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作者:称喜 山今</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八字头上一口塘,两边开渠在山旁。</p><p class="ql-block"> 中间一条机耕道,新村盖在山坡上。</p> <p class="ql-block"> 近日,在一个同窗微信群里,有人以上述诗(儿)歌出了个猜字谜贴子,引热议并勾起人们对一段往事的回忆。</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大人小孩大多看到过这幅相同类型的仙境般宣传诗配画。</p> <p class="ql-block"> 这幅画不仅出在报纸上。赣东北鹅湖信江书院一位四代书香门第的学者,忆及文革时家族知识分子的遭遇,一句“过去了”轻轻带过,关于小学的时光则记忆犹新,他说,那时读过这篇诗配画课文。一位当年在赣南当过知青和民办老师,后来南下从事岭南文化研究与实践颇有建树的学者说:“那时当知青的、农村的人都知道,示意图到处能见”。省城有位大学时善猜谜打拳,古典文学素养丰富的学者,当年祖父(解放前是商人)被打成“黑五类”,随祖父母和全城的同类一道,被统一迁至赣中偏西北的一个县乡下集中劳动、生活安置点,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和监督,见到了这幅美图。</p><p class="ql-block"> 《赣州往事:八字头上一口塘》记载:“每一个县、公社、大队的田间地头,都高高矗立着根据顺口溜绘制的大幅水粉宣传画。举全民之力,奋力大干快上,对‘八字头上一口塘’的态度,成为考核对待学大寨的态度,甚至上升到对待伟人的态度”。可见当时落实这幅画愿景的力度。</p><p class="ql-block"> 其重要性之大,以至于这幅画成了各路画师施展技法的标的。奇怪的是,咨讯发达的今天,互联网找不到当时这种有渲染力道的彩画,似乎在淡化、隐遁着一种记忆痕迹。只是在一本书的封面,还有上述文头色调单一的印象画,不经意间还以为是平常的封面。</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这幅诗配画契合了人们关于“八字好”的愿望和习俗。所描绘的景象如梯田、农舍等参照了大寨的标准。画之可观,让当时生活艰辛的人们眼睛一亮。配的诗歌顺口溜据传出自一记者之手,和当时那种“口号诗”风格不同,朗朗上口如儿歌,广为流传,至今还依稀留在经历了这段历史的人们记忆中。</p><p class="ql-block"> 这是时下赣地开展“农业学大寨”的一个“创新”模版。其时,学大寨已推进多年。大寨大队位于太行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实现了粮食丰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寨梯田。站在虎头山上,眺望修建好的梯田,层层叠叠,十分气派。1964年,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寨精神概括为:“政治挂帅、思想领先的原则,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家爱集体的共产主义风格”,农业学大寨运动迅速在全国开展起来)</span></p><p class="ql-block"> 那时处于物资匮乏的文革时期,看着这幅诗配画,人们已开始有了疑惑,文革开展多年,学大寨也学了,怎么吃穿用还是凭票供应?再搞“八字头上一口塘”,灵不?</p><p class="ql-block"> 多年后,第一个问号有了些答案。大寨艰苦奋斗精神无疑是正确且应大力提倡的,本身就是改变物资匮乏状况,过上美好生活的壮举。但文革一加持,被烙上那个时代的印痕:割资本主义尾巴,阶级斗争,教条“一刀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1961年,《农业六十条》提出三级核算、队为基础,把核算单位下放到生产队,保留自留地,允许集市贸易,鼓励副业,让农民的日子好过不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但大寨后来却没收自留地自留树,限制家庭副业不让养殖,关闭集贸市场,并且“穷过渡”回到大队核算甚至公社(昔阳县试点);还提议在全国实行,并取消定额管理、评工记分计酬,实行自报公议的计酬办法。但提议未被采纳。还在文革前夕就强调,首先要抓阶级斗争这个纲,防止资本主义影响。这与最早提倡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不同。其它一些省学大寨也学得变了味:“学大寨就必须抓阶级斗争,不抓阶级斗争,学大寨就是一句空话。”全国也再次出现“割资本主义尾巴”高潮,给农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损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最早的大寨经验是因地制宜,开荒造梯田修水利,增产粮食,生产管理等,基本内容是发展生产。但后来存在学偏的情况,平原地区修梯田,南方水田改旱地,伐倒林木乱开荒,以粮为纲余砍光。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经济作物和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来自报刊网络资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文革结束后,1980年山西省上报了《关于农业学大寨运动中经验教训的检查报告》,指出大寨、昔阳“左”的错误在政治、经济、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的详细表现和危害。此后,学大寨运动随着农村实行经济体制改革而终止。</span></p> <p class="ql-block"> 有种说法,被称为“人工天河”、“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河南林县红旗渠,是学大寨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span></p><p class="ql-block"> 林县与昔阳大寨同处太行山区,在26岁就当县委书记的转业军人杨贵的带领下,因地制宜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早在1957年全国山区工作会上就树为全国学习的典范,并受到伟人接见。杨贵曾反映过大跃进“浮夸风”,大炼钢铁劳民伤财等情况,意见受到重视。大饥荒时期,林县不但没饿死人,还支援一万吨粮食给外县。他在文革中被打成“走资派”撤职罢官批斗,受到群众保护,在周总理指示下得以重新出来工作。</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上世纪90年代,杨贵两次回林县,都受到群众潮涌般的欢迎。2002年6月,杨贵应邀参加红旗渠纪念馆开馆仪式,人们冒雨赶来看望排起了长队。会上安排他有个十分钟的讲话,被27次掌声打断,硬是讲了半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 林县、大寨两地领头人名字都有“贵”字,反映了劳动大众美好生活的愿望。名字是观念的折射。而那时的文艺作品中,地富分子的名字才有非富即贵且钱多的概念,与百姓无缘。</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寨领头人陈永贵曾多次到林县参观学习,并邀请派人指导大寨水渠建设;见到“红旗渠”的这幅标语,回去后亦提出“重新安排昔阳山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在“八字头上一口塘”推行时期,赣南老区有位“苦人家孩子懂事早”的少年,则有自己的见解。多年后,他谈到同窗写的“鄱阳湖的草”作品,对所描写的艰苦生活情节感同身受,不甚唏嘘,感慨地说:“我家那时也很苦,比这更苦”。他那时觉得,“八字头上一口塘”描绘的“美景”,应属神仙享有。多年后回过头来看,这恰恰道出或暗合了个中玄机。</p><p class="ql-block"> 当年赣东北有位少年看到这幅诗配画后不久,成了一名知青,参加了“八字头上一口塘”运动,亦去验证“灵不灵”。</p><p class="ql-block"> 当知青的地方,离城镇不是很远。有一大片靠近名叫“白露港”小河的低洼田,每年都会被洪水淹没。于是,“改港”(白露港改道)开展起来。这位知青被安排在改港工程指挥部,听到了不少不同意改港的意见,尤以那片低洼田所在生产队为多,这就有些蹊跷。但为什么又来参加改港?从当时了解的情况看,一些社队干部是服从,社员是跟从,还有集体饭的福利。原来事物是多彩而不是单色调的。在指挥部写讲话稿,采访报道各路改港者的事迹,在广播、墙报上表扬鼓劲,刷写标语口号。其中有条标语,一直激励着人生:</p><p class="ql-block"> 困难像弹簧,看你强不强。</p><p class="ql-block"> 你强他就弱,你弱他就强。</p> <p class="ql-block"> 改港全靠人拉肩扛。完工后效果如何,有说改港前,洪水带来了有机肥料,低洼田一年一种不用管,到时就等着收割。有说改港后,洪水季节一来还是受涝,不改港,保留低洼田,即使不种稻子,也可做沼泽地(后来称为城市海绵),改善环境,还可搞旅游。评价不一,而“三未改”是确定的:总收成未改观,工分的票子含金量未改高,社员物资短缺情况未改变。</p><p class="ql-block"> “八字头上一口塘”运动后来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各地农村地势、生产环境不一,按图索骥模仿难度较大。即使有山谷的地方,不管有水没水都要盲目凑建“一口塘”,施工质量低劣。不少村庄拆掉古建筑,“新房建在山坡上”,劳民伤财,又破坏了环境。有个地方大干快上建的水库未经验收,洪水冲垮堤坝、梯田和新建农舍,农民遭受巨大损失。消息传到上面,严厉质问主推者:你怎么向人民交代?!基层也是不少意见。该运动遂终止。</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1979年的一次会议上,陈云谈到:“军管时期,有些人管经济,经验少胆子又很大,全国进口粮食的任务他还说要让江西给包下来,若是他把全国的进口粮都包下来,那江西的老百姓只剩下了90亿斤稻谷,那还不造反?这些人胆子真大,他们说什么就要搞什么。”(摘自《今日头条》2024年3月25日回忆陈云的文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这其实是道幼学算术题。此时期,全省人口2700万左右,按剩下的90亿斤稻谷计算(不剔除饲料粮),每人一年平均约消费340斤稻谷,按稻谷70%出米率计,每人一年约吃大米250斤,每月20斤,每天7两。二百五,够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个时期,还开展了“三查”(查叛徒、查特务、查现行反革命)运动,大搞阶级斗争。运动才一两个星期,全省超过5千人非正常而亡。有人被逼得走投无路,剖腹明志:“请大家看看,我的心肠到底是红的还是黑的?”。有省援外工程队,因亲属被群众揭发,收到国内来信称已没有资格援外,要工程队自动申请回国接受群众审查,否则从严处理;闹得惊动了国务院。赣南有的知名的县发明了“民办枪毙”,公社、大队干部把持他人生命决定权,无需法律证据和程序,逾千人成怨鬼。(摘自《程世清沉浮录》,《文史精华》 2008年 第11期)</span></p> <p class="ql-block"> 大寨也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后,1978年大寨铁姑娘郭凤莲随代表团访美。当时有报道:她每到一处,就像在国内巡回报告一样,讲述大寨人如何苦干加巧干有了翻天覆地变化。接待方安排一行参观一户家庭农场。两兄弟种地近8000亩,从翻地、播种、施肥、杀虫到灌溉收获,全部实现了机械化和自动化,年收益超过整个大寨百倍以上。郭凤莲顿时目瞪口呆,晚上回到住处还哭了好久,回国后即向程永贵报告。</p> <p class="ql-block"> 郭凤莲后来再也不肯四处做报告。山西有晋商的基因。她学会了用商业眼光抓改革发展,在大寨实行土地承包制,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引进外资,派出青年打工,促进非公经济,推动旅游业等行业发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大寨是全国4A级景区,并被列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说起来有个小插曲,那时人们市场经济观念的转变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身处艰苦奋斗的基地,也面临着新形势下如何坚持艰苦奋斗精神的新情况。</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田纪云先生的回忆文章透露了一则“花絮”:他曾介绍40名大寨青年去广东打工,结果不到一年,因为吃不了苦就又回到了大寨,只有四、五个有文化的青年坚持留了下来。1991年大寨人均收入600元,低于山西省平均水平;而当时广东外贸工厂流水线工人的月工资在200—600元之间(考虑到这批大寨青年是曾任副总理介绍的,相信不会拿最低工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换言之,当时大寨的年轻人宁愿回去“躺平”,也不愿意在广东打工,即使他们一、两个月就能挣到老家一年的收入。</span></p> <p class="ql-block"> 观念转变,需要示范。92岁老党员转型土特产店店主。宋立英,1931年出生,大寨村第一个女党员,全国政协委员、“三八红旗手”,曾任山西省妇联副主任。 </p> <p class="ql-block"> 她发挥知名度,与儿子儿媳在国家级风景区自家房屋开店,成为当今也许是年龄最大、职位最高的个体户。她在2023年12月6日接受《济南日报-新黄河》记者采访时,深有感触地说:“与过去比,现在不缺吃不缺穿,坐在家里就能把钱赚了,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p> <p class="ql-block"> 他们不再藏藏掖掖,勇于谈赚钱出票子了。郭凤莲儿子赚到票子后,还斥资几千万元建了寺庙。</p> <p class="ql-block"> 当年不同程度地卷入“八字头上一口塘”运动的赣东北老区、赣南老区,赣中地区......,改革开放后,转变思想观念,推进市场经济,重拾赣商辉煌,实事求是,因地制宜,专谋发展,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正是:</p><p class="ql-block"> 凤凰涅槃铁姑娘,巾帼鲐背恒益壮。</p><p class="ql-block"> 农丰民裕普乐时,虎头山上富帜扬。</p><p class="ql-block"> 八字头上一口塘,脱实就虚乌托邦。</p><p class="ql-block"> 因地制宜乃典范,改革开放圆梦想。</p> <p class="ql-block"> 回想这些往事,教训何其深刻。应该说,学习大寨,搞“八字头上一口塘”,在当时物资匮乏的情况下,本意都是通过艰苦奋斗改变面貌。但割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大抓阶级斗争;千篇一律搞教条“一刀切”,忽视生产第一线的意见,用贫下中农的话来说,就是“让没有种过田的教种过田的怎么种田”。这些违背经济规律,把经济搞到崩溃边缘的做法,离满足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越来越远,在后来对文革的反思中,被认为是和把生产、经济搞上去南辕北辙,拉后腿。</p> <p class="ql-block"> 有个说法,把这些做法说成是交学费。这学费交得也数额够大、时间太久,交得物资匮乏、吃穿用发愁,交得没有什么性价比。</p> <p class="ql-block"> 如何建立南辕北辙、背道而驰风险的快速识别、反馈、防范、纠正、化解机制?粉碎“四人帮”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出了成功的实践。</p><p class="ql-block"> 时光荏苒。当年的青少年步入老年。</p><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同窗而今的同群。毕业四十年聚庆,母校教室里座谈,各组代表发言,如诗歌会、演讲会尽展风采;“大家都要好好的”,成为座谈的主题。</p><p class="ql-block"> 在同一个园地里交流,也不忘峥嵘岁月的艰辛,点赞改革开放的成就。</p><p class="ql-block"> 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地呢?有位名字寓意“大力做好三农工作”的同窗,传达了一个信息:老师给予高评,“曾多次夸奖,这个班群是最好的群,风正气和信息多”。</p><p class="ql-block"> 这是鼓励,更是期望!</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不几日,隐隐中“八字头上一口塘” 促动了记忆细胞单元。文头那个字谜帖子,出自赣南老区那位小时就见过那幅诗配画,后来从事文字学、传播学研究的学者之手。趣味性的自创字谜帖,竞猜活跃气氛。帖子写道,“农业学大寨时代有一首儿歌,每句话都可以制作一个字谜”:</p><p class="ql-block"> 八字头上一口塘(只),</p><p class="ql-block"> 两边开渠在山旁(仚)。</p><p class="ql-block"> 中间一条机耕道(申),</p><p class="ql-block"> 新村建在山坡上(官或邨)。</p><p class="ql-block"> (注:括号里的字是谜底)</p><p class="ql-block"> 那位猜谜能手,名字寓意“本来就笔锋健”,撰写校史馆序言有《滕王阁序》之风的学者,连猜两字皆中。有位名字有“山”的同窗,把第四字猜成“崭”,完全不沾边,显然把所学还给了老师。还有更多的,虽然未写出来,但都有其合乎情理的谜底。</p><p class="ql-block"> 古文字学者解字谜道:第一字为只,直接象形。第二字为仚,是仙字另一写法。第三字申本义是神。第四字有两解,一是官,古义本意是房舍,其中㠯,是山字竖写;宀,指房子。二是邨,意同村,其中阝指山,屯指村,亦表音。二择一选村(邨)字。</p><p class="ql-block"> 将字谜连成一体,直译就是只有神仙才能住的村。意译即神仙住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结合这首儿歌产生的背景及时代变迁,谜底的综合释义似乎是动态的,开放的,且不同场景、背景,有不同的解。猜字谜小游戏有点意思或启示:</p><p class="ql-block"> 一、“像神仙般虚无缥缈”,人们常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空想。规划(或设想)不切合实际,不顾具体条件凭想象“一刀切”实施,就形同画饼,乌托邦,如神仙般只存在神话中。若耗费资源,劳民伤财,甚至挑起内斗,造成灾难,那更不是人呆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二、“像神仙般快活”,人们常用来形容预想实现后的愉悦心情。规划(或设想)切合实际,措施不南辕北辙,能够和谐共进,因地制宜,有效执行,愿景完成,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得到满足,遂获得这种快乐的感受。</p><p class="ql-block"> 形形色色的“八字头上一口塘”——神仙耶?非神仙耶?</p><p class="ql-block">有诗云:</p><p class="ql-block"> 世人都愿八字好,命理资源配置好。</p><p class="ql-block"> 八字没有一撇时,因势利导完善好。</p><p class="ql-block"> 八发口彩谐声好,六六大顺戒斗好。</p><p class="ql-block"> 八福临门岂靠仙,画饼冇用实干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