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i> 似乎很难将“美”呀、“靓”呀等词汇与黑冠鳽串联在一起。论色彩,它没有小鸟的鲜艳;论神态,它没有小鸟的灵动;论身形,它又没有鹰雕的威猛,因此,专门为它做个《美篇》,好像也缺乏动力。<br> 但我还是要为我所见到的这个黑冠鳽一家奉上一个暖暖的《美篇》<br> 打动我的,不是黑冠鳽在中国的数量稀少、难得一见,而是这个五口之家在我面前呈现出的家的温暖、那深深的伴侣情、父子、母子情!</i></h5> <h5><i> 一大早,攀上弄岗的一座山包。山虽不高,林却茂密。黑冠鳽的巢穴,就建筑在一棵高大乔木冠层树枝间。<br></i><i> 攀到半山腰,一个能够平视黑冠鳽巢穴的位置躲起来,通过远摄镜头,看到一只肥硕的大鸟静静地卧在巢穴上,一动不动。<br></i><i> 从体型看,他应该是黑冠鳽雄鸟。</i></h5> <h5><i> 刚下过一场大雨,天有些凉,他把雏鸟护在身下,用自己的温热给幼雏保暖。他的身下,不知有几个小宝宝。<br> 长时间的静卧,他有些累了,于是抬起头,伸长脖子,凝视远方。他的脖子特别长,可以长时间、一动不动的伸展着,好像在提醒“她”来换班。</i></h5> <h5><i> 不知是从远处飞回,还是她一直站在附近的隐蔽处,倏忽间,一只体型略显瘦小的黑冠鳽神秘的出现在巢穴右边的树枝上,一步一步、缓缓地走向他、回应着他的呼唤。<br></i><i> 仿佛久别重逢,他站起身来,与她紧紧依偎在一起,久久不肯分开。</i></h5> <h5><i> 忘情时,他都不忘呵护小鸟,再次卧下身子,并回过头去,与雌鸟作深情的对视。</i></h5><h5><i> 这样的情感交融持续了十多分钟,惹得身下的小宝宝探出头来,好奇的看着爸爸妈妈。这时,我才看到,这对黑冠鳽,今年抚育了3个小宝宝。</i></h5> <h5><i> 妈妈见小鸟醒了,就向它们发出进食的信号,只见最健壮的那只小鸟,伸长脖颈,妈妈则嘴对嘴,将一条蚯蚓送进小鸟的嘴里(黑冠鳽是捕食蚯蚓的高手)。</i></h5> <h5><i> 妈妈喂食时,爸爸就在妈妈身边,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动静,保护一家的安全。</i></h5> <h5><i> 妈妈带回来的蚯蚓喂完了,该轮到爸爸出去捕食了,他羞怯的走到她的身边,耸起冠羽,做深情的、短暂的告别,然后走到巢穴边、跃起、向不远处的河川飞去---</i></h5> <h5><i> 巢穴里,黑冠鳽妈妈一会儿把3个幼雏揽在怀里取暖,一会儿走到巢穴边、有阳光的位置,舒展翅膀、晒晒太阳,更多的时间,她会站在树枝上,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飞走的方向---</i></h5> <h5><i><font color="#ed2308"> 附:黑冠鳽</font>(学名:Gorsachius melanolophus)俗称黑冠麻鹭,体型小但粗壮,身体呈深红褐色或黑色。体重600克,体长405-470毫米。<br></i><i> 多单个活动于山区林间的河川、溪涧水库边及竹林等处稻田或池塘旁。性情羞怯,习惯夜间行动,以鱼、虾及水生昆虫为食。<br> </i><i> 分布于亚洲南部和东南部热带、亚热带地区,色括中国、印度、泰国、斯里兰卡、缅甸、马来亚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br></i><i> 在中国主要分布于海南岛、台湾、云南西双版纳和广西瑶山等地。<br></i><i> 黑冠鳽在中国数量极为稀少,栖息地破坏及水域污染是导致黑冠鳽数量减少的主要原因。<br></i><i><br></i><i>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低危(LC)。<br></i><i> 列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在《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的鸟类中被列为稀有种。<br></i><i>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i></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