挥之不去的久远记忆 —高安往事趣话(一)

远方

<p class="ql-block">  江西高安,生我养我的地方,依依老家,魂牵故乡。那里的山山水水,草草木木,还有那绚丽风景,轶闻趣事,淳厚民风,浓浓乡音,象一幅幅画卷,亦象一幕幕电影,時不時显现,挥之不去……:</p> <p class="ql-block">  1939年,日寇进犯江西,上高会战打响。作为毗邻上高的高安城区居民,同仇敌忾,坚壁清野,不给鬼子留下一粒粮食和给养,扶老携幼,全都到山里和农村“跑反”去了,高安城成了一座空城。</p><p class="ql-block"> 抗日胜利后,居民们返回城区,惊讶地发现:由于街道主要是泥土地面,又多年无人践踏,野草疯狂生长,全城成了野草的世界。满大街长草,这可能是世界城市史上少见的“街景”了。</p> <p class="ql-block">  54年春,当山(读第二声)西,即高安筠西集市和物资交流大会在筠西路举行。一時客商云集,人们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物品极其丰富,山货水货,奇珍异品,北货南货,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就连“益元”“同泰”“兴隆”等高安老字号店也在此摆摊设点。小孩们则围着那些好吃的:肥嘟嘟的猪头肉,炸得金灿灿的糯米水饺……,</p> <p class="ql-block">  为了给大会助兴,高安采茶剧团也在此连演三天,第一天“白蛇传”。由被高安戏迷亲切地称呼为“麻婆子”“陆妹子”所扮演的白素贞青姐,扮相俊美,演技精湛,再加上高安采茶戏特有的搞趣动作和诙谐话语,使观众一時捧腹又一時唏嘘,精彩久久让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  55年夏,高安龙舟赛在端午节举行,十里八乡的人们见早就趕往县城,数万观众挤在锦江两岸。在浮桥南北两端码头,在高安老石桥上,在河堤上,在北街的吊脚楼上,都挤着黑压压的人群。北街还有很多人通过几个水门口到河滩上观看,一時盛况空前。</p> <p class="ql-block">  五十年代的高安龙舟赛,异于现在,异于外地,极具特色,极其精彩。</p><p class="ql-block"> 那時还未建造瑞州桥,三只渡船为指挥船停在浮桥上游约一百米的中央,通过高音喇叭指挥赛事。浮桥也在两端各移开几只座船,各开约二十米的口子为龙舟通过之用。比赛的两龙舟头向指挥船,听发令枪响掉头转向出发,越过浮桥到高安老石桥转拱后返回,再次越过浮桥后到指挥船处夺标,全程约一千三、四百米。</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场比力量,比速度,比耐力,比技巧,比智力,比团结的大型体育娱乐活动,其精彩让人如痴如狂。</p> <p class="ql-block">  这种别开生面的龙舟赛有三处高潮:</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高潮是龙舟的转向掉头,类似百米跑的起跑。</p><p class="ql-block"> 发令枪声一响,捏住龙舟头桨的工作人员瞬间撒手,两只比赛的龙舟分别向左、向右转向掉头。</p><p class="ql-block"> 这里就很有技巧了,向右转向的龙船,它的左侧木桨须向前拨水,而右侧木桨须向后划水,两侧木桨的用力方向相反,但它们的合力才可使船顺利转向掉头,向左转向的龙船转向掉头情形正好相反。而这时又充分显示舵手的价值了,有经验的舵公会及时大幅度扬起自己的舵浆,压住对方的舵浆,自己先行转向掉头,夺得先机。</p><p class="ql-block"> 转头時双方用力,激起冲天浪花,两岸观众的呼喊声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  第二次高潮是两只比赛龙舟分别从浮桥南北缺口越过浮桥時,谁能抢先越过浮桥?这時浮桥南北两端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呐喊助威声。</p> <p class="ql-block">  第三次高潮是龙船在老高安石桥转拱后逆流而上,分别再次越过浮桥后划向指挥船。这時比赛进入到白热化的程度,两船竭尽全力冲刺,先到的龙舟头桨击旗夺标,观众欢声震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八十年代当地在浮桥上游约一百米处建造了瑞州大桥,以后的高安龙舟赛指挥部就只能设在浮桥上,比赛龙舟也就只能在浮桥和高安石桥之间往返,因此就再没有了以前龙舟赛的三次高潮,其观赏性趣味性就大打折扣了。</p> <p class="ql-block">  该年度龙舟赛,有三只龙舟引人注目:</p><p class="ql-block"> 一是十里况村队,他们穿黄色对襟背心,体力充沛,动作整齐,获得第三名。</p><p class="ql-block"> 二是“肖爷”队,穿红色对襟背心,由管理浮桥的水工和县造船厂职工组成。由于水工住在浮桥南端的肖公庙里,故人称“肖爷”队,其水性好,熟悉水路。他们越过浮桥時如离弦之箭掠过水面,轻灵飘逸,获得观众齐声喝采,他们获得第二名。</p> <p class="ql-block">  三是“昌佬”队,由县粮食加工厂的南昌籍装卸工人组成,穿白色背心。他们力大无穷,划船甚至不用木桨,而用铲谷铲米用的铁锹,一扒船就向前窜几丈,声势吓人,他们获得第一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