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河北亲情八日游之六 云冈石窟、雁门关

李旺宇

大同云冈石窟。<div>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著名石窟之一(莫高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是古代的艺术宝库。石窟依山而建,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云冈石窟始建于北魏时期(460年),前后历经60年的凿刻完成。也是佛教传入我国以来,第一次由一个民族(鲜卑族)、一个朝代(北魏)雕做完成的皇家佛教石窟。是北魏期间政治、文化、历史、宗教的珍贵资料。1961年公布为中国首批重点文保单位。2001年成为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div><div>图中的“真容巨壮”是北魏官员、地理学家、文学家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描绘云冈石窟浩大工程时所书。</div> 云冈石窟游客中心的佛像。 昙曜--北魏著名高僧,主持开凿了云冈石窟,其中编号第16至20窟,是云冈石窟开凿最早、体量最大,造型最生动五尊大佛。史称昙曜五窟。<div>昙曜高僧的塑像,2008年由当时的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先生担纲完成的。蓝天白云下,远远看到昙曜高僧袈裟飘忽,仙风道骨、广袖似云,仿佛随风飘然而至,独立苍茫之上。<br></div> 云岗石窟入口处的白塔。 云冈石窟的礼佛大道。 云冈石窟景观的入口。 云岗石窟中的第2窟,俗称“寒泉洞”。洞窟开凿的北魏时期常年有清泉流出。洞内雕有三级浮屠宝塔,宝塔上雕有瓦筒、斗拱、橼檐等等仿木结构。中间一层为镂空雕出廊柱,龛中雕有天宫伎乐人。 云岗石窟的东部石窟外景。 云岗石窟的第3窟史称“灵岩寺洞”,是云冈石窟最大的洞窟。中间为一座倚坐佛,佛高10米左右,面相圆润,五官端正,比例协调,身披袈裟,双手作无畏、与愿法印。左右两尊胁侍菩萨,身高6米,发髻高耸,宝冠雕刻精美。手法和造像风格与北魏有明显不同,但造像年代目前有北魏、隋、唐、辽时代等说法。 看看参观的游客与洞窟中佛像的对比。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工匠们在这么高大的洞窟中,凭借原始的锤、凿,经过几十年的劳作,一点点的凿刻出如此巨大的佛像。不知这是否是信仰的力量还是被迫为生活所为。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向一千多年前的工匠们致敬。 云岗石窟中部石窟群,也是云冈石窟的核心景观区 云冈石窟的第5、6窟,窟外有清顺治八年加盖的四层五间式阁楼,清代号称“云冈佛阁”。 拍个照片吧。 云冈石窟第5窟的祖尊佛,坐高17.4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这尊佛像从头到脚均是施泥彩塑,面部、胸部贴金,衣饰垂落,飘逸自然,仿佛丝绸制作,体现出高超的泥塑水平。在大佛的两侧和后背开凿出诵经通道,以便僧侣和信众绕佛膜拜。 这是大佛旁的胁侍菩萨之一 这是大佛另一侧的胁侍菩萨。 大佛窟崖壁佛龛上的雕像。 大佛入口门楣上佛龛里雕刻的塑像,讲述着各种佛教故事。 佛窟中的壁画。 第7窟佛龛上的交脚菩萨和依坐佛像。 第7窟拱门入口上的雕刻佛像。 第7窟拱门上一朵团莲,四周是飞天起舞。 第8窟拱门上的五头六臂的护法神像。 欣赏一下云岗石窟中距今1500多年前的精美雕塑吧。<div>这里的佛窟带给我的只能是惊叹了!想象一下1500年前的工匠们,在这么高大的洞窟里,仅凭昏暗的油灯,使用简陋的工具,一下下凿刻着崖壁,历经四十多年完成了举世惊叹的石雕佛窟,这里所看到的一切,真的令人叹为观止。</div> 第13窟中的交脚菩萨,在北魏时期许多佛祖和菩萨的塑像,都是采取交脚而坐的姿态。这明显有别于后来的隋、唐、宋、辽金的佛像造型。这座13.6米的坐佛,头戴宝冠,口中含珠,脚踏莲花,手臂作出无畏法印。为防止巨大的手臂悬空,工匠们在手臂下方雕刻出四臂大力士用来托举手臂,巧妙解决了这个问题。 洞窟中南壁的七尊立佛,造型仪态庄严。 云冈石窟的14窟外景。该石窟曾经风化严重,濒临倒塌。石窟门前的石柱是依旧样加固而成。 拍照留下美好的记忆。 第15窟,也称“万佛洞”。崖壁上雕有无计其数的小佛像,初步统计共有13200个大小佛像。 云冈石窟的第17窟,这座佛窟是昙曜开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交脚弥勒佛像。你知道佛像上许多小洞是用来做什么的?据记载是后世见佛像风化严重,欲将佛像施以泥塑,在佛身上打孔搀麻绳以便施泥塑像。 云冈石窟的第18窟,这座佛窟是昙曜开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立佛高达15.5米,面部丰圆,鼻梁高挺,身躯伟岸,身披袈裟,器宇轩昂。 云冈石窟的第19窟,这座佛窟是昙曜开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佛像坐高16.8米,是云冈石窟第二高大佛像。佛像双耳齐肩,身披袈裟,线条简单流畅。佛像右手成无畏法印,象征佛法无畏和传承。 云冈石窟的第20窟,这座佛窟也是昙曜开凿的首批五座佛窟之一,也称之为大像窟。由于前立壁在北魏塑像完成不久坍塌,使得大佛显露在外,后在辽代建有木构窟檐,但不久毁于兵火。露天大佛高约13.7米,端坐石台之上,面相方圆,大耳垂肩,鼻直口阔。大佛神情庄严,面目慈祥,气度不凡。是北魏云冈石窟造像的登峰之作。 虔诚的膜拜旷世大佛。 必须与大佛合影留念一下。 九十岁的岳父终于了却了游历我国四大石窟的愿望。 由此前往云冈石窟的西部石窟群。<div>北魏孝文帝于(494年)迁都洛阳,云冈石窟的皇家开凿造像就此结束。后期的民间开凿大多在西部石窟群,但无论是规模还是造像水平都远不及前期皇家佛窟。辉煌的云冈石窟造像就此衰落。</div> 云冈石窟西部的佛窟。 欢迎参观! 云冈石窟第39窟,这也是西部窟群中的佼佼者。五层佛塔立于洞窟中心,四壁凿有无数的佛龛。这也是云冈石窟晚期最大的石窟。 离开云冈石窟前,在“真容巨壮”石碑前与老爸合影留念。能与九十岁的老爸在这里合影留念,真是太难得了! 离开云冈石窟我们来到了长城上著名关隘--雁门关。这是雁门关景区入口巨大浮雕墙。浮雕上雕刻着曾经据守雁门关的将士,李牧、霍去病、卫青、杨家将等等。 雁门关景区入口还有雕塑群像。主要是以杨家将的故事为蓝本,这位是佘太君的塑像。 雁门关第一道关口得月楼。 雁门关前的得月楼。<div>在长城上几乎每一座关口都建有得月楼,寄托守卫边关的将士思乡之情。</div> 雁门寨,清朝以前称之为得月村,民国时期改称雁门关村。这里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房屋建筑格式和人们生活习惯是胡、汉混揉。这里也是我国保存为数不多的古边寨村落。 想我的风吹到了雁门关。 明万历年间就有记载的“豹突泉”古井。这里也是历代镇守边关将士们的饮水之源。 雁门关外的边贸街牌楼。自宋朝以来这里是长城内外重要的货物集散和以物易物的互市之地。 雁门关位于山西代州古城北部的勾注山上。与长城构成中国古代宏伟的军事防御工程。雁门关自古就是中原民族抵御游牧民族的兵家必争之地。曾经号称“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现在是世界文化遗产和5A景区。 雁门关的瓮城入口。瓮城为明代建筑,城门两侧题有“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寨尊崇第一关”。 瓮城中的“地利门”为明代建筑。城墙上建有“宁边楼” 瓮城内建有古戏台“春秋楼”,此时正上演的是晋剧,听了半天戏由于是山西话没听懂,看戏装和演员扮相应该“四郎探母”。 地利门的城墙洞还是挺高大的。地面上的青石至少有六百年历史,中间可以看出两道凹陷,这是岁月的车轮碾压的痕迹。 宁边楼又称“六郎庙”1937年毁于战火,2010年重新修复。 将士们,听令!擂鼓为号,杀向敌阵! 这位应该是穆桂英吧! 与地利门相向而建的关门。在关门之外有一个巨大的水塘,一旦敌军攻入城内,还可以放水淹敌于城中。 沿着雁门关东侧城墙出发,准备参观雁塔。 回望雁门关。 雁门关西侧的城墙,依山而建,蜿蜒向上,在苍松翠柏间格外壮观。 我们就要登顶了。 巍峨挺秀的雁门关“雁塔”。 雁门关西侧的城墙和烽火台。 俯瞰雁门关城墙。 我们登临位于雁门关城墙上的“雁塔”。 雁门关上的“敌楼”,古时扼守边关的将士们可将武器、粮食存放此处。另外敌楼上可放烟火传递情况。 通过敌楼的窗口拍摄的雁塔。框型构图简单明了主题突出,拍出蓝天上白云飞渡,起伏的远山和近处的翠柏,挺秀的雁塔位于照片恰当的位置,未经任何裁剪修饰,可称之为优秀照片。这也是老伴拍摄得意作品。 雁塔始建于隋代,损毁于清朝。2010年重建。塔高21米,为四边密檐九层实心塔。现在是雁门关标志性建筑。 雁门关城墙上最佳位置拍个照吧。 西风古道瘦马,雁门关下。 雁门关的天险门。门外有镇边祠等古建筑。由于时间关系没能前往参观有点遗憾。 拍照留影弥补点遗憾吧。 雁门关前燕子飞。 老两口在雁门关前留个影。 再见了雁门关!<div>我们要沿着雁门古道十八弯景观路前往古城代州。</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