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元旦一次朝圣故道的东西穿越后,我就在九华山发了个大愿,要在高铁开通后再走一次九华山。4月26日池黄高铁正式开通,我的九华山之行也排上了日程。 考虑有新手加入,第一天我们走了相对比较成熟和相对简单的线路,从阳山出发,经过打鼓岭古道、金刚洞、至花台景区吉祥松,登顶花台正顶,经好汉坡、栈道,绕景区一圈回到吉祥松下到阳山。 早上7点,我们开始从打鼓岭古道上山,古道为清代所建,全部由花岗岩麻条石铺路,是徽杭一带商贾、信徒经商朝山,现今保存完好的古徽道之一。 到苏家宕左转,路面变成原始的泥路,沿路是竹林,茶园,茶园里有老百姓搭建的简易乘凉休息的地方,还留着他们采茶时用过的烧水的茶壶,我们现存借用休息下,也乘这个间隙,贪婪地大口呼吸那丝丝缕缕的茶香。 走到茶园的尽头,就是金刚洞。洞不大,洞顶还透着光,洞门口立着一块红色印记标牌,记载当年新四军沿江部队叶光华部在朱备一带遭遇国民党的清剿,曾有一位受伤的新四军战士隐蔽在金刚洞中。 继续爬升,路边一条小溪伴随我们一路前行,可见现在的水土保持确实是好,这么高的海拨,小溪的水还是没有断流,听着一路蝉呜,不时在溪水中洗把脸,也算是夏日的一个福利。这样走着走着,也不觉得累,不一会便到了花台景区的吉祥松。 吉祥松取名吉祥,引来不少游客打卡,我还是比较喜欢和好奇那些松树后的石头,象平衡石,这么大个的石头倾斜地放在另一块石头的顶上,真不不会被风吹走,不会滑下来吗? 继续前行,就到了大花台,花台景区的最高峰,海拨1299米,花台素有“灵山九华,美在花台”的说法,登临花台正顶,看着周围这壮美秀丽的景色,俯瞰莲花佛国,极目九天舒。 花台以花著称,因花而得名。每年春夏季节,在大、小花台之间的杜鹃坞,满山岗的杜鹃花,千树万枝,一片花海,红艳艳的,朝似彩霞,暮胜余晖,形成一处独特的景观——天街花市。只是这次的时间不对,留下些许遗憾,希望下次能欣赏到花台最美的一面。 “奇峰一见惊魂魄,自是造化一尤物”,这句是引用唐代刘禹锡文学家所作的《想华山歌》,赞叹九华是“集泰岱、华岳、女几、荆山奇丽于一身”的“尤物”。 一路下山,经过好汉坡,同其他山的好汉坡相比,这个就是精致缩小版了,今天的天气真的是绝了,在我们家乡最高温度达到41度,但池州最高温度只有34度,加上高度的影响,估计都不会达到30度,而且还时不时吹来一阵阵风,飘过来几个雨滴,在这个夏天,能享受到如此清凉的一面,真的是福缘。 到达佛佑松,我们就开始折返了,往高空栈道回走,这条栈道是为普通的游客建的,基本没有爬升,沿途能看到龙脊、会仙峰、地藏晒靴、母子情深等美景,栈道穿越一个又一个峡谷,而那绝美的风景也就在那峡谷转角处等着你。 12点我们又回到了吉祥松离开景区下山,快到阳山起点时,看到队友还未到,我也顺便再去看下雪花潭,穿越一片野生茶园之后,便看到雪花潭瀑布,30米多高的瀑布自上而下飞泻,虽然水量很小,但还是有些气势,不过应该是九华的瀑布比这好的还有很多吧,连进出瀑布的路都没有明显指示。 2点左右,到达校长的九华户外大学入住,大学就座落在将军村阳山组,将军村历史文化悠久,其“将军”名源于明朝常遇春将军在此囤兵扎寨而得名,境内景点丰富,有花台、团箕寨、菩萨岭、杀猪台、大鼓岭等,阳山又是到各景点徒步线路的重要节点,晚上散步遇到了彩虹,早上起来再次见到彩虹,归根到底来说,只有一个原因,这里就是一个风水宝地。 第二天的行程,就是经净居寺塔至翠峰寺,转双溪寺到净信寺结束,全程由校长亲自带队。 净居寺塔是我在网上刷到后,就一直心心念念想来的地方。位于朱备镇东桥村青峭湾,一路盘山公路上坡,路边一块小的不能再小的标牌,提示着我们该沿青峭湾古道下行了,穿行在净居茗园中,眼前就出现了一座由不规则的麻石板块叠筑而成的石塔,净居寺塔又称“叠石塔”,因唐代建有净居寺而名,历年几经损毁重建,现寺院已改建成民居,唯石塔尚存。 除了古塔外,石桥也显得很有年代感,小路也有曲径通幽之妙,连池塘都有世外桃园的感觉,树桠里种了一棵黄精,说明主人很重视这种小细节,总体就是蛮有意境和氛围感。若是一个烟雨蒙蒙的雨日,泡一壶茗园的茶,坐在石凳上,透过这个古塔,看远处的天柱仙踪,云卷云舒,那又是何等的写意自在。 净居古塔再往上走就是翠峰寺了,翠峰寺原名天柱庵,座落在九华后山的朱备镇青峭湾滴翠峰下,始建于唐朝,清朝重建庙宇,正式改名为翠峰寺。 公元1898年,月霞法师会同普照、印魁、通晓、可安等法师在此兴办华严道场,又称“华严大学”,专门讲授《大方广佛华严经》,学制三年,当年招收学僧32名,虚云、心坚、谛闲、妙智等一代佛门龙象皆出于此。翠峰寺被誉为开创中国僧伽教育史上设立华严大学之先河,成为信众朝礼参学圣地的千年古寺,庙廊西壁仍嵌有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立《开创翠峰华严道场碑志》。 沿殿后山间小路拾阶而上约两百米便可到达闭关洞和观景台,在观景台,蜡烛峰,大蜡烛峰、天柱峰、五老峰等尽收眼睑,在闭关洞,石壁上滴下来的泉水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甘甜可口。 听说九华山猴子很多,但一直没有真正碰到过,在这里却发现了大量的猴子,一只还明目张胆跑到寺院里来,嘴里叼着一个寺院种的玉米,大摇大摆地出来招摇过寺。 游完翠峰寺,我们转道来到双溪寺,准确地说,这里应该是二个寺,一个双溪寺,一个双溪讲寺,二个寺院在同一地方,但又是相对单独,双溪寺为男众道场,双溪讲寺则为女众道场。 机通法师在此创办华严道场,讲《华严经》长达九年,双溪讲寺则为当时的讲堂。1979年灵祥师太同两位比丘尼一起朝九华,到后山遂盖一茅蓬住下,发心复建寺院。后以保护老庙名义重建一座小庙,名为双溪讲寺。双溪讲寺灵祥师太是21世纪的一尊真身,当地年岁稍大的都认识她。 双溪寺能在九华山声名鹊起,源于大兴和尚。大兴和尚1925年在九华山百岁宫剃度出家,在九华山修持60年,行住坐卧时时不忘念佛,始终如一,日常下山闲游自在,每至村落就帮村民看病,手到病除,且分文不取,因此深受群众尊敬,他常说:“好人好自己,坏人坏自身”,质朴的语言,道出了佛教的因果关系大兴和尚肉身殿位于双溪寺主殿西北角台地,大兴和尚是九华山佛教应迹史上第9尊肉身,新中国成立以来九华佛门第一尊真身。 净信寺是我们行程的最后一站,沿蓉城镇金山村后笔架山北麓半山徒步而上一公里许,在一片修篁掩映之中便隐约可见一座不起眼的庙宇,这便是“净信寺”。当地人称“老庵”。 净信寺建筑为条石结构,今存半截石墙、石梁、石柱。内有佛龛、石座、石案,石柁左右各以斗拱承托衍条,屋面大部分仍为古瓦铺盖,是当地唯一保存完好的标准的明代建筑。 寺旁有七级方石塔1座,座底面积为1.05×1平方米,高4米 ,规模比净居古塔要小。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座寺庙的庙门弃正求斜,居南偏东约三十度“歪开”着。进寺前的净信桥,不是直的,而是呈箭头状,即“>”形的双孔石板平桥。如果把龙溪看作箭杆,龙溪桥看作箭头,恰似一枝直指前方蓄势待发的弦上“箭”了。我现场没仔细看,但我想这桥应该是因地制宜,借用了河道中间的一块岩石,节省工程投资,而这个形状的布置可以使桥垂直水流的方向,使桥的长度最短。 二天的行程就这样结束了,用什么来结个尾呢,这里就引用刚看过的只语片言:我们不是在去的路上,便是在念的心上,眼前的一切就是好的。每一次登顶,都实实在在让人感到圆满,我们无需设立太多目标,只要走在心之所向的路上。这个也算是我九华户外大学上交的一个小作业,感谢校长的带队和亲自烧的晚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