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月廊桥

史永坤

<p class="ql-block">  水竹坑是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杞梓里镇的一个古村落,拥有近千年的历史,始建于宋代,明清时期达到鼎盛。这里有一座800余年的单拱古廊桥横跨在华源河之上,连接着两岸的村庄。</p><p class="ql-block"> 廊桥长十余丈,宽三丈,气势如虹。桥身上的石碑记录了桥梁的历史,显示了村落深厚的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得月廊桥横跨在水竹坑村的溪流之上,因其地理位置优越,每当月夜时分,桥上可尽揽月色,故得名“得月廊桥”。这座廊桥不仅是村民往来的必经之路,也是村民们赏月、休闲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得月”匾额</p><p class="ql-block"> 匾额上的对联“溪上有亭先得月,竹中无水不流云”非常符合水竹坑得月廊桥的意境。</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对这副对联的解析:</p><p class="ql-block"> 上联:“溪上有亭先得月”“溪上”指的是廊桥所在的位置,通常廊桥都会建在溪流之上,以方便两岸的通行。“有亭”说明廊桥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还带有亭子的功能,为行人提供了休憩的场所。“先得月”则表达了廊桥的位置优越,可以最早享受到月光的照射,也体现了廊桥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下联:“竹中无水不流云”“竹中”指的是廊桥周围的环境,水竹坑因多水竹而得名,这里的“竹中”描绘了廊桥被竹林环绕的景象。“无水”则是一种反衬手法,实际上是在强调水的重要性,没有水,竹林也将失去生机。“不流云”形象地描绘了水与云的互动,水面的蒸发形成云,云的降水又补给水,形成了一个自然的循环。这里的“不流云”意味着没有水,云也无法流动,整个自然景象将失去活力。</p> <p class="ql-block">  整体来看,这副对联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了廊桥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然和诗意生活的向往。上联强调月光的美好,下联则突出了水的重要性,两者相结合,形成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  得月廊桥是一座典型的徽派建筑风格廊桥,桥身为木质结构,顶覆青瓦,两侧设有长椅供人休息。桥的两侧各有十一扇漏窗,共计二十二扇,每扇漏窗都造型独特,别具一格。</p> <p class="ql-block">漏窗的美景</p><p class="ql-block">窗中景:每扇漏窗都像是画框,将外面的自然景观框入其中,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窗外的竹林、溪水、山色、天空,透过漏窗,呈现出不同的美。</p> <p class="ql-block">窗造型:二十二扇漏窗,景观与窗无一是相同的。有的呈圆形,象征着圆满;有的呈方形,寓意稳重;有的则是菱形、扇形、花瓣形等,每一扇都有其独特的寓意和美感。</p> <p class="ql-block">光与影:阳光透过漏窗,洒在桥内,形成了斑驳的光影效果,随着日光的移动,光影也在不断变化,给廊桥增添了一份神秘和动感。</p> <p class="ql-block">漏窗的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 得月廊桥上的漏窗不仅美观,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每一扇漏窗的图案和造型都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吉祥图案、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和人文精神。</p> <p class="ql-block">  走在得月廊桥上,一边欣赏漏窗外的美景,一边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这里的每一扇漏窗都是一件艺术品,让人在漫步之间,仿佛走进了一个充满故事的世界。</p> <p class="ql-block">圆形漏窗:</p><p class="ql-block">寓意:圆形漏窗通常象征着圆满、完整和无限。在中华文化中,圆还代表着和谐与统一。</p><p class="ql-block">图案:常见的有荷花、牡丹等,荷花寓意清洁高雅,牡丹则象征富贵吉祥。</p> <p class="ql-block">方形漏窗:</p><p class="ql-block">寓意:方形代表着稳重、公正和有序,是大地和稳定的象征。</p><p class="ql-block">图案:常见的有四季花卉、博古图等,寓意四季平安、学识渊博。</p> <p class="ql-block">花瓣形漏窗:</p><p class="ql-block">寓意:花瓣形漏窗通常与花卉相关,寓意美丽、繁荣和生命力。</p><p class="ql-block">图案:常见的有梅花、菊花等,梅花象征坚韧不拔,菊花则寓意长寿。</p> <p class="ql-block">  得月廊桥不仅连接了两岸的村庄,也连接了古今,让人在自然与人文的交融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和升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