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炎炎夏日,奔赴省城,参加培训。</p> <p class="ql-block">本次培训负责人王少莹老师为我们讲话。</p> <p class="ql-block">人员众多,合照先来一个,小小的我排在c位,中间的中间。</p> <p class="ql-block">开班第一课,班主任李梦琦老师激励每一位师生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还强调,培训中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规范。</p> <p class="ql-block">有着三年历史教龄的我,看到桌牌上的数字1956,敏感度来了——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p> <p class="ql-block">7月10日上午,福建教育学院的蔡春华教授的讲课从江湖传言中的语文“三怕”谈起,引出“鲁迅文章为何让学生害怕”的分析,道出了学生怕鲁迅作品原因:缺乏生活阅历和生活体验。</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蔡教授建议教师:“要寻找鲁迅与学生之间的生命契合点、连接点,构建精神通道;要以语文的方式学习鲁迅,走进鲁迅,把握鲁迅每一篇作品‘文’和‘心’的契合点。”她还启发我们要“以语文的方式学习鲁迅,走进鲁迅”,“不能只是默看,非得朗读不可。唯有进入情境阅读,才能获得感悟”。同时蔡教授在《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方面也给了我们一些方法指导,如可通过关键词的捕捉与追问来进行专题探究;或对作品中人物进行归类梳理,不要局限于单一文本可多篇贯穿起来阅读等等。聆听完蔡教授的讲座,我们明白了要读懂鲁迅先生作品,就要回归文本本身,通过“少年视角与童真童趣”这把钥匙去消除与经典的隔阂,同时也为我们今后对于鲁迅作品的教学提供了方法指导。</p> <p class="ql-block">7 月 10 日下午,南京外国语学校蒋兴超老师为参训教师带来了一场内容丰富、分析透彻又深入浅出的主题讲座《作文命题技术探究:高效备考的应为和可为》,蒋老师从“对中考作文命题技术的浅思”和“对中考作文写作的浅见”两大方面进行写作教学指导。</p> <p class="ql-block"> 课上,蒋老师以丰富详实的中考写作案例,分享了对中考写作测试的认识,并结合一个个现实的案例,多角度、多层次地阐述与分享了“中考作文试题的劣构与启示”,给参训老师呈现写作的合理架构与落笔的支点,让人受益匪浅。蒋老师以他掷地有声的语言和充满睿智的赏析、探究与策略支招,给与所有参训教师以有益的心理启迪。</p><p class="ql-block"> 孟子曰:“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和拓展学科知识,努力提高认知,积极更新理念,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需要。蒋兴超老师的讲座,提升了我们对写作教学的认知和落实任务驱动型写作的能力,扩大了我们写作教学指导的边界,以一言渡一众人。</p> <p class="ql-block">2024 年 7 月 11 日上午,晋江市第一中学正高级教师鲍国富老师为我们带来了《初中语文“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与实践》的精彩讲座。</p> <p class="ql-block">鲍老师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教学评”一体化是一种将教学过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教学评”一体化包括三个“一体”,即“学、教一体”、 “教、评一体”和“学评、一体”,它旨在将评价融入教学中,使评价与教学环节相互交织,相互促进。强调将评价作为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与教学相互渗透。鲍老师认为“教学评”一体化是教学与评价方式的全新体验,主要面向有效教学的实践讨论,涉及课程与评价两个领域的理论与实践。倡导“教学评”一体化,是为了解决四个问题:为什么学(目标)、学什么(任务\问题)、怎么学(学程\活动)、学的怎么样(评价)。</p> <p class="ql-block">鲍老师的讲座有理有例,有疑有解,带给我们大量的系统的知识和实操技法,专业、严谨的学术理念令我们受益匪浅,有助于我们老师深刻理解新课标的理念与精神,并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把语文的核心素养真正落实好。</p> <p class="ql-block">100多个学员,多么投入而认真的学习中,基本没有旷课的,虽然老师说可以请假(我那会儿缺席了,可能是出去接了电话。)</p> <p class="ql-block">7 月 11 日下午,漳州市华侨中学的黄向阳老师为我们开展了有关作文教学的精彩讲座。黄老师从近五年福建省中考作文题目谈起,结合自身中考改卷的经历,循序渐进地导入主题。</p> <p class="ql-block">他重点分析了中考作文命题的特点,要求在写作教学中应关注生命成长、传递正向能量、传承文化根脉,同时还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他还分析了中考作文的现状,强调在日常作文教学中应关注课标要求、回归教材、重视写作指导和实践训练。</p> <p class="ql-block">并且,黄老师罗列出了各个学段教材中写作内容和写作方法要求,为今后的写作教学明确了方向。他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运用丰富的作文教学案例,深入浅出的分析了作文教学的流程,为我们今后的作文教学实践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本场讲座既有新课标理论的讲解,又有实际案例的分析,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场的学员听后都受益匪浅。</p> <p class="ql-block">7 月 12 日上午,我们观摩了南京外国语学校蒋兴超老师的线上公开课《石壕吏》。</p> <p class="ql-block">然后分九个小组研讨,最后由各地区小组代表上台交流。</p> <p class="ql-block">我所在的三明组成员在认真记录课堂笔记。</p> <p class="ql-block">观摩课结束,讨论环节中,大家各抒己见,在发言的这位美女是我们的组长。</p> <p class="ql-block">我组的代表教师上台发言。</p><p class="ql-block">内容如下:蒋兴超老师执教的《石壕吏》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堂精彩的问题驱动型语文课,这堂课不仅展示了蒋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也体现了其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切关怀。以下是对这堂课的具体评价:</p><p class="ql-block">一、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p><p class="ql-block">蒋兴超老师在《石壕吏》一课中,明确设定了教学目标,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杜甫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以及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在课堂上,蒋老师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展开教学,通过详细解读诗歌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探讨诗歌主题等方式,帮助学生全面把握诗歌的思想内涵。</p><p class="ql-block">二、教学方法多样,注重互动</p><p class="ql-block">蒋兴超老师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朗读法、讨论法、情境教学法等,使课堂生动有趣。他首先通过课外古诗《马嵬》朗读,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随后,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设计补白,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此外,蒋老师还注重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提问、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p><p class="ql-block">三、学生参与度高,氛围活跃</p><p class="ql-block">在蒋兴超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参与度极高,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尤其在补白环节中,学生们积极发言,大胆表演,深入思考。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对诗歌内容、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种积极参与的氛围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p><p class="ql-block">四、教学效果显著,学生收获颇丰</p><p class="ql-block">通过蒋兴超老师的精心教学,学生们在《石壕吏》一课中取得了显著的学习成果。他们不仅掌握了诗歌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内涵,还学会了如何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诗歌语言来深入理解诗歌。此外,学生们还通过课堂讨论和发言,提高了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这首诗歌,对劳动人民的苦难有了更深的同情和关注,对社会的公正与正义有了更高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以下收录福州组 卓忠秀(罗源县霍口中学)老师的评课稿。</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今天有幸观摩了蒋兴超老师的线上公开课,感触颇深,作为长期在一线教学的老师,对这种教学模式备感亲切的同时也有淡淡的迷茫和深深的反思。浅要的谈谈这节课所带来的感悟和收获:①注重朗读,注意朗读的节点,有节奏性带孩子们一步一步走入特定的情境;培养学生情感内化与表达外化的能力。②关注学生,及时有效地捕捉到孩子们思维过程的细节并作出纠正,指导,鼓励。③淡化教学环节的明显界限,整个课堂过渡自然,正如省教院王少莹老师说的“层层推进的单篇任务群”。④设计问题简单明了,目标明确,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在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具现了教学评一体化。⑤教学情境生活化,包括两个方面:教学内容的生活情境化和学习生态的生活情境化。这节课很好体现了这两点,学生能全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最后,我们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结合自身教学实际,语文教堂如何实现情智并育?而现实语文课堂流于技术式课堂,知识呈现越来越专业化,教学方式越来越模板(块)化,那怎样与孩子们一起共同解决问题?蒋老师的课为我们打开一扇启迪之门:只有走到孩子们身边,牵手走进语文的天地,同理共情,才能情智并长。</p> <p class="ql-block">我的舍友,龙岩武平学校的陈兰老师发言,中午回到宾馆,她和我说,有一刻很紧张,然后故意拖了一下音,后面调整过来了,而且腿还在抖,但我真的没看出来。</p><p class="ql-block">摘录她的经典发言稿如下:</p><p class="ql-block">以诗为媒 以诵启智 以问启思</p><p class="ql-block">一蒋兴超《石壕吏》示范课观后感</p><p class="ql-block">福建省武平县十方中学 陈兰</p><p class="ql-block">有幸观摩了蒋兴超老师的《石壕吏》,收获颇丰,感触良多。 在蒋兴超老师的《石壕吏》课堂上,我们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了唐代安史之乱时期百姓的疾苦与无奈。蒋老师以诗为媒,巧妙地引领学生走进了杜甫笔下那个悲惨的世界;以诵启智,深刻体会到了杜甫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古诗文字的魅力;以问启思,激发了学生对历史、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一、以诗为煤 蒋老师以《马嵬》这首诗导入,引出关于夫妇离别的这个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课堂最后还是以这首诗为结,形成一个完整的课堂结构,首尾呼应。同时也能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在诗歌中的成就。</p><p class="ql-block">二、以诵启智 蒋老师将《石壕吏》这首诗如画卷般徐徐展开在学生面前。他的诵读指导,让学生们在抑扬顿挫的韵律中,初步领略到诗歌的情感基调。通过五次诵读,逐层推进。每次完成一个学习任务诵读一次,每次要达成的目标都不一样。由读准字音,了解内容,体会情感,感悟主旨到最后的与诗中人物及作者共情,学生在诵读中深切体会到了。</p><p class="ql-block">三、以问启思 尤为可贵的是,蒋老师以问启思,不满足于学生对诗歌表面的理解,而是通过巧妙的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深入思考。比如通过几个问题归纳出补白的标准,他让学生们通过关键词句探讨老妇的心理活动,通过对诗中关键字词的精准剖析,如“怒”“苦”等,使学生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差役的蛮横和老妇的悲苦,为接下来补白的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不断用提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同理心。</p><p class="ql-block">此外,蒋老师还注重引导学生对诗歌的艺术特色进行赏析。从诗歌的结构布局到语言表达,从对比手法的运用到细节描写的精妙,蒋老师的讲解深入浅出,让学生们在欣赏诗歌之美的同时,提高了文学鉴赏能力。</p><p class="ql-block">总之,蒋兴超老师的《石壕吏》课堂是一场精彩的文学之旅。他以诗为媒,传递了知识与情感;以诵启智,激发了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以问启思,点燃了学生智慧的火花。这样的课堂,不仅让学生们对古代诗歌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热爱,更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思考能力,无疑是一堂极具价值的语文课。</p> <p class="ql-block">以下是我在返程家中写下的观后感(每一个人都要写,上交组长汇总)。</p><p class="ql-block">启迪学生思维,寻找智慧碰撞</p><p class="ql-block">——蒋老师《石壕吏》的观课评价</p><p class="ql-block">《石壕吏》是一首杰出的现实主义叙事诗,蒋老师的课堂也紧扣这一主题,课堂交流多样,思路清晰流畅,环环相扣,整堂课非常精彩,很值得我学习。下面我粗浅的谈一谈对这堂课的看法:</p><p class="ql-block">蒋老师的课堂极其注重古诗文朗读的训练,反复诵读,一读关注注音,二读关注节奏,三读关注感情,四读关注主旨,反复多次的诵读,各自有重点,增强记忆,丰富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对文本的兴趣。</p><p class="ql-block">课堂环节流畅,新颖脱俗,跳脱逐字逐段讲解古诗的传统教法,而是随文教学,20多个有梯度问题的设置,将全文的内容紧紧围绕在一起,且忠于文本又步步追问,并且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体现了课堂以生为主,教师仅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随文教学原句的回答中,遇到的关键字词能细致详尽的解答品读,如在讲到“怒”“泣”“逾”就追问这些词的含义, “怒”是怎么怒,“泣”是怎么哭,“逾”是怎么走,由此体现老翁老妇的悲苦,关于人物的情感学生便自然品味到。</p><p class="ql-block">补白人物对话教学的设置是课堂最大的亮点,教学前用不同色笔标出各自不同人物内容的语句,给生以提示,分三组学生展示他们补白的成效,每组展示均给予恰当中肯的评价,评价中紧扣文本主题感情,提示学生注意语气和心情,通过对话补白的环节,学生对课文人物形象的理解牢记于心,同时补白环节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感受力,从而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p><p class="ql-block">课堂授课后,挖掘《石壕吏》的深层社会寓意,蒋老师的这一堂课备课充分,吃透文本,在对课文的理解之后,且向文本更深处探索,注重挖掘文本的深层思想,诗中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不公和百姓的苦难,引发我们对历史和现实的思考。除了感悟作者杜甫的忧国忧民,老翁老妇的凄苦悲惨,还关注到石壕吏的不易和身不由己,激发学生思考现实,提升他们的批判性思维。</p><p class="ql-block">蒋老师的优秀课堂——《石壕吏》,是一场智慧的盛宴, 通过本次授课,学生不仅掌握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拓展了自己的思维和视野,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碰撞中寻找智慧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7月12日下午,福建教育学院刘波老师的讲座,特别轻松。讲座中,刘波老师上下五千年,纵横全世界,洋洋洒洒,站在文化的高度审视我们语文教学,站在传承的角度落实立德树人任务,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审视语文的大门,极大开阔了我的视野,让我这样一位乡村语文教师,获得一股站在文化的高度看语文的勇气和信心,原来我们的心还可以这么大。</p> <p class="ql-block">7月13日上午,王少莹教授的《统编版初中语文自读课教学建议》讲座,告诉我们教育不是一种盲目的行为,教学首先应该揣摩明白编排教材的初心,要理解清楚每一个单元的导语和每一课的课前提示,以本为本,这样才能有目标有方向。</p> <p class="ql-block">依然13日上午,漳州第一中学的洪琪,告诉我们,面对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应在语文课堂上重视语文教学方式的创新实践,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教师应结合语文教学现状,采取新的学习任务群教学模式,全面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核心语文素养。</p> <p class="ql-block">7月13日下午,福建教育学院博士讲师李梦琪发表讲座,对于连续两年教学初三语文的老师来讲,很有实效性。</p><p class="ql-block">她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鉴赏,发现其中的美,体会其中的情感,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并传授关于诗歌教学策略的一些有效方法。如:建立语境,激发兴趣;理解诗词意境,感受美的韵味;反复诵读,强化理解;体会情感,与诗共鸣。</p> <p class="ql-block">7月14日上午,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正高级教师曹刚的专题《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教学设计》,极为精彩。他把我们当做学生,为我们上了两堂初三议论文课《怀疑与学问》《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p> <p class="ql-block">这位福州一中的语文老师,因为在第一组第一桌,课堂上频频让他朗读,声音洪亮有磁性。</p> <p class="ql-block">全体“学生”专注于课堂,不敢丝毫松懈,因为曹老师会随时提问你。</p> <p class="ql-block">被邀请到黑板上板书的同学。</p> <p class="ql-block">文章的论证思路全在这板书上了。</p> <p class="ql-block">讲过的知识当堂提问,检验你是否消化了?</p> <p class="ql-block">我也被提问了,看我,像不像一个乖巧的小学生?</p> <p class="ql-block">课堂进行到末尾,论证思路因为比较长,这位女教师没有一口气说下来,曹老师给足耐心,循循善诱,不断纠正,她整整说了五遍才正确。</p> <p class="ql-block"> 讲座结束,几位学员围住曹老师询问个不停,我也上去凑热闹 ,之后,与他留了影。</p> <p class="ql-block"> 7月14日下午的结业仪式,温情而惬意,王少莹老师将这几天来培训的点点滴滴以照片的形式缓缓再现,她的用心,她的敬业,让我们敬佩啊。</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随后,9个小组成员代表一一分享了培训的感悟。(图片发言的小美女,是我所在三明组的学员。) </p><p class="ql-block"> 五天的培训学习即将结束,这次培训是从实践走向理论,也将从理论回归到实践,教师的成长不是一个圆,而是向上的螺旋。思想改变课堂,改变始于实践。在前进的路上,有先行者,有同行者,有追随者,有开拓者,更有有超越者。我相信有了先行者的带领,我们这些追随者一定会走得更快,更远!</p> <p class="ql-block"> (图片为本次培训的9位组长)</p><p class="ql-block"> 虫缚茧为化蝶,凤浴火为重生,天气很热,但我们都有这样的热情,把每一堂讲座都当作是一次蜕变,面对机遇与挑战,立足教育视野,思考教育本质,思考职业未来,让我们做一个有事业灵魂的教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