本英国人写地中海美食的书。</p><p class="ql-block">她写地中海风俗,写地中海饮食,写扁豆鳕鱼子茄子秋葵洋蓟西葫芦无花果,写她看到的地中海风土人情,还有好多好多我做不来只能脑补的菜谱。这是一本包含了宏大叙事的游历书籍也是一本菜谱。</p><p class="ql-block">我学会了享受生活享受自然享受把食材变成食物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5.《痛快的日子》</p><p class="ql-block">【日本】佐野洋子</p><p class="ql-block">【翻译】闫雪</p><p class="ql-block">又是一本奇奇怪怪的小众书籍,这个月是咋回事啊?这本书是朋友苏素推荐的,</p><p class="ql-block">作者曾经画过我很爱的一本绘本《活了100万次的猫》,而自己却在72岁那年因乳腺癌复发而去世了,转眼10多年了。</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看透生死的特别酷的老太太,她嬉皮笑脸地调侃自己的追星朋友的假发母亲的老年痴呆。她在乳腺切除手术后的第二天就抽烟,人生苦短,犯不着为了这个那个的限制自己的自由,没有质量的生命,纵使活100年又有什么意思?</p><p class="ql-block">佐野洋子说:“我讨厌所谓的正义,无论是向左向右,还是向上向下,还有斜的。”她也特别讨厌一成不变、心口不一的标准答案,她的酷,不是经过思想整容、形状工整的酷,像意见领袖喊口号、鸡汤文写手写语录那种,她就是把此时此刻的心理,包括即兴想象出来的心里事实,那张答题纸直接交出来,童言无忌,没有两张答题纸。</p><p class="ql-block">她并不掩饰衰老、疲沓和倦意。她被生活磨折和消耗,也没有过剩情绪引发的战斗激情(年轻化的力量感,多半是这种戾气横生),她的力量感,是更丰富、更浑浊,有时也会有来回踱步的成年质地的酷。</p><p class="ql-block">日渐趋紧衰老的我,也到了可以考虑怎样老去的年纪了,所以,读这本书时还是会有共鸣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6.《悲惨世界》1</p><p class="ql-block">【法国】维克多.雨果</p><p class="ql-block">【法国】古斯塔夫·布里翁 绘</p><p class="ql-block">【翻译】潘丽珍</p><p class="ql-block">年轻的时候读过悲惨世界,心疼过芳汀、珂塞特,同情过冉阿让,讨厌过沙威。</p><p class="ql-block">时隔多年,再度翻开《悲惨世界》,耳边想起的是安妮海瑟薇版的插曲。不同年龄不同心态读同一本书的感觉很特别。人物名字翻译的改变让我有点不适应,让.瓦让、马德兰、雅韦尔、芳蒂娜……</p><p class="ql-block">雨果展示了很多宏大的主题:法律、宗教、正义、贫困、宽恕、职业操守、道德哲学、爱……难为他把这一切诉诸于一本书中。而这一切问题,时隔三百多年后,它们解决了吗?人性几乎是永恒不变的。</p><p class="ql-block">雨果笔下的冉阿让还是过于理想化了,现实中有这样的人吗?这样的人有翻身的机会吗?</p><p class="ql-block">一部好的作品,是应该触及人性,激发读者思考的。雨果他做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7.《比亚兹莱画选》</p><p class="ql-block">【英国】比亚兹莱</p><p class="ql-block">最早注意到比亚兹莱是因为当时在读王尔德的《莎乐美》,震撼于王尔德汪洋恣肆的才情,也迷恋于比亚兹莱的插画。莎乐美的癫狂、妖艳、邪魅,充满了诡异的邪恶之美,而这一切,全凭黑白两色表现得淋漓尽致,以至于王尔德说“我的文字沦为了比亚兹莱插画的插画”。</p> <p class="ql-block">莎乐美为追求施洗者约翰不惜一切代价,终得一见,惨被拒绝。</p> <p class="ql-block">爱而不得的莎乐美身着孔雀裙为希律王热舞,要求以约翰的头颅为奖赏,这是怎样的痴狂又可怕的爱情啊。</p> <p class="ql-block">每一根线条都有感情,都有韵律,在纸上纠缠扭动纠结成了莎乐美的世界,也是比亚兹莱的世界。看他的图画,感觉自己整个人会被吸进去,进入到那些动荡的线条不安的情绪传奇的故事中去。</p><p class="ql-block">想不通的是,现在的图书好像多半都没有插图了。话说,比亚兹莱这样的天才插画师也是属于“宁不见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的吧?</p> <p class="ql-block">比亚兹莱的诗人朋友亚瑟.西蒙说:“他永远是从艺术的秩序和自然事物的混乱中,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能使其成为自己之物,再以此为自己本身作画。”可惜的是英才早逝,他只活了26年。</p> <p class="ql-block">比亚兹莱自画像,跟我想的一样,阴郁、瘦削、机敏,略带伤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