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b> 中江东河有座“秀水桥”,什么时新建的?为什么要修建这座桥?什么时候消失的?现在很多中江人并非知道。中江有三河,最长的河是凯江河,最短的河是余家河,东河有一百多里。因余家河和东河的源头主要在中江境内,</b></h1><h1><b> 东江的源头在中江县黄鹿镇之东的三台县大石缸红金村山区。一路经过六松、泥金、东北镇、凯江镇,由县城之北到东,再有东至南到达凯江河。东河全长不到100里,河里的水源主要靠一路的山泉和雨水汇集。河床由小沟变成小溪,由小溪变成河沟,由小河沟变成东河,现在改为东江。东河现在是中江县城最美丽的一道旅游景观。</b></h1><h1><b> 古时候,东河有四座桥,最早的是东门外原“杀坊”处的石拱桥,是明代万历年间新建的。第二座桥是乾隆↑年修建在玄武观山脚是石木桥,叫“秀水桥”。第三座桥是嘉庆13年新建在东门“杀坊”上游一里的三空石拱桥。第四座桥是咸丰7年修建在御马床单厂外的“跳蹲桥”,古时候叫“步云桥”。这四座桥毁得最早的是“秀水桥”。下面讲讲为什么要修建“秀水桥”?</b></h1><h1><b> 史料记载:乾隆43年,蜀中大饥,斗米千钱。中江遭受100年难见的先旱灾后涝灾的特大自然灾害,老百姓不但粮食颗粒无收,甚至连饮水都困难,到处卖儿卖女一片惨像。这年特大洪灾,不但冲垮了房屋,甚至冲垮了玄武山与南塔山连在一起的低洼山脉。从此,东河水与凯江河贯通,县城洪灾得到缓解。</b></h1><h1><b> </b></h1> <h1> <b> 东河水汇西河水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古代人迷信封建,非常相信风水,都认为“玄武山脉断了,会给中江带来更大灾难”。</b></h1><h1><b> 于是,中江知县潘宏选召集会议,协商如何解决玄武观的风水和抗洪问题?</b></h1><h1><b> 有人提议;为了解决县城抗洪问题,将南塔山与玄武山低洼冲垮处再继续扩宽,使东河水流入凯江河可保县城平安。</b></h1><h1><b>有人提出反对意见;如果在玄武观山脚与南塔山(原来叫铜鱼山)低洼处开挖一条沟就断了“龙脉”,中江今后出不了人才,还有可能引起其它灾难。</b></h1><h1><b>有人再建议;为了不影响“龙脉”,将这次洪水冲垮的地方再封堵填填高,从龙王阁向西横开一条河沟,使东河水与西河相汇。</b></h1><h1><b> 县太爷提出;一.工程浩大,哪来的人力、物力?二.还要新建一座桥使南塔外的居民通过,资金哪里来?面临“龙脉”和资金的问题,大家争论不休。</b></h1><h1><b> 此时有个聪明的人建议;为了保证龙脉,在南塔山与玄武山冲垮的地方新建一座石木拱桥,再在桥低洼处及东河两岸栽上树,远远看去,玄武山与南塔山连成一片,既保住了龙脉不断,又可以使东河水流入凯江河,还能够方便两岸老百姓通行,更能够节省人力和物力。此建议得到县太爷的极力支持。</b></h1><h1><b> 于是,在玄武山与南塔山洪水冲垮的地方新建了一座石木结构的廊道拱桥,起名为“秀水桥”。桥东的玄武观香烟缭绕,桥西南塔的风铃声声,南塔附近的龙王阁和奎星阁使这里成了旅游胜地。</b></h1><h1><b> 另外,东河两岸栽满了数万株柳树,远远看去,东河像一条崎岖蜿蜒的神龙,中江文人真会笔下生花,称这道风景为“万里奎龙”和“万柳奎龙”。</b></h1><h1><b> 清代晚期光绪34年,玄武观培修时,中江秀才王文奎写了一幅对联;上联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游览据高峰,听两派江流,东河水汇西河水。"下联是“登临来胜地,看四围山色,南塔云联北塔云。”</b><b>。此对联刻在玄武观山门的门柱上,笔者1996年抢修玄武观时,在农民的厕所里发现。农民把这对青石对联用来当茅屎板,真实有辱圣贤。</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秀水桥是怎样消失的呢?根据史料记载;民国抗战期间,民国政府要求各地交通要道修筑碉堡,民工在新建南塔附近的碉堡时,因缺少石头,加上秀水桥已经150多年了,因年久失修成了危桥,县长同意拆除秀水桥,将石条用于新建南塔处碉堡。从此,这座乾隆时期修建的秀水桥就永远消失了。</b></h1><h1><b style="font-size:22px;"> 在改革开放数十年里,中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东河已经新建了九座大桥,河堤两岸新建了花园及游乐场,东河改名为东江了,这里成了中江旅游观光的圣地。</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