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起栽树人

周代申

<p class="ql-block">今年的三伏天,从7月15日至8月23日,整整40天。有谚语说“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二十四节气中,已有小暑和大暑提示高温天气,但古人还是另定伏日,因为古人经过长期观察,发现夏季暑毒之气,以三伏天为最。不仅容易令人中暑,还经常有病毒瘟疫流行。同样也有了三九之设定,以三九天为冷寒之最,更有俗语“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之说。</p><p class="ql-block">这段时间的最高温度都已达38度了,而这儿的38度实质上是指人的体感温度。其实在野外、马路边,特别是城市的柏油马路上……也就是说环境温度定会更高,真正暑热至极的地面温度甚至可超过50度以上的,如果赤脚走在地面上定会烫脚,环境温度和体感温度差异巨大。</p><p class="ql-block">还是大清早,只要稍稍运动就会大汗淋漓,就连吃早饭时也是汗流浃背,赶紧坐到电风扇下。这样的天气我更是啥事不想干,总觉得有一种受不了的感觉,有时甚至上午就想打开空调,但总是没有按下遥控器的勇气,因为每当这时,我就有一种“养尊处优”的遣责感油然而生,倒不是因为想节约电费。而总是会想起在大集体年代,每年的这个时候正是双抢的如火如荼之际。原本正是“歇伏”之时,但是人们为了赶季节,战高温,抢收抢种,在烈日炎炎之下,不分昼夜爭分夺秒的“革命加拼命”。在当时物质极其匮乏的条件之下,一天的辛劳之余,哪有什么电扇和空调,只有一把破浦扇。我们这些上世纪的40后和50后,曾经无比的艰辛与苦涩,它给我们留下一道道伤痕和疼痛,却铸就了我们整整一代人的勤劳俭朴、坚韧不拔和吃苦耐劳的顽强意志。每当我坐在电风扇下都觉得热得受不了的时候,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酷暑之下那些形形色色的劳作之人,就会情不自禁想起家乡和身边的许多同龄老人,他们即使在如此高温下,每天凌晨四点就坐上面包车,去不同的地方栽树,每晚八九点回到家里,无论盛夏还是严冬,日复一日一如既往,谁也不愿意无故在家休息一天。</p> <p class="ql-block">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建、厂建、校建、道路、小区等,随之配套的绿化工程巨大,投资用工需求甚至供不应求。且举一例,今年位于黄麓镇的一个大学城建成后,绿化工程中单植物种植时间就持续有半年多之久,包括大树移植,垂直绿化以及各种花卉种植,草皮移植等。而这一切工作需要大量的纯粹人工投入,而且是技术含量不高,劳动强度并太大的体力活,但也只有真正的农村老人愿意并且乐意干这种活计。在此背景下,我们当地广大农村的“栽树人”应运而生,这些老人大多年龄都在70岁以上,甚至有80岁以上老人也参与其中。他们要求并不高,一年干下来,能挣两万多元。但这些老人乐此不疲,争相上岗,他们正在用最后的剩余价值换来那廉价的收入。</p><p class="ql-block">每天清晨四点左右,工头的面包车就停在固定的场地,那些老人纷纷挎着一个大袋子从各处赶来,里面是各种工具如铁锹、铲子,锄头等,一两个足够一天饮用水的大保温瓶,一个饭盒子,里面的菜还不能是蔬菜,只能是咸货什么的,因为中午要把饭盒放在蒸笼里熏蒸,蔬菜肯定不行,一年四季天天如此。里面还装有一块大布单,用于中午时间能铺在地上在空旷的地方坐着或睡在上面休息一会儿。</p><p class="ql-block">他们的工作是按精确的实际上班时间计算报配,每小时10元,但来回坐车时间不在计算以内。每天照相两次,下车准备干活时第一次照相,晚上上车时第二次照相,任何人不得有误,工头需按照相人头数和上家结算工钱。一般情况下,每天他们的实际上班时间有8个小时,这是基本工资,如超岀8个小时,算作加班,每超一小时另加10元,所以他们有时一天也能挣90多元。实际上他们每天在外时间通常是从清晨4点左右至晚上八九点钟才能回到家里的。他们每天的坐车时间很长,去合肥、无为、庐江等地开车单程也要两个多小时,特别是经常晚上回来时,路上还经常堵车,那到家时间将会更迟。</p><p class="ql-block">他们早上一般都是三点多钟就要起床的,烧早饭、吃早饭和做各种准备工作。他们的辛苦程度可想而知,我也经常关切地询问他们累不累,他们的回答令我吃惊,根本没有丝毫怨言。他们的共同感觉是就像是当年在大集体年代干活时一样,出工也可以少岀力,干多干少一个样,按人头按时间给报酬。但这些老人的骨子里早己养成了自觉的习惯,一般情况下都不会偷懒的,用他们的话说都能对得起自己的良心。他们更习惯和喜欢像大集体年代那样,许多人在一起干活时热热闹闹,有说有笑的场面。</p> <p class="ql-block">沉思:大批的栽树人当中,只有极少数人是因为家庭经济实际困难所需,不得已才去栽树的,至少是在我所认识的人们之中。他们许多人甚至一个月还有一千多元退休金,有的人是几百元不等。而且大多数人的子女在外事业做得很好,并且坚决反对他们继续做体力活的。他们一致的说法是在家歇不惯,几天一休息,只要无所事事肯定就要生病。仿佛这代人天生的就只知道累一样,其实只能这样解释:勤劳俭朴、吃苦耐劳、坚韧不拔已浸入他们的骨髓,永远护着自己的子女是他们的天职,正可谓天下父母心啊!当然也与他们无法感受精神文化生活对晚年生活的重要性有关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