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通惠河,属大运河北运河水系,亦名通济河,元时为金水河,又称大通河,明代以后改称御河(玉河),东西走向。是元代挖建的漕运河道,由郭守敬主持修建。自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开工,至元三十年(1293年)完工,元世祖将此河命名为通惠河。最早开挖的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昆明湖)至积水潭。</p><p class="ql-block">如今在什刹海一带地安门东大街还可看到元代时通惠河(玉河)遗址。在地安门外大街还有元代通惠河上万宁桥。</p> <p class="ql-block">雄伟的角楼</p> <p class="ql-block">元朝末年白浮泉引水淤塞,水量不足,到明代通惠河只能通航到崇文区东便门大通桥。流经朝阳区高碑店、双桥,于八里桥入通州区境界向东经城关镇过中庄、永顺村在北关桥闸下600米处石坝码头遗址入北运河。</p> <p class="ql-block">北京城东南角角楼</p> <p class="ql-block">在历史上,通惠河是北京地区漕运业最发达的水道,对建设北京、繁荣经济曾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曾是北京的一条经济命脉。这条河道在明朝和清朝一直得到维护,一直沿用到20世纪初叶。漕运停止后,成为北京城区污水排放的主河道,还承担着农业用水的输水任务,曾是承担北京城区排水面积最大的水系。经几十年的治理,现已成为北京市的景观河道。</p> <p class="ql-block">看这一张从网上下载的图片,图为《京门九衢图》分段画卷——东便门篇鉴赏。这是谷建华先生为续接千年历史文脉,传承五千年厚重文化,组织创作的符合原来北京原貌的手绘图。</p><p class="ql-block">从图上可以看到过去的东便门。它在现在的东南城角的东边,及广渠门正北方向。</p> <p class="ql-block">原来的大通桥也不复存在,他的位置就在纷繁的交通工路上。这张图是《京门九衢图》大通桥。</p> <p class="ql-block">清朝灭亡后北京城入口迅速增加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城市规模急剧扩大,为适应交通需要,拆除了东便门、大通桥,这里变成了交通大道,这张照片所拍摄的就是东便门桥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中间高树的位置就是原来的大通桥所在位置。明初在大通桥又建大通闸。现桥、闸均无存。</p>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上,远处往南的是东护城河,近处是由东直门流来的盖河。这里就是现在的通惠河的源头发源地。也就是说通惠河现在发源于这里。</p> <p class="ql-block">向南的南护城河</p> <p class="ql-block">由北边来的盖河。</p> <p class="ql-block">西南方角楼。</p> <p class="ql-block">通惠河自东便门一直往东流去。在东三环桥东西两侧,修建了庆丰公园。这是庆丰公园的西门,位置在紧靠东三环西侧。</p> <p class="ql-block">这里是东三环桥,庆丰公园西起灵通观桥,东至庆丰桥,北临通惠河,南靠京秦铁路线。宽度约为70米至250米之间,全长1700米,被东三环路分为东、西两个园区,总设计面积约20万公顷。</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庆丰公园因闻名于世的通惠河庆丰闸(二闸)而得名,通惠河自公元1292年通航以来,一直是京城漕运的重要通道,而庆丰闸(二闸)作为漕运码~,曾经是“漕舟千渡、帆樯林立、游客如织”的繁华景象,同时因河水清澈、风光旖旎也是百姓的郊游风景胜地,有“北方秦淮”之称。2009年春,做为向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礼工程,朝阳区政府结合城中村改造,打造美丽优雅的通惠河景观工程,按照“以人为本,生态优先,自然和谐,促进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在原庆丰闸旧址上新建北京市朝阳区庆丰公园,并保留了古闸遗址、古槐树及二闸村的民俗文化等历史遗存。庆丰公园紧邻三环路,与CBD隔河相望,对面有著名的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建外SOHO等知名建筑是体会今昔巨变、古今交汇的最佳场所,是联系区域文化、市政交通及产业结构的重要载体,更是彰显首都国际化都市形象重要景观带</p> <p class="ql-block">公园以“帆”和“船”为设计元素,整体分为北部现代滨水景观区和南部绿色生态文化区,细分为京畿秦淮、叠水花溪、文槐忆故、大通帆涌、皇木廊、庆丰古闸、惠舟帆影、印象之舟八个景点。</p> <p class="ql-block">乐家花园</p><p class="ql-block"> 此地原为元代都水监张经历的花园,时名双清亭。据清《宸垣识略》载“双清亭在通惠河上,元都水监张经历园也,今废”,后亦称张家花园。经时代变迁,多次易主。民国时期同仁堂乐家在此建园被称为乐家花园。一九八一年此地定名为双花园</p><p class="ql-block"> 北京同仁堂的前身为乐家老铺,由祖籍浙江宁波、明代迁居北京的乐家第四代传人乐易扬创建于康熙八年(公元一六六九年)。“同仁词出自《易经》,意思是和同于人,宽广无私,无论亲疏远近一视 同仁。乐家花园为两进院,正房布局坐东朝西,前廊后厦。从山墙门窗形式、砖瓦砌法看,该建筑群属典型民国式样。花园内饲养了百只鸽子,每当飞起时伴随悦耳的鸽哨,一大群鸽子掠过长空上下飞舞煞是好看,成为远近闻名的一道风景</p> <p class="ql-block">大通帆涌</p><p class="ql-block">大通帆涌景区为公园大型主题雕塑区,采用硬质白色金属框架形成三组白帆主体,辅以水流景观和浮雕石群展现古时漕河水运情景,</p><p class="ql-block">使人体会和感受当时通惠河北方秦淮的繁荣景象。雕塑设计具有历史</p><p class="ql-block">气息并富有现代感,现代时尚的金属构架组合与CBD中心商务区国际化都市气息充分融合,花岗岩石雕刻的背景墙呈现了古时漕运的真实故事,层层台阶蜿蜒曲折恰如水面微波荡漾,漕船满载缓缓前行。</p> <p class="ql-block">文槐忆故</p><p class="ql-block">相传这株古槐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在公元一七四八年前后,文学巨匠曹雪芹曾多次往来于香山和通州间,途经庆丰闸常在此槐树下候船闲坐或与友人茗茶赋诗,曾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故后人称此槐为“文槐”。在“文槐”树的旁下,有用汉白玉石雕刻的五尊大酒坛,石桌石凳一套,以再现古时的人文景观,前来休息观光的朋友们坐到这里,仿佛置身当年品茗赋诗,回忆往事,景区得名于此。</p> <p class="ql-block">古丝棉木</p><p class="ql-block">丝绵木的别名百杜,有叫明开夜合,性寒,根与树枝均可入药,是北京地区少见的珍惜树种,庆丰公园的这棵丝绵木树龄已近百年,丝绵木娟秀细致,姿态幽丽,秋季叶色变红,果实满枝,花后红果,可久悬于枝头。红绿相映,苍幽古朴,甚为美观。丝绵木有特殊的色</p><p class="ql-block">彩变换,在春季刚发出的树芽为嫩绿色,给人以清新幼嫩的感觉,看</p><p class="ql-block">去充满朝气;到了夏季嫩绿色彩渐渐退去,那遮烈挡风雨的翠绿色,</p><p class="ql-block">映入人们的眼帘;秋季果实挂满枝梢,告诉人们收获的季节已来临;</p><p class="ql-block">即使在冬季,树叶已经脱落,其裸露的枝条柔和、纤细,轮廓鲜明,</p><p class="ql-block">仍可使人们赏心悦目。</p> <p class="ql-block">新建庆丰桥</p> <p class="ql-block">庆丰闸遗址碑</p> <p class="ql-block">庆丰闸,北京东便门外通惠河上。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凿了通惠河,次年竣工,作为漕运的通道。二闸即开挖通惠河时所建,原名籍东闸,位于都城东南王家庄。初建时为上下两座木闸,故俗称二闸,元贞元年(1295)改名为庆丰闸,至顺元年(1330)改为石闸。明代多次重修,嘉靖七年(1528)修复上闸后,下闸逐渐废弃不用。明初又在东便门外建大通桥闸,大通桥成为通惠河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平津闸位于高碑店村北口桥西。平津闸是古代京杭大运河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最初,京杭大运河南起杭州,北至京东通州张家湾。实际上,真正到达京城,从张家湾开始还要向西走四十里旱路。</p><p class="ql-block">元至元廿九年春,由当时水利专家郭守敬负责沟通这一段旱路。第二年的秋天,完成了大运河自张家湾到京城的水运工程。因通惠河既方便了运河漕运,又繁荣了运河周围的国计民生,所以,被皇帝亲自命名为“通惠河”。顾名思义,“通惠河”是一条让所有的人都能得到实惠的河。</p> <p class="ql-block">北京地区的地势是西高东低,地势落差较大,通惠河河宽一丈有余,河水流速较快,无法形成有效的行船河道。加上季节的影响,就会形成不是缺水就是水满为患的不利局面。为此,自源头至白河二百余里,设闸坝三十多座——“天旱水小,则闭闸堵水,短运剥船;雨涝水大,则开闸泄水,放行大舟”。因此,就有了广源、会川……庆丰、平津、博济等水闸,依靠这些水闸控制水流,节水航行。</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古平津闸。</p> <p class="ql-block">现在北京地区,唯有高碑店村的平津闸保存完好并得以修复,所以说高碑店的平津闸成了通惠河古代漕运的唯一力证!</p> <p class="ql-block">古平津闸</p> <p class="ql-block">龙王庙</p> <p class="ql-block">修复的平津闸</p> <p class="ql-block">平津闸最早叫郊亭闸,何年何月被改为平津闸已经难以究其详。通惠河河深几尺,任其自流,河道之水甚至只有二、三尺深。平津闸有上、下两闸,相间七里。上闸与庆丰闸距离十五里,打开上闸,则庆丰闸连闸底都能露出,可见平津上闸对这一段十五里长水道的重要性。平津上、下两闸关闭,平津上、下闸之间的水就会全被拦住,七里水面平静如带,河面商船往来,“舳舻蔽水”,一幅多么欣欣向荣的景象。原来的河闸用椿木制成,平津闸也一样,经年容易朽烂,后随疏浚通惠河改用石制。今天我们看到的,就是用大理石制成的。只可惜,完整的平津闸人们无缘见到,能看到这两块挑闸板已经是福分不浅了。平津闸在高碑店人的眼里,曾经是鱼多虾密的“老闸窝”,不少高碑店人凭借老闸窝的鱼虾维持生计,甚至发家致富。所以,高碑店人往往坦言:“金窝银窝,不如我们的老闸窝”。由此可见,平津闸还给高碑店人带来很大的福祉。</p> <p class="ql-block">文章内容均根据百度资料整理。(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