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都说来南京不去中山陵等于没来。</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作为南京民国时期最著名的建筑,已成为南京的名片和标志,是金陵四十景中最具吸引力、最有知名度的景点,也是国家首批5A级景区之一。</p><p class="ql-block"> 坐地铁2号线到苜蓿园站下,就到了大名鼎鼎的“梧桐大道”,每年都有无数游客来此打卡拍照。从苜蓿园到中山陵博爱坊2.8公里,步行大约40分钟。</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二十年代,时任总理陵园管委会园林组主任的傅焕光为孙中山奉安大典规划了这条路,这也是国内第一条现代意义上的林荫大道,是南京最美、最浪漫的林荫道。</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位于南京紫金山第二峰小茅山的南麓,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 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示”之意。</p><p class="ql-block"> 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 中山陵原名总理陵园,1926年春动工,1929年夏建成。</p><p class="ql-block"> 从此,一代伟人长眠于此。</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陵园路 南京最著名的梧桐大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拍摄于早上六点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孙中山纪念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博爱坊东80米处便是孙中山纪念馆新馆,由藏经楼搬迁改造至此,2023年1月对外开放。馆内有《世纪伟人——孙中山生平史迹展》。</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17岁时的孙中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孙中山全家合影 1901年4月,孙中山与家人在美国檀香山合影。前排中坐者为孙母杨氏,站立者左起:孙科(孙中山之子)、孙婉(孙中山次女)、孙娫(孙中山长女);后排左起:月红(侍女)、孙眉夫人谭氏、孙威(孙眉养子)、孙眉(孙中山哥哥)、孙中山、卢慕贞(孙中山原配夫人)、孙顺霞(孙眉养女)、新兰(侍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孙眉早年到檀香山谋生,后逐渐成为当地有名的大农场主,全力支持孙中山的教育和革命事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期间与杨鹤龄、陈少白、尤列过从甚密。他们“所谈者莫不为革命之言论,所怀者莫不为革命之思想,所研究者莫不为革命之问题”,时人称之为“四大寇”。图中左起:杨鹤龄、孙中山、陈少白、尤列,站立者为关景良。</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孙中山与宋庆龄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宋庆龄在碧云寺为孙中山守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1925年4月21日,宋庆龄等登上紫金山为孙中山选择墓址。左起:何香凝(左四)、宋庆龄(左六)、倪桂珍(左七)、宋美龄(左八)、宋子安(左九)、宋子文(左十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1929年6月1日,孙中山安葬典礼在中山陵隆重举行。图为灵柩抵达中山陵祭堂。</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建成后的南京中山陵</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以上图片来自《孙中山纪念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孝经鼎 广场南面的八角型石台上的孝经鼎,壁上铸“智仁勇”,内藏六角形铜牌,上刻戴季陶之母黄太夫人手书的《孝经》全文。孝经鼎1932年制造,国民党元老、中山大学校长戴季陶与国立中山大学师生捐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博爱坊 牌坊正中的横额上有一块石匾,上刻孙中山先生手书的“博爱”两个镏金阴文。“博爱”一语出自韩愈《原道》中的“博爱之谓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墓道 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8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边的道路各宽4.6米,植雪松、桧柏各二行,喻示中山先生的精神如青松翠柏万古长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 陵门 是一座南北各有3座拱门的大屋顶建筑,前后贯通。南面三门洞,装有对开的镂空花格仿古式铁门。中门南面石额上有孙中山先生手书“天下为公”四个大字,取自《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孙中山先生毕生奋斗目标和追求的理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碑亭 陵门后第二层平台,以花岗石建造,重檐歇山顶,上覆蓝色琉璃瓦,仿古代木结构形式。碑亭中央立有花岗石墓碑,高8.1,宽4米,上刻“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 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24个颜体楷书镏金大字,为原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谭延闿所写。这块碑突出了孙先生的葬礼为“党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第五个平台上有一对铜鼎,上面刻着“奉安大典”四个篆书大字,当年上海市政府敬献。西侧的鼎腹上有两个洞,为1937年12月,日军炮轰紫金山时留下的“纪念”,这两个弹洞时刻提醒我们莫忘国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祭堂融合中西建筑风格,门楣上方镌刻孙中山手书“天地正气”和国民党元老张静江手书“民族”、“民权”、“民生”。大厅正中有法国雕刻家保罗.朗特斯基所塑孙中山汉白玉坐像一尊,东西两壁镌刻有孙中山遗著《建国大纲》全文。墓室中央有捷克雕塑家高祺所塑的孙中山卧像,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就深埋在其下的紫铜棺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台 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176, 79, 187);"> 从碑亭到祭堂共有八段大石阶,每段设一平台,上三下五,寓意“三民主义、五权宪法”。这八段大石阶共有290级,如果从博爱坊算起共有392级台阶,寓意当时全中国三亿九千两百万国人对中山先生的尊敬与爱戴,是孙中山去世前仍挂念的同胞。设计者为避免台阶的单调,又将392级台阶分为十个平台。绝妙的是,从下往上看只见台阶不见平台,爬上顶层朝下看时只见平台不见台阶。</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font-size:15px;">站在第十个平台俯瞰</span></p> <p class="ql-block"> 18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出生于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的一个贫困农民家庭。当时,中国和世界正处于激烈动荡的年代。农家子的生活使他对中国农村的情况有切身的体会。少年时代,他开始接受西式教育,眼界大开。大学期间,他结识志同道合的好友,评论时政,抨击清政府。大学毕业后,把行医作为“入世之媒”,开始探求救国道路。</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出生之时,中国正遭受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统治,战乱频发,民生凋敝,中华民族陷入内忧外患的灾难深渊,中国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悲惨境地。“生而为贫困之农家子”,少年时期的困苦生活使他“早知稼穑之艰难”认为“中国农民的生活不该长此困苦下去”。</p><p class="ql-block"> 孙中山曾希望实现自上而下的中枢变革,他给李鸿章上书,提出“人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等变革主张。上书未果,他坚定地走上了武装推翻清政府的道路。</p><p class="ql-block"> 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戊戌变法图强的希望破灭,中国进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孙中山目睹山河破碎、生灵涂炭,誓言“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他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率先发出“振兴中华”的呐喊,创立兴中会、同盟会,提出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积极传播革命思想,广泛联合革命力量,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p><p class="ql-block"> 1911年,在他领导和影响下,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取得成功,推翻了清朝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制国家。</p><p class="ql-block">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孙中山连续发表一系列演讲和文章,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军阀政治集团。后来在俄国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孙中山于1919年10月10日把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护法运动失败后,孙中山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改组国民党,确立了“联俄、联共,辅助农工”的三大政策。经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以广州为中心,革命力量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起来,形成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解放的革命新局面。</p><p class="ql-block">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黄埔岛创建黄埔军校,领导北伐东征。</p><p class="ql-block"> 1925年3月1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59岁。他在弥留之际,仍呼唤“和平、奋斗、救中国”。</p><p class="ql-block"> 1940年,国民政府通令全国,尊称其为“中华民国国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人不解,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为何中山陵按照帝王规制修建?</p><p class="ql-block"> 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看到这里地势雄伟,笑着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孙中山先生的本意是希望一切从简,后来以帝陵规格修建陵寝原因有二:</p><p class="ql-block"> 原因之一,是民意。孙中山一生奉行三民主义,广大民众并不理解,进程艰难且缓慢,但老百姓知道孙先生为的是普罗大众。举办一场举国参与的葬礼,修建一座媲美帝陵的陵寝,在他们心中,孙先生值得。</p><p class="ql-block"> 另一原因,则是国民党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当时军阀混战,国民政府北伐,需要一面所有人都能信得过的旗帜,孙中山就是。他们需要为孙中山举办一场豪华葬礼,向全世界宣告国民政府才是真正的、唯一的政权。</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中国最后一个大型陵墓,中山陵的修建是我国近代史重要的历史事件,是许多民主共和人士革命思想的寄托,更重要的是凝聚了人心,这是中山陵与其他陵墓的区别所在。</p><p class="ql-block"> 值得一提的是:从海选中脱颖而出的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建筑师后,为了修建中山陵,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日以继夜地操劳,以至于积劳成疾,最终因病于1929年3月18日去世,年仅35岁。</p><p class="ql-block"> 今年是吕彦直诞辰130周年,6月1日,孙中山纪念馆推出《致敬大师——吕彦直诞辰130周年纪念特展》,让我们认识了这位用生命建造中山陵的建筑师。他在中山陵奠基礼的发言稿中指出:“一国家、一民族之兴衰,观之于其建筑之发达与否,乃最确实之标准。” </p><p class="ql-block"> 中山陵是探索中国古典建筑向现代建筑转型之路的里程碑,建成以来持续发挥着唤醒民众、教育民众、凝聚民心的重要作用,中山陵也是世界建筑宝库中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数十年来,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中外宾客前来中山陵谒陵,表达对孙中山的怀念与景仰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