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阻挠了《西沙儿女》的归来 作者:石渝生

一片老姜,,

<h3>是谁阻扰了《西沙儿女》的归来<br>一<br>《西沙儿女》不能归来,必有原因,甚至可以归于到某个人的头上。不可能有一批人反对《西沙儿女》摄制完成。当时有一个说法,北京电影制片厂想要重拍,结果被告知,动用军舰费用太高,没有那么多钱了。其实是个借口,饭都要做熟了,就缺一根柴吗?那你何必要做饭呢?<br>到了现在,电脑AI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可以轻而易举地制作各种空战和海战场面,哪里还需要动用军舰。在笔者看来,要找出原因,需要把“西沙海战”再议一遍,理清楚整个的脉络。<br>西沙海战过去50年了,还有再议的必要性吗?如果能够提出新问题,而且是深入的问题,那么还是有必要议一番的。尤其是最新发现,西沙海战与电影《西沙儿女》的夭折,有着必然的联系,那么就更加需要再议西沙海战了。<br>先有西沙海战,随之产生《西沙儿女》,结果后者夭折,能不找找原因吗?说起来西沙海战是海军的事情,一般老百姓知道个啥?但是笔者是个与榆林要塞相邻的陆军,是个有着密切联系的友邻部队。况且还是个军人,自然是有资格议论一番的。<br>说句不谦虚的话,现在的年纪和军龄,是可以和现役上将相比较的,是他们的老兵,难道还得见面我先敬礼吗?再说都过去半个世纪了,议论一番还忌讳什么?我是当事人啊,如果当事人都作古了,后辈们再论海战的分量就得大打折扣了。<br>海战我没有去,差点就去了。如果战争扩大,打到榆林要塞的地盘了,炮火中会有我的身影,但绝对不会有广州军区41军、42军、55军的身影。这样说来,我的资格比他们多几倍了,开会要发言也该是我先发言。<br>现在普遍有一个说法,西沙海战是最高层的某某、某某亲自指挥的。我看不到电报,相信这样的高层电报也不会发去榆林海军基地,所以那些“普遍的说法”我并不相信。为什么?很明确的是,魏鸣森副司令带了271编队去西沙,执行的是第77次巡逻任务。如果是个巡逻任务,还需要最高层来指挥吗?巡逻是简单的任务,在不开第一枪的情况下护渔护岛,就是那几个被我民兵所占的几个岛屿。<br>于是定性就是巡逻,但是与以往有区别的是,存在开战的可能性。南越海军当初表现得并不猖狂,不过是欺了渔民,追逐了舰艇,不像个要开打的样子。如果他们真的不开打,那几个越占岛屿怎么办?恐怕就没有想过夺回来了。否则何必19号开打,20号夺岛。而应该反过来,19号夺岛,20号开打。<br>据海军说,海战打了42分钟,我方的弹药基本告罄。陆军知道,弹药是分基数的,大打多基数,小打少基数,海军编队带了几个基数?一个小时把弹药打光是最多的基数吗?作战指挥要想到不测的情况。如果有两门85炮出现故障(结果1门发射50发故障),就有落败的可能。如果389编队一艘扫雷舰出现故障,不能赶到战场,会怎么样?同样,远在汕头的281编队有一艘出现故障,那么整个战场充其量还是4艘舰艇,那么战败的可能性增加百分之五十。<br>我们看到海军的部署,汕头调动,广州调动,榆林出动,6艇3地,何必如此?以往的巡逻如何?不在此研究,海军自有考虑,但是这样的调动能说是正常的吗?榆林基地就两艘猎潜艇吗?湛江麻斜港的舰队就座山观虎斗吗?当时中央军委要求:在同敌人斗争中,我方应始终坚持说理斗争的原则。在军舰上能有说理的条件吗?南越海军只听他们总统的,如果不跟总统说理,岂有说理的地方。其说理表明,越占岛屿就没有夺回的可能性,就等于承认了南越制造的现实。那么给敌人的印象就是对方害怕、胆小,不敢打。看来有美国作后台撑腰,是起到作用的。<br>其实不可能不怕,从战略角度说,有害怕的原因,从基层的角度说,亦如此,艇小炮小,会是个什么心态?四艘吨位不如一艘,魏鸣森会怎样想,若死不怕,失败怕不怕?被全歼怕不怕?这个责任由魏鸣森来担当吗?</h3> <h3>二<br>271编队在永乐群岛与敌对阵的时候,魏鸣森心里没底。武松是英雄吧?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但他下山突遇另外两只老虎时,他也只能大叫“今番死也!”他知道自己打不过了。好在老虎是猎户假扮的,武松才捡回一条命,否则必死无疑。<br>其实,魏鸣森就是武松,处于与武松相同的地位和心态。在强敌面前他只能硬拼,而毫无退路。好在他拼赢了,靠的是勇者胜。<br>389编队及时赶到,魏鸣森才松了口气,当敌舰4艘出现在永乐群岛时,魏鸣森绝对不会挽起袖子说:“看老子今番把你们全收拾了!”他一定会想到,真打起来,咱们凶多吉少,我一个人死则死耳,那么多年轻人呢?国威、军威呢?即便活着归来,怎么见人,战士亲人不找我要人吗?他们问几个为什么,尤其是“为什么有大舰不用?”是不好回答的。尽管魏鸣森是有日记的,但是他心里想的是不会写出来的。许多人只写海战如何,军人的心理有人研究吗?<br>魏鸣森1920年生人,我的河北老乡,比我父亲还大5岁。西沙海战的时候,他54岁,一些战士不到他一半的年龄,并且还没有结婚。要把他们平安带回榆林基地过春节,过未来的几十年,还要传宗接代。作为编队的指挥官,是有责任的。如果拼光了还没有取胜,或者是个惨胜,不是指挥官愿意看到的。<br>那么结论就有了,此行是为的巡逻,没有打仗的准备,更没有必胜的条件,这是一着险棋。越南人在解放军面前算是弱旅,但是军舰、火炮等一应装备可是响当当的美国货,是一流的质量,能要人命的。<br>从我人民海军的战例中可以看出,什么才是作战准备。那么就从1965年的“86海战”说起。此次海战打的是国民党的海军,我方出动了41大队062型4艘高速护卫艇,有2门双37炮和2门双25炮,还可以配加无后坐力炮。一共8门炮,火力是很猛的。而11大队11艘鱼雷艇才是大杀器。1艘鱼雷艇相当于魏鸣森整条艇的弹药量,那么这次出动15艇参战。结果击沉敌2舰,我护卫艇2、鱼雷艇2受轻伤,亡4人,伤28人,打出了一个全国战斗英雄麦贤得。还有1艘护卫艇被命名“海上英雄艇”,1艘鱼雷艇被命名“英雄快艇”<br>几天之后的8月17日,毛主席、刘少奇、周恩来、邓小平等国家领导人接见参战人员,周周总理与贺龙元帅听取汇报。那么西沙的“1•19海战”有这样的事情吗?有一条舰艇被命名吗?<br>“崇武以东海战”发生在1965年11月14日,东海舰队福建基地护卫艇29大队和31大队高速护卫艇6艘,6支队31大队6艘鱼雷快艇,一共12艘,击沉护卫舰永昌号,击伤大型猎潜舰永泰号,我牺牲2人,伤17人,轻伤护卫艇和鱼雷快艇各2艘。战后周总理派陈毅副总理亲临福建看望,在上海接见参战部队代表,听取海战汇报。<br>其实,国民党海军的永泰号才600吨,永昌号才650吨,相当于南越海军10号舰怒涛号,都不是什么大军舰。在世界海军强国的眼里,那就是幼儿园做游戏,而我们已经激动得语无伦次了。<br>农民知道,有什么工具干什么活,他们也希望有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也希望飞机播种和杀虫,但是他们手里只有镰刀的时候,就只能弯下腰来一刀一刀齐头割过去,然后打捆运到麦场上用碌碡压。<br>到了1974年,海军手里就不止是镰刀了,还有拖拉机,是可以威风一阵子了。想当年,十几个家伙一起上,勿要将敌人摁进水底喂王八,可是后来海军做到了吗?</h3> <h3>三<br>前几仗,海军的伤亡很轻微,74年的伤亡增加了好几倍,舰艇也被打废了,389舰永远告别了大海。当年的海军很得意,他们总结出,我方在兵力、火力、速度上占绝对优势,结果到74年,成了人家占绝对优势。<br>有人找借口说,榆林港的护卫舰各有故障,结果第二天就去了西沙参加夺岛。而且潜艇、鱼雷艇也去了。它们携带的533毫米鱼雷可以一弹入魂,却没有干上机会,到后来,在青岛海军博物馆将硕大的鱼雷到处摆,就是没有在战场上摆。<br>“86海战”的海战总结是毛主席亲自阅过的,不知道“西沙海战”的总结毛主席看了没有?没有听说过。前者出了个麦贤得,后者功劳更大的魏鸣森怎么样了,他们两个可以比一下。如果海军持这样的态度,《西沙儿女》好过不了。<br>想起11艘鱼雷快艇上阵,那是个什么气势?而在西沙389编队赶到之前,271编队可真是孤零零的。在永乐海域,有点形影相吊,至少没有体现出开战的决心。海军开战是胆的体现,直到拍摄《西沙儿女》,这个胆也没有壮起来。如果没有农民作家浩然毅然前行,杨啸编剧紧紧跟上,八一厂的《南海风云》也是形单影只的。<br>一个从来没有用过100毫米炮的海军(国外海战火炮口径152、203、380、460不等),还不抓住机会好好宣传自己,长长自己的威风,结果呢,就是不肯做。这样向我们的对手透露了一个信息——他们的胆气不足,士兵是敢打的,但是没有命令,他们只能望洋兴叹。结果南越也好,越南也好,该抢的岛屿照样抢,能抢多少算多少,这样一直抢到88年,他们遇上了陈伟文为止。<br>陈伟文比魏鸣森小17岁,广东台山人。直到“3•14海战”之后,人们才知道他像李玉和那样“浑身是胆雄赳赳”。有人说他奠定了南海格局。他带队出海,恢复了海军的传统战法,以优势对敌,把130毫米口径的大炮用上了。金一南将军曾在多次演讲中提到:多亏了当年陈伟文将军没有怂,果断击沉了越南军舰,否则就没有如今200万平方公里的三沙市了!” 在笔者看来,就应该在永兴岛给他们两人立座并肩的雕像。<br>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副厂长赵绍义,曾经跟拍摄《西沙儿女》的导演水华有过一次对话。赵说,我私下跟水华导演谈起《西沙儿女》的问题,他冷静地说:这个题材重大,涉及外交大事,有关部门从大局考虑,是可以理解的,我们应该服从。同时他直言不讳地谈了自己的看法:如果从艺术上来说,一部影片的功能恐怕是起不到这么大的政治作用的。文学艺术有它鲜明的政治和阶级功利,但不可过分夸大它的功利主义。一部再好的影片,也不能去救国、兴国、治国,反之也是同样的道理。艺术是形象表现,而不是政策宣言,表现是艺术家的使命,而宣言是政治家的使命。<br>水华导演的意思是,政治要和艺术分开,不能混为一谈,你去说你的政治,我去说我的艺术,谁也不干涉谁。但是在76年,却做不到这些。结果让《西沙儿女》始终不能抬头翻身。<br>所谓的外交,跟美国没有关系,75年越南解放,76年拍电影,却要从外交去考虑,显然照顾的是统一后的越南了。也就是说,某个掌权人要看人家的脸色行事。而人家看到,你对我是这样的毕恭毕敬,畏首畏尾,我从骨头里都会轻视你,而绝不会怕你的。于是南海的岛屿他们该抢还是要抢,有苏联撑腰,使之海洋政策一如既往地“寸海必争”。结果南海继续起风云。<br>可以说,《西沙儿女》是个风向标,是个对南海态度的表现。一部完成了百分之九十八的影片尚且不能恢复,封得滴水不漏,还指望保卫南海的决心坚不可摧吗?一部影片的作用是可以并且应该夸大的,所以我们要高呼:《西沙儿女》归来兮!<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