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摄影:志杰</p><p class="ql-block">文字:志杰</p> <p class="ql-block">好多年前,遇到过一对年轻的德国夫妻,都是研究生学历。有人推荐来我校兼职,教一学期德语,还能讲德国(联邦德国)的基础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概况。那时我担任教育科学学院的院长助理分管外事招待他俩吃过饭。后来,了解了他俩在中国的武汉、北京待过,上海的工作结束后联系香港和台湾的学校,他俩就这样四海为家,周游世界。当时的我很好奇,之后知道了选择这样生活方式的人不是个别的。我也喜欢旅行,但是方式与他们完全不同。现在的旅行,有走马观花的,还有深度游的,依我之见,之间的差别不仅仅是在一个地方停留时间的长短,与一个旅行者的专注程度和感悟能力更相关。</p> <p class="ql-block">第比利斯西北,近郊的一处山头上建有称为巨石阵编年史的纪念碑组合。据说,建这样的纪念碑是为了格鲁吉亚立国3000年和基督教传播2000年。由著名的艺术家朱拉布·切尔塔瓦(Zurab Tsereteli)曾经担任过俄罗斯艺术学院的主席,于1981年设计,1985年开工,2009年基本建成。也就是开工于前苏联时期,竣工于独立年代的跨世纪项目。</p> <p class="ql-block">纪念碑设计的构想来自于英格兰史前巨石阵遗址的启迪,由16根高达35米用金属浮雕包裹的巨型立柱组合而成。步入其中,感觉就像在古埃及的卢克索神庙遗址中迈步,被一根根精心雕琢的巨大神柱所震撼。柱子的金属浮雕有介绍说,记录了格鲁吉亚3000年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我几乎不能看懂,只能感受一下现场的氛围。即使再多给一些时间也难读懂,这需要谙熟格鲁吉亚的历史和基督教在那片土地上传播的演进。</p> <p class="ql-block">立柱上的金属浮雕上下分为三个层面,有关基督教故事的画面置于基础层;有关历史和宗教人物像在中间层;上层看不太清楚,感觉是民间生活风俗与习惯的刻划。以这种艺术表现方式来纪念和彰显民族的文化,不多见。我曾经收集过各国艺术大铜章,有一个印象,前苏联每年发行大铜章的品种和数量是比较多的,制作风格粗犷有力,虽然没有法国制作的精细,但是不失水准。这里的金属浮雕技艺,仍然延续了他们传统的经典制作。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观之,没有突兀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建于巨石阵编年史纪念碑一隅的圣母领报教堂,是一座小而精的东正教教堂。</p> <p class="ql-block">巨石阵编年史纪念碑所处的高地可以望见第比利斯蔓延扩展的新城新貌。那天阴云密布,周边起伏山峦的雪峰美景被遮挡住了。</p> <p class="ql-block">如果我能看懂立柱上浮雕讲述的历史和故事,那该多么有意思啊!是走马观花还是深度游,有时真是取决于自己的观察力和知识的积累。</p> <p class="ql-block">5月4日,我们自第比利斯往北去卡兹别克山。在地图上查了,属于大高加索山脉,与俄罗斯交界的边境地带,是格鲁吉亚的著名风景区。据说,车将行驶在前苏联时期筑的军工大道,是那时最美的高速公路。于是,引起了我的注意,车行一程后,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入了军工大道,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也许国内上高速公路习以为常了。</p> <p class="ql-block">从第比利斯出发时天阴层层的,不多时抵达一座城镇即下起了小雨。我们不能以国内的概念来看待外高加索各国的城镇。有的看起来不及国内一个乡镇规模的集镇,在当地已称作城市了。眼前的姆茨赫塔古城就是如此,它是格鲁吉亚将首都迁至第比利斯之前的古都,作为首都的存在已有600年的历史。由于中途短暂的停留,浏览这么一座承载厚重历史与文化的重镇只能浮光掠影一番,觉得不细细品味挺可惜的。</p> <p class="ql-block">姆茨赫塔古城保存着几座重要的教堂(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基石。建在一个小山头上的季瓦里教堂也被称为圣十字教堂。相传公元4世纪,因传教士圣妮诺的不懈努力,格鲁吉亚的米利安国王和娜娜王后被感化了,皈依了基督教(东正教)制作了刻有圣经内容的十字架,置于露天的山上,供圣徒朝拜。后来,当地的一位公爵出资,于公元585年至604年兴建了季瓦里教堂来保护圣妮诺十字架。这枚十字架是格鲁吉亚开始信奉基督教的象征物,称得上是第一国宝。季瓦里教堂建成后首次将十字架立在教堂的屋顶,其内部空间首次设计成四个对称的殿堂形成十字。所有这些在基督教传播史上是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的。我拍了几张照片,感觉匆忙了。</p> <p class="ql-block">站在季瓦里教堂可俯视姆茨赫塔城全貌。</p> <p class="ql-block">在姆茨赫塔古城中央有一个被高墙围起来的大院,院内有座大教堂。来之前我从多处资料上看到介绍,那是著名的生命之柱大教堂。是格鲁吉亚于公元4世纪建成的第一座基督教堂,曾经两次被毁,后又重建。现存的教堂是公元11世纪初重建的。教堂的得名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公元1世纪,耶稣被钉在十字架后,一位叫埃利亚斯(Elias)的犹太裔格鲁吉亚人带着耶稣的长袍回来。埃利亚斯的姐姐触摸了圣物后情绪失控而猝死,圣物和她一起埋葬了。后来,墓里长出一棵高大的雪松,树杆被用来支撑大教堂的7根柱子。传说中的第七根柱子悬浮在空中,直到圣妮诺彻夜祈祷后才落地,所以,这座教堂称为生命之柱。建造这座教堂是按照耶路撒冷的圣墓教堂为原型的,其重要地位仅次于他。格鲁吉亚的历代国王的加冕典礼都在此举行,即使首都迁至第比利斯,依然如此。</p> <p class="ql-block">东正教教徒的祈福方式是在圣像前点燃一支蜡烛。</p> <p class="ql-block">途经俄格友谊纪念碑,又停车参观。纪念碑是建在一处风景区,1983年为纪念俄格友谊200年。我翻阅了史书上的记载,1783年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签署了和平条约,1800年格鲁吉亚乔治十二世于弥留之际请求并入俄罗斯,至1878年打了70多年的俄土战争结束后,格鲁吉亚全部并入俄罗斯。在当时历史背景下使得格鲁吉亚民族免于被邻国宗族灭绝和同化。至于2008年发生的俄格战争,“一带一路”国别概览《格鲁吉亚》一书中有详实的描述可参阅。</p> <p class="ql-block">我们冒雨走向纪念碑处,雨天影响了观景,回程再次经停,看到的是下雪过后的另外一种风景。虽然不是最理想的天气,却见识了不一样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如果遇上阳光明媚的天气,在那里喝茶观景是很惬意的。</p> <p class="ql-block">此时此刻,我似乎明白过来,传说中的最美军工大道,是指路经两侧的自然风光以及人文景观。</p> <p class="ql-block">我说过,现时社会已处于AI+的时代,旅行也是这样。去卡兹别克山之前AI过了,知道俄罗斯的大诗人普希金曾经到过卡兹别克,且留下了诗篇。此时翻出来吟诵,意味甚浓。回家,从藏书中找出了《普希金诗选》核对了,翻译过来不失诗韵。</p><p class="ql-block"> 卡兹别克,你雄伟的天幕,</p><p class="ql-block"> 高高俯瞰着层峦叠嶂,</p><p class="ql-block"> 闪耀着这永恒的光辉。</p><p class="ql-block"> 有如天上的方舟翱翔,</p><p class="ql-block"> 你的寺院耸立在云端,</p><p class="ql-block"> 依稀飞翔在群山之上。</p><p class="ql-block"> 我所渴望的迢迢的彼岸!</p><p class="ql-block"> 我真想对峡谷说声“再见”</p><p class="ql-block"> 然后攀上那自由的峰顶!</p><p class="ql-block"> 我真愿意和上帝为邻,</p><p class="ql-block"> 到那云外的禅室隐身……</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到了卡兹别克山里,入住的酒店是在斯特潘茨明达小镇上,不知道店名的中文表述,称为Rooms Hotel Kazbegi ,说是五星,房间比较小,设施还是方便旅行生活的。想起了当年在黄山顶上住的酒店,已经很好了。我们趁天色没有暗下来,在那里走走看看,手中的相机没有闲着。</p> <p class="ql-block">酒店房门的钥匙,与房卡不同。</p> <p class="ql-block">虽然仍在下雨,并非一成不变。阴云在走动,山岚聚散离合。我们守在那里随时会有画卷舒展。卡兹别克山就在眼前,神奇的景象必然会有神奇的传说。古希腊神话中的普罗米修斯被囚禁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普罗米修斯向人类传授知识以及生存技能,并为人类盗取了火种,此事让至高无上的主神宙斯获悉后勃然大怒把普罗米修斯囚禁在卡兹别克山的悬崖峭壁上,让老鹰啄其肝脏,直到有人愿意代受苦难。后来,赫拉克勒斯过来解救了他,用半人半马的喀戎代替了普罗米修斯。</p> <p class="ql-block">卡兹别克山是一座休眠火山,海拔5033米,格鲁吉亚境内的第三高峰,高加索山脉的第七高峰。面对卡兹别克山峰,静坐,沉思,可直通天境。</p> <p class="ql-block">入睡前再出来转转,山里微弱的灯光在云雾中闪烁,形成了一种迷幻之美,似梦境,像灵之光。</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清晨起来,窗外白茫茫的,昨夜下过雪了。五月山里的早晚是比较冷的,穿上羽绒服,再次出门去看看山里的景色。山风飕飕,气温较低,路灯亮着,空气是清新的。浸润其中,头脑清醒且特别提神,虽然睡眠不足,可是没有丝毫的倦怠。阳光遭遇遮挡,阴云未见散开,在寒风中架起相机,等待中按下快门,留住了在卡兹别克的亲身体验。</p> <p class="ql-block">早餐后,我们去卡兹别克山区著名的景点——斯提潘茨明达圣三一教堂。这座建于公元14世纪的教堂位于群山环绕中一座海拔2170米的山头,与周围的雪山遥相呼应,被誉为世界上离天空最近的教堂。由于地处偏僻,兵荒马乱之际古都姆茨赫塔的许多珍贵文物包括圣妮诺十字架都藏于此。现在不少虔诚的信徒总是徒步上山来朝圣,践行信仰是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的。我们被车送至山脚下,上坡没觉得很累,我专注于拍照,不知不觉就到了山顶。虽然天公不作美,然而感觉全有了。这座中世纪的教堂因地处偏远才躲过了一次次的劫难,远离是非,与世无争乃生存之道。</p> <p class="ql-block">上山途中一条狗总是跟着,我没有准备好狗粮。</p> <p class="ql-block">在返回第比利斯的途中参观了阿纳努里城堡。有资料介绍,在公元13世纪,有一位公爵的儿子在此建了这个具有军事堡垒作用的城堡,主体由一座教堂和一座高耸的方型堡垒组合而成。厚实的墙体和围墙均由石头垒砌而成。由于城堡依山傍水,在周边秀丽山水的衬托下具有浓郁的欧洲式的风情。公元18世纪格鲁吉亚的阿拉格维封建王朝被推翻,城堡易主,但是仍然作为军事堡垒存在。步入其中,有多处城墙坍塌,需要维修,好奇的游客在残垣上攀爬是要格外小心,我自知之明,不敢冒险。阿纳努里城堡历经了700多年的洗礼仍然屹立在那里,给人一种坚韧不拔的感觉,它的存在保留下来了一段曾经的历史和文化。现在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备选项目。</p> <p class="ql-block">途中导游梅琳还带我们去看一景点,即两条河流的交汇处。河水泛黄的是库拉河,另一条是阿拉格维河。由于源头不同,途经地域的土质差异,自然带来河水颜色的迥异。这种自然现象在长江的入海口也见过,由此启迪,不同源头的文化形态类似这样的自然现象,汇合之初是不一样的,融合要经历一个过程。</p> <p class="ql-block">再次路过古都姆茨赫塔,行程上的主显教堂是必须看的。教堂不大,因为史上流传说,在圣妮诺的劝说下,当时的格鲁吉亚国王米利安(Miran)三世及王后娜娜(Nana)同意接受基督教东正教为国教,并且死后都下葬在此教堂内;另外,圣妮诺在主持修建生命之柱大教堂期间曾住在这里。所以,在格鲁吉亚东正教徒的心目中这座建于公元12世纪教堂的地位极其显赫,是很神圣的。</p> <p class="ql-block">我们进入主显教堂参观的时间不多,要想了解格鲁吉亚的历史和文化,是一定要亲历他,知道他。以此可见,一个民族以及一个国家对于宗教信仰的确立在其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极端重要性。宗教不仅影响到人们的价值观念,而且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当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宗教形成的原因远比几个神奇的故事复杂多了。</p> <p class="ql-block"> (待续)</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4年7月2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