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宗谱里的故事/泰伯奔吴至德三让

秋雨梧桐

<p class="ql-block">  《吴氏宗谱》里的故事之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泰伯奔吴至德三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在我们中国,从古至今,都有为逝去亲人披麻戴孝送葬的礼俗。但或许很少有人知道,这一礼俗始于何朝何代?又是为何人开创?</p><p class="ql-block"> 这位贤人,对于天下吴人来说,都不陌生,他就是吴氏创氏先祖,也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创立者泰伯。</p><p class="ql-block"> 泰伯,仲雍本是商朝末期,周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次子。周部族姓姬,黄帝的玄孙,帝喾之子弃(后稷)的后裔几经辗转,最后为避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袭,从豳迁徙至岐山下的周原(陕西),开创周国。周人因为后稷后裔,掌握了先进的农耕技艺,历经几世图治,最终崛起于众诸侯国。率天下诸侯,伐纣功成,建立周朝。而作为周的创立者古公亶父,被其曾孙周武王姬发追封为周太王。</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泰伯画像)</span></p><p class="ql-block"> 周太王古公亶父生有三子,长子泰伯、次子仲雍、三子季历。其三子季历娶太任,生一子,名昌。姬昌出生时天降祥瑞,自幼又天赋异禀,骨相奇伟,颇有王者气度,深得古公宠爱。</p><p class="ql-block"> 古公曾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言下之意是欲将周家天下传位给姬昌,但按氏族传统,王位只能由嫡长子继承。姬昌的父亲季历排行老三,没有承嗣资格,这势必导致姬昌不能继承周家天下。古公亶父既不愿违背氏族传统,又为不能按心意传位给孙子姬昌而终日忧闷。泰伯和仲雍得知父亲心意后,为遂其意愿,在古公生病时以入山采药为名,从岐山出走,来到了自己的封地,岐山西面的吴山。即今宝鸡于陇县交界新街镇的吴山。吴山又称吴岳,在历史上非常有名,被誉为“四镇”之一,距岐山周原约100公里,自上古以来就是狩猎民族吴(虞)族的居住地。<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商末周文王之祖父古公亶父封长子泰伯于陕西陇县的吴岳,封次子仲雍于陕西武功西的雍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吴氏的姓氏图腾——句芒玄鸟)</span></p><p class="ql-block"> 吴是一个古老的姓氏,黄帝的母亲就姓吴;炎帝的部落里有个叫吴权(又名吴刚)的臣僚,相传是乐曲的发明人,并演绎出了吴刚伐桂的传说;火神祝融因迁居吴地而得名吴回;夏代太康时期有个叫吴贺的人,是传说中的神箭手,曾经和后羿比试箭法。</p><p class="ql-block"> 人类从狩猎进入到农耕文明的过渡时期,社会开始有了分工。有些部族从事农耕生产,有些部族仍然从事狩猎工作。吴人就是专门从事狩猎工作的部族,这个时期的狩猎部族,在从事狩猎工作的同时,肩负保护农耕部族免遭猛兽袭击,和抵御部落联盟以外的异族的使命。亦兵亦民,是原始军队的雏形,是当之无愧的英雄部族。吴这个字就是仓颉受黄帝令,专门为吴人所造,是对吴人最大的褒奖。相当于后世给功勋卓著的军人封侯授勋。繁体的“吳”字,是一个手持利器,甩臂迈腿,狂奔呼啸的人,生动描绘吴人战斗的情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繁体吴字)</span></p><p class="ql-block"> 泰伯、仲雍入吴山不返,自然就由季历主持国政。不久,古公亶父病逝。为了遵循氏族传统,古公临终留下遗嘱,要求季历还王位给泰伯。泰伯、仲雍得知父亲病故,从吴山赶回奔丧,极尽孝道。这时,季历遵照父亲遗命,定要让泰伯继位,泰伯坚辞不受,几番推托,却又推拒不掉,只好带着仲雍和西吴的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从陕西西部的吴山出发,跋山涉水,披荆斩棘,经秦岭南之商县,穿湖北入湖南衡山,过江西清江吴城,渡永修,沿长江东下,迁江苏江宁、镇江,涉常熟,历经四代最终到达江苏无锡梅里。泰伯奔吴后,季历顺理成章继承王位,最后成就了大周王室的千秋霸业。</p><p class="ql-block"> 后世常有历史虚无者,置疑泰伯奔吴的可能性,说在自然环境恶劣的远古时期,凭借泰伯,仲雍俩个人的能力,怎么可能横穿大半个中国,从西北到达荒蛮之地的东南沿海?如果他们知道泰伯仲雍奔吴的背后,有一支英雄部族——吴人,为其护航,定然会哑口无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泰伯庙)</span></p><p class="ql-block"> 泰伯、仲雍奔吴,给原本一片荒蛮的江南,带来了先进的农耕文明,有当地居民上千家慕名归附。吴人和当地人融为一体,大力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曾“穿浍渎以备旱涝”。浍渎即今伯渎河,由于梅里地势低洼,洪水泛滥,为了改善人民的生存条件,所以带领民众开凿伯渎河。</p><p class="ql-block"> 伯渎河全长87华里,西起无锡青云桥,东至苏州曹湖。这条河流不仅连接了东西两端的水源,还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水力系统,既丰富了当地的水资源,又确保了农田灌溉的需要。使当地百姓世受其利。伯渎河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开凿的河流,是大运河的开端,便利了远近的舟楫往来,对吴国的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p><p class="ql-block"> 传说泰伯还建有“鸭城”、“麋城”饲养禽畜,大力发展种桑养蚕等。这些开发都适合江南的地理特征,为吴国的强大奠定了物质基础。据吴国早期青铜器铭文所载,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末,“厥川三百”的太湖一带水网地区的吴国的立国规模已相当可观。</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伯渎河)</span></p><p class="ql-block"> 泰伯奔吴使原本人烟稀少、土地肥沃的江南,逐渐成为人丁兴旺、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也因此被当地人推举为部族首领。后来,泰伯在东吴重建国家,国号“句(勾)吴”。“句吴”国逐渐发展壮大,终于在东南沿海站稳脚跟,春秋、战国时期成为强大的吴国。 句吴国建立后,泰伯却一直不肯称王,只让人们称“伯”,并且未娶而无后,为的就是把王位让给弟弟仲雍。</p><p class="ql-block"> 大约在公元前1193年,由于季历的图治,周国渐渐壮大,威胁到了殷商的统治地位,被殷朝第29代商王太丁暗杀,泰伯返周奔丧,季历的儿子“姬昌”要泰伯继位,泰伯再次让位于“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这就是让百姓肃然起敬的王位三让。</p><p class="ql-block"> 泰伯生于殷高宗武丁四十年丙申四月初四,立国“句吴”,以国为氏,第一任吴国君主,在位49年,卒于武乙四年丙寅三月初五,享年91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至德殿)</span></p><p class="ql-block"> 却说季历的儿子姬昌继位为周文王,到周武王姬发灭商后,遣使至东吴寻找泰伯,仲雍后人。泰伯无子,仲雍继立,其时已传国至第四代,正式册封仲雍的后人周章为吴国君主,周章的弟弟虞仲为虞国(周之北故夏墟)君主,确定两国诸侯国地位。</p><p class="ql-block"> 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云:“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泰伯把周让位给三弟,携二弟一路向东,建立吴国,成就了周,吴两家天下。太伯的高风亮节感动荆蛮。泰伯在太湖流域重建国家,国号“句吴”,并在今无锡梅里营建早期城市作为都城。泰伯奔吴,给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文明的种子。而泰伯、仲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人民殷富,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脚根。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p><p class="ql-block"> 相传泰伯去世后,吴人无不悲恸欲绝,哭声震天。百姓争相向他的遗体敬献鲜花,顿时漫山遍野,花草无存。许多后去者不忍空手,大家聚众商议,泰伯生前最喜种麻,于是纷纷采麻,束系腰间,以表达对泰伯的敬仰,怀念和哀悼。这一风俗历经数千年,在民间流传至今,遂形成中华民族为逝去亲人披麻戴孝的丧葬礼俗。 </p><p class="ql-block">2024年7月20日编撰于云南西双版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