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有一首古老的成都民谣,里面有一句歌词唱了 铜井巷素面,于是我去找了很久,老成都的铜井巷素面很有特色,但最近几十年很难在成都街头看到了</p> <p class="ql-block">双楠街这家流水席 终于看到了 ,铜井巷素面,原本出自成都的铜井巷,铜井巷这个地名尚存,街道也尚在,100多年前,因这条巷子里,有一口水井,上面有个铜制的精致盖子,于是就有了铜井巷的街名,巷子不长,很有成都民居特色,但铜井巷素面不见了。</p> <p class="ql-block">铜井巷素面 是老成都一大特色的小吃,风味特别,早年与钟水饺,陈麻婆豆腐齐名,失传多年了,甚至很多老成都人也忘记了这个名字!今天有幸品尝一下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铜井巷素面 </p><p class="ql-block">在成都市锦江区与王家坝街毗邻,有一条小巷铜井巷。因为巷子中有一口古井,井边沿套着铮光亮色的铜箍而得其名。正是这条小巷里有一家小面店,其红油素面麻辣鲜香,味美色鲜压倒了成都所有的面馆,堪称成都面条一绝,被人们称为“铜井巷素面”。 </p><p class="ql-block">在过去的老成都人大多睡得晚,起得晚,尤其是夏日。“过午”是老成都人的习俗,即每天吃两次正餐,三次零餐。早餐叫吃早点,有汤圆、醪糟蛋、盐茶蛋、油条油糕、发糕年糕、叶儿粑等,十点左右正式吃早饭;午后一二点钟左右开始“过午”,则有素面、包子、饺子、抄手、锅魁、凉粉、肥肠粉、牛肉煎饼及各类面食小吃,到下午四五点吃正式的午饭;晚上九十点开始“宵夜”,也是各种糕点、粉子醪糟、三合泥、水果等。由于这种生活习惯,成都饮食行业就显得很是兴盛,各种小吃零食应运而生,也因此而吃出众多的名小吃来,铜井巷素面便是其中之一。</p><p class="ql-block">俗话说:树大招风。铜井巷素面与甜水面一出名,就受到广泛追捧,各种关于“铜井巷素面”的逸闻趣事,也自然成了这座城市人们茶余饭后的龙门阵。传说中,铜井巷素面陆少云是创始人,妹妹陆淑佩则是将其发扬光大。而鲜为人知的是,一开始陆淑佩就是面馆的“原始大股东”。</p> <p class="ql-block">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成都有个挑担担担面,每日挑着面担担儿走街串巷叫卖自己的红油素面。一日他转游到新南门外华西坝的华西协和大学(原华西大学前身)校门口,到上学、放学时间,进出校门的那些些年轻娃娃,尤其是女学生,还没等他的挑挑儿放下,便惊呼呐喊地围了过来,你一碗我一碗,一会儿就卖过锅底朝天。那麻辣鲜香,劲道十足,滑爽利索的面条,加上豌豆尖儿的清香翠绿,把学生们吃得嘴巴上那个套个红圈圈,还一边唏嘘一边不停的喊着“好好吃哟,巴适惨了!” 也有人说,“你咋个不开家面馆喃?”,面贩子心想,“说得轻巧吃根灯草,钱在哪儿嘛。” 这就是陆少云,当时的陆家家境贫寒,就靠他挑担卖面维持一家老小生计。直到陆淑佩成年后嫁入马家,情况才得以改观。在妹妹陆淑佩的全力资助下,这才有了下面有关铜井巷素面的故事。</p><p class="ql-block">1927年,18岁的陆淑佩出阁了,嫁去的马家家境殷实,几年后丈夫马朴安又当上了国军军官。抗战爆发后不久,也被列入出川抗战的川军将士名单。然而出川不久各种噩耗纷至沓来,让陆淑佩整日提心吊胆。终于有一天,前线回来的一位营长找到陆淑佩告诉她“马朴安负伤后因失血过多在医院去世了”。陆淑佩听到这个消息时,已是丈夫去世一年多以后。“我当时就止不住地痛哭……”。</p><p class="ql-block">其后,陆淑佩便守寡在家,37岁时陆淑佩再婚并生下独子。其父叫罗渭清,也是一名军人。40年代末,罗渭清因“倒卖军火”被国民政府关押,50年后不久重获自由并与陆淑佩及幼子团聚。1953年罗渭清因胃穿孔去世。至此,陆淑佩便和独子相依为命。</p><p class="ql-block">上世纪30年代中期,由陆淑佩出钱,陆少云做面,素面馆在铜井巷5号开了起来。当年素面馆开张时,众人闻香寻来的场面,不由凭生几分感慨。自从有了素面馆,寂静的小巷顿时变得热闹起来。经陆少云苦心经营,铜井巷素面的火热场面一直持续到50年代初,陆少云夫妇也先后因病去世,“铜井巷素面”戛然而止。陆少云的儿女也交到了妹妹陆淑佩手中。孰料三年后,陆淑佩的第二任丈夫罗渭清也去世了,剩下膝下独子及侄儿女待养。</p> <p class="ql-block">到了1953年,因生计所迫,陆淑佩决定在鼓楼北三街亲手再开面馆,店招仍书“铜井巷素面”。陆淑佩开店时,对于素面的制作工艺做了大的改进,尤其是她对辣椒的选择十分讲究,坚持以六成“二荆条”为主,辅以少量朝天椒,且由她亲自选料、烘炒、打磨,制成辣椒面,再炼制红油。红油素面不亮汤带水,完全就是干捞,也就是素面。“要干就要干得好。”这是陆淑佩对红油素面的要求。陆淑佩手中的铜井巷素面,色泽红亮,调料鲜香,软硬适度,入口爽滑。</p><p class="ql-block">当时的美食家对于铜井巷素面的评价是:面中所添加的芝麻酱和复合酱油,除了本身的香味外,还具有很好的附着力,将德阳酱油、蒜泥、麻辣味结合于一体,使香味浓郁,入口滋润,加之面条煮制得法,捞在碗中利索爽滑,风味突出,口感佳好。如此,陆淑佩凭借素面手艺及独到的风味特色,获誉“烹坛巾帼”之美誉,铜井巷素面无疑也成了这个历史名城的美食符号之一。</p><p class="ql-block">铜井巷素面采用细棍面条,红酱油、豆油、蒜泥、芝麻酱、红油辣椒、花椒粉、化猪油、味精、葱花、芽菜等调料,拌合起来是麻辣鲜香、色泽红亮、滋味丰厚、口感舒爽,吃完了面碗里还剩有好多香辣扑鼻的浓稠调料汁,吃客便多要再买个锅魁蘸着调料吃方觉过瘾。这一来,铜井巷素面便成为四川风味小吃中麻辣风味之经典。冬天吃上一碗,会辣得你头皮冒汗,鼻尖滴水,只想宽衣解带;若夏天吃一碗,那会逼得周身的暑气都争先恐后地从毛孔头钻出来,里外一身甚觉凉悠清爽,更是治疗风寒感冒的美味良方。如此,不仅深受平民百姓的喜爱,亦广受达官贵人、文人墨客的青睐。陆淑佩见每天客人云集、应接不暇,1954年,又把店子迁到华兴正街,毗邻锦江川剧院黄金地段一套一楼一底的房子。因地处商业闹市,人流如潮,名气更加响亮,生意更是一发不可收拾。</p><p class="ql-block">这里要特别介绍下成都百多年来的一条独具风情的美食街——华兴街。从1909年成都市商业场(劝业场)建立起,它就是成都市中心最为繁华,独具特色的后街里巷,同总府街平行,与洋气热闹的春熙路相对,以福兴街、商业场、署袜街、东风商场(昌福馆街)贯穿其间。街不宽,集聚人气,更是一百多年来成都著名的美食街,成为老成都饮食风情与饮食文化的缩影。这条不宽的街上从餐饮名店到大众饭馆,从名馆酒楼到苍蝇小店数十家鳞次栉比:颐之时、龙抄手、盘飧市、竹林小餐、永兴饭店、市美轩、赖汤圆、华兴煎蛋面、雨田烧菜、驼背白肉、自力面馆、周荞面等不一例举。</p> <p class="ql-block">铜井巷素面安居华兴街后,以其红油素面和甜水面两大绝色招牌,自然名声盛传,川剧院的那些大腕角色,像唐云峰、周企何、竟华等都是铜井巷素面、甜水面的铁粉。</p><p class="ql-block">到了1958年,铜井巷素面进入公私合营,获评“成都名小吃”。昔日的素面馆成为成都饮食公司的一家门市店,陆淑佩成了“门市部主任”。从青羊宫到人民西路,“门市部”再度搬迁。1969年,“铜井巷素面”开始兼营其它小吃,米饭和炒菜,店招也悄然更名“青碧居”。1975年前后,陆淑佩退休,“青碧居”也逐渐销声匿迹,铜井巷素面也就成了陪葬。</p><p class="ql-block">上世纪1991年的一天,一块写着“老号铜井巷面庄”的招牌又突现华兴上街。面庄的老板不再是陆淑佩,而是陆淑佩的儿子罗定洲和侄儿吴宇洪,二人分别开了一家店。陆老太的照片则被挂在店内显眼位置。此时更像是“顾问”的她不时也来店里走走,话不多,但格外留心海椒和红油辣子。已是92岁的陆老太生怕两个娃娃弄不好,坚持要到店里查看料理,面庄依然以红油素面和甜水面等为主打品牌。</p><p class="ql-block">沉寂了10多年,铜井巷素面的新生,让四面八方的老吃客欣喜不已,闻风而至。甚至远在省外、海外的老吃家得知此音讯也热泪盈眶,有的不惜千里迢迢借回乡省亲之机,专门前来一享口福。其中之美食家,著名书画家赵蕴玉先生欣然题匾,画家李正武先生挥毫赠画。然而天不遂人愿,两三年后,身为国企职工的罗定州与吴宇洪既要忙工作,有得打点生意,倍感力不从心,两家店又再一次歇火关门。这款绝世风味的小吃,再次素面朝天,望客兴叹,这一次,恐怕就是永别了吧。 </p><p class="ql-block">现今,市面上虽有着打铜井巷招牌的面馆,但无疑是冒名顶替,其风味味道自然与“铜井巷”风马牛不相及! 2010年已是101岁高龄的陆老太仍康乐优雅地安享晚年,谈及她的铜井巷素面与甜水面,老人家只是淡淡地笑了笑说:“唉,都是过去的事了。”语气中既含有一丝骄傲,也流露出些许惋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