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致 敬 郭 亮 村</p><p class="ql-block"> 作者 张悦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太行深处,千米海拔,深藏着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庄,这就是郭亮村。 郭亮村,位于河南省辉县,由三个自然村组成一个行政村,分别是郭亮村、另山(今崖上人家)、会逃站。1965年,这里有83户人家,300多人口,他们祖祖辈辈居住于此,绝壁深壑,阻隔了他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看病难、上学难、娶媳妇难,地无一尺平,成了这里的标识,于是渐渐人口稀少,贫穷困厄。他们靠山吃山,以山为生,一代代人们辛勤劳作,大自然造就了他们的淳朴敦厚、坚韧耐力,如赤崖般地亘古不变。 出村口行十里山路,下百米羊肠天梯道,是他们通往外部世界、交易物品 、资以生计的唯一通路,明代以降,莫不如是。 </p><p class="ql-block">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伟大思想席卷下的中国,征服自然、人定胜天、重整山河的时代符号习染着这片土地。1969年相邻林县的红旗渠贯通输水,更激活了他们穿绝壁,行通途的梦想。梦想与激情,中国农民骨子里的倔强,萌动了这个村庄人们要出大山看世界的精神荷尔蒙。</p><p class="ql-block"> 1972年3月16日,农历壬子年二月初二,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在时任郭亮大队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大队长申明凯带领下,村里13名党员,开启了以血肉之躯,开下山之路的壮举。如今被称为郭亮村十三勇士的他们,成了这第一拨凿路先锋。这十三人中如今唯一健在已95岁的申明凯清楚地记得他们的名字:申明信、申明凯、赵启昌、王启昌、王双印、申明玉、申明有、申喜山、申林、张文明、赵启青、侯高玉、侯启秀。随后根据农事忙闲,每批13名村民,相继轮替投入开山凿路工程。被人们称誉的十三勇士,正是这个群体的共同符号,这个村落的精神标杆。</p><p class="ql-block"> 彼时,这一群农民“异想天开”的行动,并未得到政府的哪怕是精神上的鼓励,更遑论钱物、技术支持。他们变卖家中牲畜物品、砍伐树木、采集山货、药材,凡可易市,尽以出之,买来钢钎铁锤、炸药、雷管、导火线。这一群山民变成了千百年来在大山里打下第一锤放响第一炮的开路人。他们以目测代替测量仪器,如此一锤一钎、一寸一尺、经年累月,郭亮人砸坏了4000多个8磅铁锤,用尽了12吨钢钎,各生产队省吃俭用筹措了九万九千多元公共资金,终于在1976年,硬生生在崖壁上凿出了一条得以行人推车的横U形缺口、洞穿了近千米山岩,“郭亮洞”就此成形。人们不会忘记,施工第三年,村里唯一的技术人员王怀堂,在排险中坠入悬崖,把32岁的生命定格在了郭亮洞第19号天窗工作面上。</p><p class="ql-block"> 也是1976年,崖洞贯通后,当地政府才施以援手,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参与,组织文教局教师增援突击,使隧洞得以拓宽增高,能够通行汽车。此举何其迟矣。</p><p class="ql-block"> 外界称之为“挂壁公路”,实以隧洞为主,因此当地人称“郭亮洞”“绝壁长廊”是恰当的。</p><p class="ql-block"> 郭亮洞全长1250米,于1977年5月1的通车。可谓中国农民原始淳朴自主自发行为的奇迹之一。 </p><p class="ql-block"> 2024年盛夏,我们南师大校友一行结伴前往郭亮村避暑休闲度假,恰食宿于申明信三子、王怀堂之女夫妇开办的农家民宿,多次与他们谈起其父辈为这条出山之路出力流血流汗付出生命代价的往事,唏嘘不已,平添了几分凝重,几分悲壮,更升华了敬意。</p><p class="ql-block"> 不远处的郭亮洞车来车往,郭亮村游人如织,观山嬉水。遥想当年,游人可曾设身处地、感同身受,共情于此?</p><p class="ql-block"> 世事流年,俱已往矣,却又近切。由郭亮洞生发开去,不禁感慨系之。中国农民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守土意识,让他们对家园不离不弃,哪怕是艰难苦困,千百年来,以前往后,莫不如此;农民渴望改变贫困面貌的本能诉求和内心冲动需要被进一步激活,而不仅仅是乡族群体传统的抱团取暖,这是改变现状的底层逻辑;执政党的精神感召和动员力量,是国家治理、乡村治理的正向推动力量,哪怕是基层支部书记、大队长,一定程度上也代表着国家意志和民众寄托。</p><p class="ql-block"> 换一个视角,举凡改天换地事,皆有权力之推手,万里长城、千里运河……可以推想种种。而郭亮之路,恐怕是个例外,事实证明,但这种“草根精神”是容易被忽略的。我们更愿意相信,生活在郭亮村、崖上村、会逃村的村民,都是这条走出大山之路的开拓者,他们是值得后辈铭记的。辉县之“辉”,少不了他们的微光的烛照,在精神林立的当下,他们的精神之光应当被放大,应当为他们树碑立传,应当让更多人可感可知,这或许是执政者最大最丰富的执政资源,而非仅仅是扶持他们开民宿、美食街。乡村振兴是一项承载多重复杂任务大工程,它还意味着需要改善和提升的,不仅仅是农村和农民。</p><p class="ql-block"> (2024.7.25)</p> <p class="ql-block">读者评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洪:摄影师张悦平的文章写得好,文笔精炼内敛又不乏情感。</p><p class="ql-block">文章陈述了郭亮村郭亮洞挂壁公路的由来,由此生发出农村农民的不易和对根深蒂固的守土意识的感概。</p><p class="ql-block">最后将郭亮村劈山造路的苦战精神升华为家,国情怀。渴望富足的生活需要改变的不仅仅是农村农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悦平:谢谢点评 其实文字背后是有所隐喻的 @韶洪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韶洪:当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康康:关键是后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公子:悦平文章写得深沉,深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王佛惠:@大道之康 ,张悦平同学文章深度、广度皆倶,阅之动容。[玫瑰][玫瑰][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阿曾:短暂的河南郭亮休闲度假即将结束,六天中,收获颇高,领略了太行山的壮美与灵秀。尤其是心灵得到从没有的震撼和洗礼!感动深刻的是郭亮村人为了改变生存的恶劣环境,在那物质极其困乏,工具极其简陋的条件年代,你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畏艰难,自强不息,在村支书的带领下,苦战了五个寒冬,终将困扰山民出行“走羊肠”,“攀天梯”的困境,改变成了通向外面世界的“天路”!巧的是,我们到郭亮村下榻的农家乐民宿,老板就是当年带领十三壮士凿石打洞的村支书申明信的三儿子,老支书一生艰苦,郭亮洞挖通不到十年,五十来岁的老支书,便去世了。老板娘的父亲王怀堂在凿石开洞中,毫无防备的被酥松的山石裹挟,滚落数百米高的山下,等到碎石尘埃落定,山崖下躺着看似有个完整身体的王怀堂,其实遗体整个都摔散,头都没有了……牺牲时,年仅三十二岁。如果没有亲身面对这些事例,对于他们山中人的“苦日子”只是概念而已! 参观红旗渠时,心灵又受到一次震撼!林县自春秋时期多以缺雨缺水而连年大旱,河干井涸,颗粒无收。甚至出现“人相食”的现象。进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林县人民在极其艰难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一条引进漳河入林的水利工程。十万大军,耗时十年,修渠1500公里,终于建成了被称之为“人工天河”的红旗渠。要知道,那是在极其困苦,物质条件极其困乏的年代中而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啊!!! 今天,我们就要离开河南郭亮村,请河南大地留下我们的足迹,我们将永远怀念这方英雄的土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