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同游“十二连城”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如今,无论是同学聚会,朋友聚会,还是战友聚会 ,都少不了大家一起玩一玩。人人都明白,只有想一起玩的人,才能聚在一起,有句流行语很有道理:玩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和谁一起玩。战友一起玩再惬意不过了,至于玩什么,我们这个年纪,可玩的项目有限,旅游自然就成了首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朔州的旅游景点相对少一些,像崇福寺这样有名的景点,大家都表示曾经去过多次。恢河去过了,西山生态园去过了……好像所有的旅游景点都去过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战友领导人”王兴业是土生土长的朔州人,在到省保险公司任职前,曾在朔州担任保险公司老总,还是一个“不是在书里,就是在路上”的旅游爱好者。所以对朔州的旅游资源,风土人情门清,此时他灵机一动,脱口而出:“在城西南15公里处的寇庄村,有个新开发的旅游景点,叫十二连城”。大家纷纷表示没去过,一致同意前往游览。领导即刻拍板:明天上午10点整在城区招待所门前集合,去十二连城。</span></p> <p class="ql-block"> 我的拍摄水平欠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但凡当过兵的人,时间观念都极强。我们住在招待所的三个人提前十分钟出门,推开门就看见任裕民和李万元两位战友的车已经停在门口了,一行九人来了个自驾游。王兴业在车上对十二连城作了简单说明:这是个民居大院,本名叫“谁院”,当地老百姓根据建筑特点,称其为“十二连城”。谈笑之间便到了目的地。十分不幸的是,碰上了“铁将军”把门。几位战友迅速去找相关人员开门,我们便在业余导游王兴业的带领下,开始了进门之前的“熟悉地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门口牌子上的五个醒目大字:“李树洲旧居”。王兴业战友关于十二连城的解说正式开始:这是一座风格独特的民居,是民国时期朔州有名的绅士李树洲修建的。于1932年竣工,院子建成后,李树洲在大门旁自题八个字:半村半堡,可耕可读。意为此院,既有乡村的自然宁静,又有城堡的防御功能;住在此院,可边伺弄桑麻,边饱读诗书。体现了“谁院”主人渴望和谐生活的愿望。我对院子的名字颇感兴趣,手指着“谁院”说:“这院名太有意思了,肯定有故事”。王兴业便详细介绍了“谁院”二字的来历。院子主人李树洲恳请当时朔县县长纪泽蒲题写院名,纪县长思忖良久,提笔写下了“谁院”二字。谁院即谁之院,谁之院即谁住就是谁的院。一个“谁”字,道出了二人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田茂成、肖世泉、胡宽等几位战友真给力,院子外边还没讲解结束呢,他们已经带着当地村支书打开了院子大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一进大门,可看见整座院落由60间相连的石窑构成,因其中心有一栋十二间的大海窑,且各窑相套、间间相连,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十二连城”。我这个外地人不理解为什么叫海窑,战友告诉我:海是大的意思,海窑就是特别大的窑。看着眼前的独特设计,首先联想到了福建的土楼。进入石窑后,立刻明白了当地人为什么喜欢住窑洞:好凉快啊!比露天温度起码低3到5度,据说还是冬暖夏凉。我对建筑一窍不通,但对文字颇感兴趣。院子里的宣传栏,记载了李树洲在清朝末年考取“举人”后,先后在多地做官,因为政清廉,广受当地人爱戴。也曾自费到日本留学,其家族在当地有“一门七举人,叔侄两留洋”的美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百度了一下,全国有五处叫十二连城的建筑,基本都是用于屯兵御敌,唯有朔州的十二连城是民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绵绵思绪不禁又回到了我们的军旅生涯,我们的大院现在是谁的院了?我们这些24基地的战友,因当年任务下马而解散,现在的营房已交由其他部队代管。值得欣慰的是,我们的院子不必有“谁院”的担忧,她会永远都是人民子弟兵的院子,是人民的院子,是强大祖国的院子。不过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罢了 。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返回的路上,满眼都是长势喜人的庄稼,心生疑惑,怎么地里一个人都没有啊?突然之间想到了科技种田,新闻联播曾经播过,现在农民种田也用上了电脑,科学种田大大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恐怕很难再看到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劳作场面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看着这蓝蓝的天,绿绿的地,听着战友们“生命里有了当兵的历史,一辈子都不后悔”的热议。回忆着我们在各自的岗位上,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一生,垂暮之心似乎也“返青”了。于是,略有感慨,便随口吟诵:眼前满目皆青色,行处素心伴一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