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站像</p><p class="ql-block">美内普塔是古埃及第19王朝的第四任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第十三个儿子。虽然这位法老在花甲之年即位,但这尊雕像依然把他刻画成一个青壮年,力图展示法老最为理想的形象。</p><p class="ql-block">花岗岩 / 高240厘米</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卢克索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法老以左脚在前右脚在后的姿态立于底座之上,背后的支撑物上刻有象形文字铭文。法老头戴尼美斯头巾,额前饰有象征王权的圣蛇徽标,上身赤裸,下身着短裙。雕像高大庄严,五官清晰,肌肉线条流畅明显,展现了新王国时期工匠的精湛技艺。</p><p class="ql-block">在美内普塔父亲的统治末期,埃及内部的军事力量式微,美内普塔继位后曾调集军队,面对海上民族和利比亚联军取得了一场巨大的胜利。作为美内普塔最著名的纪念物之一,美内普塔胜利石碑不仅描述了这场胜利,还在最后提及了迦南地的战事,被认为是最早提及以色列的文物之一。</p> <p class="ql-block">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有着旷古悠久而厚重的历史与文化、博大精深、绚烂多彩,其自古以来的民族认同就是看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地理位置、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传统艺术形式有诗歌、雕塑、绘画等,古埃及文明对后世的古希腊、古罗马、犹太等文明产生巨大影响。</p> <p class="ql-block">展馆外,观众排起长队,络绎不绝,许多还是父母携着孩童,无惧酷热,热情满满。</p> <p class="ql-block">出示身份证原件,通过安检后入场。</p> <p class="ql-block">展览分为三个展厅</p> <p class="ql-block">步入一楼中央大厅,跃入眼帘的第一件文物就是这尊辛努塞尔特一世雕像头部(拉美西斯二世挪用)</p><p class="ql-block">花岗岩 / 高235厘米</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约公元前1985一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米特拉希纳出土 /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辛努塞尔特一世是中王国时期第12王朝的第二位国王,也是该王朝最强大的统治者之一。在位期间,他将埃及的南部边界扩展到第二瀑布,远征利比亚,组织开发了西部沙漠的绿洲地区,还在多地留下自己的纪念性建筑。</p><p class="ql-block">在这尊雕像中,辛努塞尔特一世头戴象征上埃及王权的白色王冠,下巴装饰着假胡子。雕像上还出现了拉美西斯二世的名字。拉美西斯二世是新王国时期第19王朝的著名国王,也可能是古埃及留下最多雕塑作品的君王。在众多署名拉美西斯二世的雕像中,有一部分制作于他的统治期间,另一部分则挪用自其他埃及先王雕像。这种挪用反映了埃及王权的一种政治逻辑,即以杰出先王的荣光和记忆来强化当代国王的合法性和权威性。</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诺姆及重要遗址</p> <p class="ql-block">"法老的国度"以创世神话为起点,聚焦古埃及文明的地标﹣-神庙与金字塔,探寻古埃及文明的底色,追溯文明的轨迹。当秩序诞生、王权始兴,法老时代的历史叙事由此展开,奠定了此后数千年的灵魂基调。而在历史舞台的最后一幕中,古埃及文明汇入地中海更广阔的世界,在与其他文明的融合中得到永存。这是一场横跨三千年的文明之旅,展现古埃及的宇宙观、神圣王权、贵族群体、工匠技艺、文人生活、信仰世界与墓葬习俗等,涵盖社会制度、日常生活到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解开古埃及文明的神秘面纱。展厅亦将呈现若干中国文物,以期在共鸣中展开古老文明之间、古代与现代之间的双重对话。</p> <p class="ql-block">"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尼罗河穿过千里沙漠,注入地中海,是古代最发达的高速通道。它定期泛滥,带来肥沃的黑土地,孕育了人类的早期文明。每天太阳东升西落,每年尼罗河泛滥又退去,这种对立统一、循环往复的自然节律,促生了秩序与混乱对立共生的宇宙观,贯穿古埃及文明的始终。为战胜混乱带来的恐惧,古埃及人将对大自然的认知演绎为上千个神祗的形象,通过供奉众神维护宇宙秩序。这种根植于自然地理环境的宇宙观使得古埃及人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归属感与文化凝聚力,推动了王权的诞生和早期国家的形成。</p> <p class="ql-block">奥赛里斯的神话是古埃及人秩序观的政治表达,也是古埃及王权理念的神学基础。奥赛里斯代表大地和人类的繁殖力以及正常的秩序,塞特象征着贫瘠和大自然的破坏力。奥赛里斯的妻子伊西斯帮助丈夫复活,他们的遗腹子荷鲁斯最终打败塞特,夺回王位,秩序最终战胜混乱。而国王可以穿越死亡的门槛,完成复活,也将王权的合法性与对来世的追求糅合在一起,成为打造神圣王权的超级神话。</p> <p class="ql-block">片岩 / <span style="font-size:18px;">第1王朝(约公元前3000一前2890年)/ </span>阿拜多斯出土</p><p class="ql-block">石碑出土于赛门凯特的一对石碑之一。</p> <p class="ql-block">神人关系和谐、王权与神权结合,是古埃及人信仰世界的突出特点。神创造世界及其秩序,人以维持秩序的方式对神表示感激,而国王是维护秩序的核心。在古埃及辞书的分类中,神、人、死者分属天界、地界、冥界,而国王同时属于三界:他是神与人之间的中介,又是人间的法官,还是死者的保护人。他们相信国王决定着国家兴衰,维护着社会和自然界的秩序。这种特殊关系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体现。</p><p class="ql-block">古王国和中王国(公元前2686﹣前1650年)是古埃及文明的金字塔时代,国王是秩序与完美的化身,追求永恒来世的金字塔工程造就了高度发达的管理体系和稳定的等级社会。经过第一中间期的混乱,中王国时期的国王以重建秩序为己任,文化领域进入繁荣的古典时代。新王国(公元前1550﹣前1069年)是古埃及历史的重要转型期,经历了发展帝国、宗教改革、文化复兴三个阶段,宏伟的神庙是这一时期的文化符号,国王被尊称为法老,他们在神庙和大型纪念物上记载战功、塑造巨像。</p> <p class="ql-block">精美的串珠项链,串珠宽手镯</p> <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坐像</p><p class="ql-block">雕像呈现奥赛里斯式坐姿,双手抱于胸前,握持连枷和权杖,两腿并坐,头戴象征上埃及的白冠,背后有支撑物,椅子两侧展示了上下埃及统一的场景。</p><p class="ql-block">石灰岩</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50﹣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索哈杰省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图特摩斯三世是第18王朝的法老。在其继位初期,继母哈特谢普苏特摄政并很快掌权。女王去世后,图特摩斯开始了一系列军事征服行动,在亚洲的土地上奠定了帝国统治的基础。外国统治者们开始以埃及附庸的身份管理自己的领土,他们缴纳贡品,并将儿子作为人质送往埃及以接受宫廷教育,这也使他们的文化观念日益埃及化。</p> <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跪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一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代尔.巴哈里出土 / 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哈特谢普苏特是新王国第18王朝的传奇女王,在图特摩斯三世统治初期摄政,而后以上下埃及之王的身份统治埃及,为埃及带来了二十年的和平与繁荣。由于古埃及的王位继承传统是父子相继,所以在掌权过程中,哈特谢普苏特的雕像从传统的女性形象逐渐转变为男性。图特摩斯三世在女王去世后统治埃及,并在执政后期系统性地抹除女王的痕迹,这种"除忆"行为可能旨在巩固统治和警示后世。</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瓦赛赫项圈</p><p class="ql-block">第12王朝(公元前1985﹣前1773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达舒尔出土 / 埃及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项圈属于公主努布霍泰普提﹣赫来德,被放置于公主木乃伊的脖颈处。出土时珠子已散落,后由埃及学家复原。</p><p class="ql-block">瓦赛赫( Wesekh )在古埃及语中意为"宽",这一命名形象地体现了项圈的外形特征。由于项圈体积大、质量重,所以背后常有配套的门赫特( Menkhet )平衡坠作为配重。</p> <p class="ql-block">阿蒙荷太普一世碑</p><p class="ql-block">石灰岩、颜料(有拉美西斯四世铭文)</p><p class="ql-block">第20王朝(公元前1186﹣前1069年)</p><p class="ql-block">戴尔.埃尔﹣麦迪纳工匠村出土</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塔沃瑟瑞特王后的黄金串珠项链</p> <p class="ql-block">荷鲁斯圣船像</p><p class="ql-block">青铜</p><p class="ql-block">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尊青铜雕像刻画的是鳄鱼神背上的荷鲁斯圣船。鳄鱼代表索贝克神,同时也象征国王的权柄与力量,它背上的荷鲁斯圣船中载有荷鲁斯的神龛,呈现了荷鲁斯战胜恶神塞特的庆祝场景。塞特象征着风暴、贫瘠和死亡,荷鲁斯神的祭司每年都会在节日中上演荷鲁斯与塞特战斗的宗教戏剧,以歌颂荷鲁斯的胜利。</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他们试图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用各类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以达到趋吉避祸的目的。这些仪式往往配合着自然的节律和星象的变化。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以这种方式化无常为恒常。</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贵族精英阶层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显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了解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见的古埃及贵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因此也和国王雕像一样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很早就意识到了自然界的变幻莫测,他们试图用神话去解释自然万物的变化,用各类仪式、魔法和巫术与神明沟通,以达到趋吉避祸的目的。这些仪式往往配合着自然的节律和星象的变化。从供奉诸神到祭祀祖先,从国王加冕到亡者下葬,古埃及人活在仪式的世界里,以这种方式化无常为恒常。</p><p class="ql-block">通过对仪式的解读,一个等级分明的金字塔形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贵族精英阶层在各种仪式中扮演的角色最大程度地彰显着他们的社会地位,我们了解最多的也是这部分人的生活。今天所见的古埃及贵族雕像,多用于墓主死后的供奉仪式,因此也和国王雕像一样具有程式化、标准化的特点。除此之外,雕像也是古埃及精英阶层身份的表达,上面通常刻有人名、头衔和祈祷文,确保墓主在现世和来世都获得"永生"。</p> <p class="ql-block">不知为何,在古埃及展,见到了上海博物馆的熹平石经《诗经》残石</p><p class="ql-block">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183年)</p><p class="ql-block">约以秦代为界,汉字的历史可分为"古文字"与"隶楷文字"两个阶段。隶楷文字至今已延用了两千多年,而其构形基本未变。汉字字形的长期稳定对中国的文化传承、民族认同均大有助益。</p><p class="ql-block">熹平石经因开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而得名,所刻系蔡邕等人书写的七部儒家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共四十六碑,刻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遂成官方定本。熹平石经所用隶书具有结体扁方、蚕头燕尾、一波三折等特征,被称为"八分"。"八分"与汉代人日常所用的隶书有显著区别,是一种美术化的正体字。</p><p class="ql-block">甲乙两版残石当出自同一碑,其正面分别为《鲁诗.小雅》之《节南山》与《正月》,背面为《大雅》之《桑柔》《瞻印》与《假乐》,篇序与后世通行的《毛诗》不同。</p> <p class="ql-block">埃及人最初使用了12位神衹的名字,这些名字后来被希腊人采用了。他们是最先给诸神设坛、造像、建庙者,也是首先把各种动物的图案镌刻到石头上去的。任何人只要亲自来埃及看看,即使他从未听人提起过埃及,只要他具有一般的观察力,也必定会察觉到,希腊人乘船前来的埃及是埃及人经过努力而获得的国度,埃及是尼罗河的赠礼。</p><p class="ql-block">--【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p> <p class="ql-block"> 在古埃及后期,国家的分裂、外族的入侵和社会动荡的加剧导致民间对魔法和巫术的信仰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神圣动物崇拜因而风靡一时。对应特定神灵的动物,如朱鹭、狒狒、猫、鹰乃至鳄鱼被成批饲养和宰杀,制成木乃伊售卖给大众,作为献给神的供奉或还愿物。</p><p class="ql-block"> 动物木乃伊最终的呈现形式也是多样的,某些动物有着"标准化"的姿势,如猴子多呈蹲坐状。蛇木乃伊有时呈盘绕状,也有棍状。牛木乃伊则采用斯芬克斯式的姿势。鸟类木乃伊更是多姿多样:朱鹭呈坐态,头部或扭曲至腹部或紧贴背部;鹰隼木乃伊则呈站立姿态,有些乍看形似站立着的人类,在早期发掘中甚至被误认为人类幼儿。</p><p class="ql-block"> 崇拜动物所代表的力量是一种古代风俗,许多动物曾是各原始部族的图腾。埃及统一后,部分地方神成了国神,大多数神祗都人格化了,有些神只保留着动物的头。</p> <p class="ql-block">萨卡拉神圣动物墓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木盒中的猫木乃伊</p> <p class="ql-block">Bubasteion 是希腊文名字,特指萨卡拉墓区入口处的猫神巴斯泰特祭祀区。据考证,新王国时期这里就有一座猫神庙,目前只有部分围墙保存下来,这是埃及境内存世不多的猫神庙遗址。在古埃及,巴斯泰特有三个重要的崇拜中心。除萨卡拉外,另两个分别为三角洲的布巴斯提斯( Bubastis )和中部埃及的斯皮乌斯.阿提米多斯( Speos Artemidos )。在萨卡拉巴斯泰特祭祀区,自公元前500年以后开始大量埋葬猫木乃伊。与别处不同的是,萨卡拉的猫木乃伊是埋在千年之前的新王国时期的古墓里。古墓中的猫木乃伊与其他动物木乃伊混杂埋葬,这是动物木乃伊的常规掩埋方式。</p><p class="ql-block">巴斯泰特集狮子与猫的特性于一身,有危险与温和两面。和其他母狮女神一样,巴斯泰特被看作太阳神"拉"的女儿、"拉神之眼"的化身,也是与月亮相关的"月之眼"。</p> <p class="ql-block">猫坐像</p><p class="ql-block">木 / 后期埃及(公元前664﹣前332年)</p><p class="ql-block">萨卡拉考古遗址</p><p class="ql-block">根据古典作家希罗多德记载,巴斯泰特神庙宏大壮观,周围有女神的圣湖围绕,而信徒会在节庆期间宴饮奏乐,乘游船在尼罗河上狂欢,还会在神庙里向巴斯泰特女神供奉小雕像和猫木乃伊,以期获得庇佑。这种崇拜在托勒密时期达到顶峰。</p> <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有着悠久的"朝圣"传统。古老的宗教中心既是他们前往朝拜、参加宗教仪式的目的地,也是他们选择墓地或者建造神庙之处,因此古墓常被再次利用。萨卡拉就是这样的圣地,在古埃及三千年的历史中,萨卡拉的造墓活动没有停歇,出现过三次高峰,分别是早王朝和古王国时期、新王国后期埃赫纳吞宗教改革后、以及26王朝到希腊罗马时期,而每次造墓高峰的出现都是出于回归传统的复古之举。</p><p class="ql-block">古埃及人将定都孟菲斯作为其历史的开端。它是一个圣地,也是一段回忆,更是在这二者基础上一段真实的思想史。作为古埃及人打造文化记忆的圣地,孟菲斯的核心墓区萨卡拉留下了各个时代的宗教实践和仪式庆典的轨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它给人们带来相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展厅3:萨卡拉的秘密</p> <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p> <p class="ql-block">1922年11月26日深夜,英国考古学家霍华德.卡特在底比斯的帝王谷发现了国王图坦卡蒙的陵墓,其清理工作花费了十年有余。墓中出土了近五千件珍贵文物,奢华壮观,轰动了整个世界。图坦卡蒙的金面具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埃及面孔,引发了西方世界的"埃及热",以及大众文化对古埃及“了不起的”事物和人物的持续关注。</p><p class="ql-block">一百年来,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历史学家们越来越全面地复原了图坦卡蒙所处时代的生活场景。今天的我们,更为关心的是:图坦卡蒙所处的18王朝,古埃及正在发生什么样的转型?为何在此时的埃及出现了"一神崇拜"?是什么力量,让一个少年法老完成了对传统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的时代",以埃及国家博物馆的珍贵藏品为基础,从公元前1500年地中海地区进入帝国时代的背景入手,再现阿玛尔纳时期的惊天巨变,讲述埃赫纳吞宗教改革的前因后果,解读图坦卡蒙传奇的一生。</p> <p class="ql-block">仿佛穿越在时光隧道</p> <p class="ql-block">帝国之神——阿蒙</p><p class="ql-block">阿蒙及其配偶阿蒙涅特最初出现于《金字塔铭文》中,是赫摩波利斯的八位原初之神的一员。从第11王朝起(公元前2055﹣前1985年),阿蒙就成为了底比斯的地方神,被称为"阿蒙﹣卡穆特夫"。新王国18王朝开始(公元前1550﹣前1295年),与太阳神拉融合为阿蒙﹣拉神,被提升到了"国神"的地位。他既是万物的创造者,也是王权之神。随着古埃及帝国的发展,阿蒙神逐渐走出国门,成为宇宙之神。</p><p class="ql-block">新王国时期,由于扩张的需要,一批军事新贵崛起,埃及扩张过程中得到的丰厚物质财富,一部分被法老用来拉拢新贵,又有相当一部分用来安抚旧贵族,以调和两者之间的矛盾,结果形成恶性循环,使祭司阶层的力量不断膨胀。帝国经济的繁荣,军事集团的崛起,官僚机构的进一步完善,也促使王权不断强化,使之与阿蒙神庙集团的利益产生冲突。</p> <p class="ql-block">阿蒙神头像</p> <p class="ql-block">带有阿蒙荷太普三世王名的塞赫迈特坐像</p><p class="ql-block">红花岗岩</p><p class="ql-block">第18王朝(公元前1550﹣前1295年)</p><p class="ql-block">埃及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卡纳克的穆特神庙出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阿玛尔纳的变革-</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之父,国王埃赫纳吞(阿蒙荷太普四世)在位第五年迁都阿玛尔纳,推行宗教改革,摈弃众神,独尊阿吞。阿吞神的形象是一个太阳光轮,是创造之神,宇宙之神,世间一切生命之源泉。</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主张只崇拜阿吞,不允许崇拜其他神,甚至神的复数也不能出现。他还废除繁琐的神庙仪式,主张以简洁的方式在露天庭院中与阿吞神直接交流。埃赫纳吞自称为阿吞唯一的儿子,神人之间的唯一中介。</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创造了新的艺术风格﹣-"阿玛尔纳风"。埃赫纳吞及其家人、臣民都被表现为长脸、宽额、厚唇、窄肩、大腹的样子,实现了神与人之间在形象上的彻底分离。</p><p class="ql-block">埃赫纳吞去世后,新宗教随之终结,传统宗教卷土重来。在19世纪考古学家发现阿玛尔纳之前,埃赫纳吞被彻底遗忘了三千多年,他的名字不仅在官方记载中彻底抹除,在民间也完全消失,成为被"加密"的创伤记忆。</p> <p class="ql-block">少年法老的回归</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统治期间,将都城迁回孟菲斯,立下复兴石碑,表明回归传统的决心。他精心隐藏王室成员的木乃伊,率领阿玛尔纳的居民走上回归传统的道路,并重启了卡纳克与卢克索神庙以及帝王谷的修建和使用。</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时代的艺术具有承上启下的开创性意义。它不仅继承了父辈埃赫纳吞的"阿玛尔纳风格",还复兴了古埃及传统艺术风格,并在外来影响之下,形成了属于帝国中期的"图坦卡蒙艺术样式",这种样式一直影响着19王朝乃至后来的王室贵族艺术。</p><p class="ql-block">图坦卡蒙在十八岁时骤然离世,18王朝的统治也随着他的离世和"阿玛尔纳改革"的结束落下帷幕。</p> <p class="ql-block">观展两个半小时,“盛宴”后步出。本想用《出埃及记》主题曲作为配乐制作本集子,可惜未能如愿。</p> <p class="ql-block">这几个月陆续观摩了《邂逅三星堆》、《永乐大典》的回归与再造、《古波斯的荣耀》、《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等展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