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轶事》

外路人

<p class="ql-block">2009年9月,我有幸到访了位于德国勃兰登堡州波茨坦(Potsdam)市北郊的无忧宫(Sans Souci Palace),即霍亨索伦王朝的第三位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Friedrich II)、译称弗里德里希二世、史称“腓特烈大帝”为自己设计而建造的宫殿。如今翻阅当时留存的照片,其内涵值得回味,这里就从波茨坦无忧宫公园(Sans Souci Park)的游览开始吧!</p> <p class="ql-block">当日我们乘专车抵达了波茨坦无忧宫公园,硕大的波茨坦新宫(New Palace)就出现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此宫建于1763-1769年,是腓特烈大帝在他的无忧宫花园中建造的最后一座皇家住所,是普鲁士规模最大的巴洛克式宫殿。</p><p class="ql-block">作为新宫主楼,这里是国王举行皇室聚会,招待各国政要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与其比邻被称之为“陪宫(法语:communs)”的新宫附楼,当时是皇室厨房,以及侍从、侍卫、仆人的住所。而现在是波茨坦大学(University of Potsdam)的所在地,创建于1991年。</p><p class="ql-block">波茨坦大学是德国勃兰登堡州最大的大学,在这里拥有德国最大的阶梯教室,是学校三个校区中的核心校区。</p> <p class="ql-block">新宫在二战期间躲过了轰炸,是普鲁士宫殿建筑中保存状况较为良好的一座。</p> <p class="ql-block">高耸的圆形穹顶,华丽精美的设计,引人入胜。</p> <p class="ql-block">建筑南端的侧翼是新宫剧院。</p> <p class="ql-block">新宫矗立着上百尊雕像,千奇百态,生动演绎着众多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每一尊精美绝伦的雕像都彰显着匠人精湛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虽然如此豪华,但腓特烈大帝却很少留住于此,只把它用作庆典场地和客人寓所。倒是后来德国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首选居住地。</p> <p class="ql-block">从网络图片中清晰可见新宫与陪宫(波茨坦大学)的布局。</p> <p class="ql-block">在新宫的中轴线上延伸出两公里长的林荫大道,缓缓通向尽端的无忧宫。</p><p class="ql-block">大道两旁有通往各路景点的支路。</p> <p class="ql-block">首先来到公园一侧的中国亭(Chinese Tea House)。这是腓特烈大帝<span style="font-size:18px;">于1754-1757年特意</span>下令建造的,作为他每天享用中国绿茶的地方。是德国园林中较早的中国式建筑。</p> <p class="ql-block">大帝鉴于对古老中国充满着好奇和向往,但自己却从未出过欧洲,凭空想象的建造了这座与中国建筑相差甚远、外观像蒙古包的建筑。</p><p class="ql-block">亭子内设有三间房,大帝尽力搜集了各种来自东方的物品,如丝绸和瓷器来装饰它;布置上力求奢侈,以对应自己心目中那个富裕华丽的东方世界。</p> <p class="ql-block">茶亭外铸造了多位镀金人物像,它们身着中国传统服饰,却是西方人的容貌。从这些中西合璧的塑像中,流露出古代欧洲人对中国皇室生活的设想。</p> <p class="ql-block">根据当时流传的中国故事,在中式亭榭的屋顶,放置了一尊西方人想象中的统治者。这尊左手持乐器、右手擎华盖的盘腿老者倒是有着东方面孔的形象。</p> <p class="ql-block">继续顺着林荫大道一路前行,喷泉、雕像时尔掠过眼前。</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雕像以希腊神话人物形象出现,神态各异,栩栩如生,充满艺术气息。</p> <p class="ql-block">远处被绿植包围的即是无忧宫了。</p><p class="ql-block">虽经战争,但从未遭受炮火的轰击,仍保存十分完好。</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为自己建造的夏宫。</p><p class="ql-block">1744年,他下令将沙丘开垦为供他酿酒的葡萄山园,随后自设草图,于1745-1747年在葡萄山上方筑起了这座宫殿,起名法语 Sans Souci,翻译为“无忧”,象征着宫殿是放松的地方,而不是权力的所在地。</p> <p class="ql-block">1748年,宫殿前中心建起了一个带有喷泉的蓄水池。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据说腓特列大帝从未能亲眼看见喷泉喷水,因为那个年代还没有足够的技术让喷泉喷出水来。</p> <p class="ql-block">整个葡萄山体分成了6个阶梯露台,种植着来自葡萄牙、意大利和法国的单株葡萄藤。</p> <p class="ql-block">走近葡萄山园才发现,满山的葡萄藤中还镶嵌着绿色栏栅隔着的玻璃暖房,里面栽培着无花果树。大帝喜爱葡萄酒,但为何又种植无花果却不得而知。</p> <p class="ql-block">网络鸟瞰图,把无忧宫、葡萄园露台以及喷泉花园完美地呈现。</p><p class="ql-block">腓特烈大帝在位46年(1740-1786年),被公认为欧洲史上最杰出的军事统帅之一。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和音乐等诸多领域建树颇丰。少年时就酷爱音乐,特别是乐器。他擅长演奏长笛,先后谱写的笛子奏鸣曲有上百首,其力作:《C大调第三长笛协奏曲》。若不是出生在帝王之家、被父亲(国王腓特烈·威廉一世)怒斥为不务正业的话,他则会是一名优秀的音乐家。</p> <p class="ql-block">随着葡萄山石阶而上,就可到达无忧宫了。</p><p class="ql-block">腓特烈18岁时,父亲老国王为了普鲁士能和奥地利联姻,给他定了奥地利公爵伊丽莎白·克里斯蒂娜(Elisabeth Christine)这门亲事。腓特烈为之抗议,与朋友贵族汉斯·赫尔曼·冯·卡特(Hans Hermann von Katte)结伴逃往英国,寻找自己喜欢的英格兰公主阿梅利亚。结果未逃出国王的手心,还连累了卡特,当着腓特烈的面被斩首,自己被监禁了一年多。</p><p class="ql-block">1733年,21岁的腓特烈在父亲胁迫下,最终如其父亲所愿,娶了伊丽莎白为妻。然而腓特烈并不喜爱,两人一直分居,只在节庆场合一同出现,故无子嗣。但腓特烈在父临终前答应,誓不会对伊丽莎白不忠。1740年腓特烈登基后。便赐予伊丽莎白美丽堡(Schloss Schönhausen)为居所。后来无忧宫建成后也从不允许她踏入半步。</p> <p class="ql-block">除了战争时期,腓特列大帝毎年从4月底到10月初一直都居住在无忧宫。除了他本人,只有被他选出的男宾客们才允许住在无忧宫。</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两侧各有一绿色金属凉亭,称观景鸟笼凉亭。金色饰品,闪闪发光。</p> <p class="ql-block">东侧的凉亭旁,围栏着的小块草坪上,刻有“腓特烈大帝”的石碑,便是腓特烈二世的墓地了。</p><p class="ql-block">腓特烈大帝在这里度过了他最后的时光。1786年8月17日,74岁的大帝在无忧宫扶手椅上安然离世。</p><p class="ql-block">他曾经说过,死后要安葬在他最喜爱的无忧宫:“吾到彼处,方能无忧”。他生前就在爱犬墓旁建好了自己的墓穴,但他的继承人腓特烈·威廉二世,即侄子却将他葬在了波茨坦格列森教堂底下的墓室里。由于二战时期的战乱,之后几经转移,才于1945年把他的棺材从落难的矿洞中移往黑森州马堡的伊丽莎白教堂。1952年末代皇帝威廉二世的孙子又将灵柩迁到其家族发祥地黑歇根州的霍亨索伦城堡。兜兜转转,直到两德统一后的1991年8月17日,时隔205年后才如愿以偿,安息在他的11只爱犬旁。</p> <p class="ql-block">家人在大帝墓碑上,摆放了家里带来的土豆以示感恩。原来还有这样一段“大帝与土豆”的佳话。</p><p class="ql-block">早前,欧洲人一直以面包为主食。18世纪中叶,由于灾害、瘟疫和战争的频繁爆发,小麦谷物大量减产,上百万普鲁士老百姓闹饥荒。</p><p class="ql-block">忧心忡忡的腓特烈大帝听说南美洲有种叫土豆的植物营养丰富,种植简单,产量较高,于是决定在全国推广种植土豆。但那时的普鲁士民众因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认为土豆是生长在地下的,与鬼神相关,不吉利;而且土豆属于茄科植物,大多数茄科植物是有毒的。尽管腓特烈大帝采取强制种植土豆措施,还是收效甚微。粮食关乎国家和民族的生死存亡,腓特烈大帝决定转换策略,下令土豆种植权限归王室贵族所有,仅供皇家食用,并在种植田地虚设士兵看守。周围的农民对国王派重兵把守的食物感到很好奇,也想品尝一下宫廷御膳,于是不断有人偷挖土豆去种植。结果土豆种植非常容易,而且百吃不厌,所以不久以后,德国就开始普遍种植、食用土豆了。</p><p class="ql-block">正是依靠土豆为军队的主要粮食,腓特烈大帝率领普鲁士大军得以在历次战争中坚持到最后胜利。由于土豆的大规模种植,使数千万欧洲人从一次次饥荒中得救;以及发展至今成为欧洲人的主食,腓特烈大帝功不可没。</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的后院有罗马古典风格的环廊。</p><p class="ql-block">参观宫殿就是从后院这边的门购票进入的。</p><p class="ql-block">宫内除了书房、卧室装饰简约无华,其它均为奢华的洛可可艺术风格,如接待厅、音乐厅、会客厅、图书馆以及贵宾居室,从天顶到地面,堆金砌银,流光溢彩;壁画明镜,辉煌璀璨;灯饰更不用说了。还有腓特烈收藏的雕塑和油画,不少来自荷兰和意大利的名作。</p><p class="ql-block">因为宫内拍撮需要事先付费,所以没有留下任何一张宫内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无忧宫不远处,有一座古老的风车磨坊。是波茨坦当年40多座风车磨坊中唯一幸存的。</p><p class="ql-block">看似不起眼的老磨坊,却为世人广为流传着一个世界法制史上关于“磨坊主告国王”的经典故事。</p><p class="ql-block">这座磨坊是1737年腓特烈父亲在位时获准在此八面来风的地方建造的。1746年,无忧宫的兴建,高大的围墙及树木使得磨坊风力大大减小,无法正常运作。于是磨坊主为维护自己的“通风权”,把国王腓特烈告上了法庭。腓特烈面对事实,向法院认可了磨坊主的申诉,并批准了他“要不减免租金,要不由国王承担费用,在其他合适的地方建一个新磨坊”的要求。结果磨坊主利用了国王的大度,自己经营那个由国王出资造的新磨坊,而将旧磨坊卖给了他人;10年后又被转让。1781年,第三轮磨坊主也以“通风权”受损状告国王腓特烈。结局是磨坊主再次赢得了诉讼:“国王承认其权利并从1781年起豁免了他的租金。”</p><p class="ql-block">1787年,腓特烈侄子腓特烈·威廉二世登基第二年,源于伯父腓特烈热爱田园风光,视风车磨坊为无忧宫极好的装饰品,便命人拆除了已有50年历史、且将要倒塌的老磨坊,自掏腰包修建了比原来要高的风车磨坊,继续出租给磨坊主来经营。直至1840年,新任国王腓特烈·威廉四世(普鲁士第六位国王)主动购买下了这座饱经风霜的老磨坊,并修葺一新,使它成为无忧宫花园里的一个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1945年二战时期,磨房在苏军坦克炮击下被摧毁。现在我们所看到的磨坊则是1993年重建的。</p> <p class="ql-block">随着磨坊往回走,经过一小花园,满眼绿意盎然。</p> <p class="ql-block">公园内的橘园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它是1851-1864年建造的文艺复兴风格的花园。</p> <p class="ql-block">水池、喷泉、雕塑、石柱颇有特色。</p> <p class="ql-block">沿石阶而上,就是有名的橘园宫(Orangery Palace)了。这座宫殿是无忧宫公园内的最后一座建筑。腓特烈·威廉四世直接参与了这座宫殿的设计和建造。</p> <p class="ql-block">宫殿前耸立着腓特烈·威廉四世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殿内当时并未开放,酷似在修建中。</p> <p class="ql-block">只能从外围欣赏。</p> <p class="ql-block">返回途中,阳光低照,红叶满地,绿树参天,一幅大自然完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拐角处有一龙塔(dragon House),建于1770年。现在用作咖啡屋。</p><p class="ql-block">龙塔为八角、四层,下面两层筑有飞龙16条,形似中国塔,只是其楼层数不同与中式建塔“檐边为偶,层数为奇”的传统理念。</p> <p class="ql-block">夕阳为丛林茂密的无忧宫公园抹上了浓重的色彩。</p><p class="ql-block">无忧宫与其宽广的公园作为波茨坦建筑群中最古老的宫殿,于1990年被纳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行列。</p> <p class="ql-block">最后返回到新宫。</p><p class="ql-block">1918年,德国十一月革命,威廉二世被迫退位,德意志帝国灭亡。无忧宫也于1927年4月1日被德意志国家宫殿和花园管理局接收管辖,威廉二世居住的新宫成为了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如今无忧宫成为波茨坦的地标性建筑,吸引着更多的游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