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朱琰能诗善画被誉为嘉禾七子之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朱学范</span></p> <p class="ql-block"> 朱琰,字桐川,号笠亭,又号樊桐山人,生于清朝乾隆八年(1713年),逝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他出身于海盐望族尚胥里朱氏,为尚胥里朱氏廷瑞公支的第十六世孙。这一家族,自古以来便是文化底蕴深厚,才人辈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笠亭公像赞张燕昌</span></p> <p class="ql-block"> 朱琰的家族背景显赫,他的曾祖父朱载黄(因其长子三孙朱铨达随康亲王、大将军杰书入浙闽平叛耿精忠叛乱而战功卓著,被皇上特赐三世封诰)赠荣禄大夫。祖父(载黄三子)朱亮采,是举人出身,曾任慈溪县教谕,后升山西岳阳县知县,其学识与政绩皆为人称道。父亲朱铤,为国子监生,赠文林郎,也是一位饱读诗书的文人。而生母王氏,则是一位贤良淑德的女性,她的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朱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琰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他体貌修伟,朗如玉树,聪明伶俐,读书过目不忘。十四岁那年,他便补为邑庠生,开始了他的求学之路。每次考试,他都能名列前茅,展现出了过人的才智。乾隆辛未年(1757年),他应召试取二等,赐以缎疋荷包,这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朱琰受中丞永公之聘,参与修纂《幸浙盛典》。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深厚的学识和才华。朱琰不负众望,圆满完成了任务。事竣归乡后,他与董潮、陆以谦、夏銮、朱方蔼、李旦华等人共同组成诗社,主持东南风雅。这个诗社聚集了一批才华横溢的文人,他们相互切磋,共同进步,为嘉禾地区的文化繁荣做出了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琰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的朋友们纷纷高中科举,而他则优游林下,闭门著书。他深知自己的才华并不在科举之上,而是更擅长于诗词歌赋和文学艺术。因此,他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诗词创作中,辑录前人诗作,分为《正集》与《续集》二部,共计十八卷。在《正集》中,他收录历代大家、名家之作;在《续集》中,则收录那些可为羽翼之作。他的论诗观点独到,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有所创新和发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除了诗词之外,朱琰还精通声音、绘画、篆刻、书算等艺术。他对这些艺术都有着深厚的造诣和独特的见解。他的才华和学识在当时的文人圈中享有很高的声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年五十时,朱琰赴京城参加顺天府乡试,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中举人,次年(1766年)联捷进士(二甲四十一名)。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意外的惊喜,也是对他才华的肯定。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沾沾自喜,反而更加谦虚谨慎地面对未来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清乾隆三十一年至三十四年(1766-1769年)为江西巡抚幕僚时,朱琰留心瓷业,通过参考经史子集中的有关文献与访问老艺人,考察当代窑器烧制方法和成品,写成《陶说》一书。《陶说》初刻于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以后曾多次重刻,传本较多。《陶说》以叙述景德镇窑为重点,全书共分6卷。卷一"说今",详尽地叙述了清代前期景德镇窑瓷器的面貌及种类;卷二"说古",记述了宋代、明代的著名瓷窑以及清代珐琅等窑的情况,并说明景德镇窑均能对其进行仿造;卷三"说明",作者依据文献,对明代各时期的瓷窑分别予以论述;卷四至卷六均为"说器",论述了唐代(公元618~907年)以后历代的各类瓷器作品。这是中国第一部陶瓷史,也是一部瓷器烧窑技术史。该书对研究中国陶瓷工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由于《陶说》对研究我国陶瓷发展和陶瓷工艺制作有很实用的参考价值,刊印后大受欢迎,尤其在十分重视中国瓷器的欧美国家,更青睐。中文初版后不久就有法、英等译文本出版,且久盛不衰。1977年,英国牛津大学出版社又再版此书。1984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著名方志专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先生的《陶说译注》。</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著名方志专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傅振伦译注版《陶说》流传甚广</span></p> <p class="ql-block"> 再次回到家乡后,朱琰掌教江西及金华书院,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因此他尽心尽力地教授学生,撰写学规以励多士。他的教学方法独特而有效,深受学生们的喜爱和尊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后来,朱琰谒选入都时,恰逢朝廷开四库馆,诏征儒士。韩城王文端公素知他的才华,欲荐其入馆纂修。然而,沈侍郎却嫉妒他的才华,阻挠他入馆。最终,朱琰被授直隶阜平县知县。这个任命让许多人感到意外和惋惜,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更适合于文学和艺术的创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琰并没有因此而气馁和沮丧。他深知自己的职责和使命,毅然前往阜平县上任。阜平县地处万山之中,交通不便,经济落后。朱琰到任后,首先巡视了县城和周边地区的情况,了解了当地的民情和风俗。他发现县城中的雅文庙年久失修,庙中荒烟蔓草,昔日的殿堂楼阁已荡然无存,只留下一片凄凉和荒芜。他得知广文先生现居王快镇,距离县城还有三十里之遥,生活极为不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琰心中五味杂陈,他深感这里的文化之根已经凋零,不忍见此颓败之景。于是,他毫不犹豫地捐出自己的俸禄,决心重建这座雅文庙。捐俸重建学宫,他亲自组织工匠,亲自监督工程的进展。经过数月的辛勤努力,庙宇终于重新落成,金碧辉煌,恢复了往日的辉煌。不仅如此,朱琰还考虑到广文先生的生活,特意在旁边修建了广文庐舍,供其居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当地士民看到这一幕,无不感叹朱琰的慷慨和仁心。他们纷纷称赞,是朱琰的善举让他们重新认识了雅文庙,也让他们知道了广文先生的贡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北方普遍种植玉米、高粱,然而,在这众多的农作物中,阜平却以其独特的水稻种植而独树一帜。这水稻,虽非寻常作物,却因其独特的口感和营养价值,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然而,水稻的种植技术并不普及,许多农民对此并不了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朱琰学识渊博,精通农事,深知水稻种植的重要性。于是,他毅然决然地开始劝说农民们广泛种植水稻,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在他的耐心劝导和精心指导下,农民们逐渐接受了这一建议,开始广泛种植水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的种植在阜平地区逐渐普及开来。农民们纷纷表示,种植水稻不仅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还增加了收入,改善了生活。这一切,都得益于朱琰的智慧和努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朱琰并不满足于此。他深知,一个地区的繁荣不仅仅取决于农作物的产量,更取决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于是,他开始着手编纂一部志书,以记录阜平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一愿望最终未能实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尽管未能如愿编纂志书,但朱琰并未放弃对文化的追求和热爱。他利用自己的闲暇时间,广泛搜集和整理各种文献资料,编纂了多部著作。这些著作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绘画等多个领域,展现了朱琰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兴趣爱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中,《全唐诗钞》一书,更是倾注了朱琰大量的心血。他三易其稿,广泛搜集诗人轶事及后人评论诗话,分行小注,力求做到尽善尽美。每当夜深人静时,朱琰便坐在案前,左手执书,右手挥毫,连日继夜地工作着。然而,随着年岁的增长,朱琰的精力已经大不如前,但他却仍然坚持不懈地致力于学术事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又数年过去,朱琰终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他在任上去世,享年六十有八。他的离世,让无数人感到痛惜和惋惜。然而,他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众多的追随者中,张燕昌是其中之一。他亲身聆听过朱琰的教诲,朱琰的学术精神和人格魅力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财富,更是整个民族的瑰宝。因此,他决心继续传承朱琰的学术精神,将他的学术成果发扬光大。致力于搜集和整理朱琰的遗著和手稿,将其整理成册并出版。同时,还组织专家学者对朱琰的学术成果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朱琰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p><p class="ql-block"> 其已刻之作《明人诗钞》、《金华诗录》、《学诗津逮》、《唐诗律笺》、《陶说》、《枫江瀛洲》、《湖楼桐花后》、《桐花书画船后》、《书画船》、《骖鸾妙门》、《章江先庚》、《小冰壶》等诸集。能流传至今,张燕昌功不可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张燕昌撰《笠亭朱先生传》</span></p> <p class="ql-block"> 2024.7</p> <p class="ql-block">作者系海盐县十届政协文史研究员,图片由作者提供</p> <p class="ql-block">此文刋登在《嘉兴文史》2024年第3期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