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诸多史料告诉我们,题目里所显示的“白塔镇”、“白塔寺店”和“集义镇”等名字,其实指的都是同一个地方,即今天的毛家店。</p><p class="ql-block"> 毛家店,地处通渭西南的清溪河畔,位居“甘陇古道”中段,陇海铁路开通以前,这里一直是连接甘谷和陇西两大商埠的一个重要驿站。排列规整的地下遗址和大量出土文物显示,早在两汉时期,毛家店东川(瓦渣地)一带就有一条宽阔绵长的街道,明显具备集市贸易的基本条件。进入明朝以后,毛家店已位居“通渭七镇”之列,成了通渭西南非常有名的商贸集镇。</p> <p class="ql-block">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陝西備录下》中如此记载:</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通渭县,镇七:鸡川、安远、蔡家、白塔、寺子、义岗、铺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以上史料,逐一列述了当时通渭县的七个大镇,“白塔镇”名列其中。大量史料证明,“白塔镇”就是今天的毛家店,因通渭八景“白塔晨烟”而冠其名。景点所在的白塔寺,是通邑南乡久负盛名的千年古刹。与别处的寺院不同,白塔寺一寺两院,分列于清溪河南北两岸——北寺位居毛家店以东的祀瑄地,南寺坐落于白家川以西半山腰。两座古寺同名同姓,同宗同源,一衣带水,不离不弃,共同见证着清溪河流域历史的变迁。清乾隆廿六年和光绪十九年的两部《通渭县志》,皆有“北宋宣和壬寅(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重修白塔寺”的记载。千百年来,白塔寺对当地人文历史的影响极其深远,波及方方面面——毛家店曾因此而称为“白塔镇”,白家川也曾因此被称作“白塔川”。(这是后话,在此不作赘述,以后另撰文字介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顾炎武的《天下郡國利病書》,是一部记载明朝各地政治经济、社会人文、历史地理的大型巨著,全书共120卷。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历史上的陕、甘两省分置,是清朝康熙七年(1668年)的事情,明朝时期,甘肃尚属于陕西行都司管辖,所以,顾炎武在《天下郡國利病書》中,将通渭列于“陕西备录下”。另外,著作里“通渭七镇”中所列的安远镇,历史上一直属通渭管辖,直到1950年7月,在行政区域调整期间才划属甘谷县。</span></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明朝万历版《通渭县志》里记载的一组文字,列述了当时通渭县的十五个商贸集市:</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市集在县,月单日共一十五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鸡川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安远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蔡家堡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白塔寺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寺子川店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义岗川店(俱旧乡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铺路川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十八盘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塔泥店</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第三铺店(俱新乡集),月六集,兴废无常,蔡家堡、寺子川差胜,然止乡村土物,略相贸易,无大商贾奇货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街巷东西南、前中后各三街相通</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廉家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付家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骆家巷即段家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仓家巷通前后街,原有官池,汙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孔家巷</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以上文字,列述了明朝万历年间通渭县的十五个集市及其贸易状况,“白塔寺店”(毛家店)名列其中。很显然,前面以“店”相称的十个集市,俱为县城以外的村镇集市【注:西晋崔豹《古今注》云,“店,置也,所以置货鬻物也”。】;后面以“巷”相称的五个集市,为县城里的集贸区域。另外,中间还专门对第三铺、蔡家堡和寺子川三个集市的运营状况做了说明,第三铺原先“月六集,兴废无常”,就是说,当时这里的集市贸易时有时无,极度萧条;“蔡家堡、寺子川差胜,然止乡土物,略相贸易,无大商贾奇货也”,这就说明,当时的蔡家堡和寺子川两个集市,还算差强人意,尚可免强维持,但市面上也仅有一些乡间土产,既无外地客商,也鲜有上得了台面的优质商品。不过,历史告诉我们,作为明清时期“甘陇古道”上久盛不衰的一处商旅驿站,“白塔寺店”(毛家店)从来就是一个商贾如云、货源充裕的繁华集镇。</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据清光绪十九年版《通渭县志》记载,当时的毛家店,属通渭县“南十一镇”之一:</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南十一镇,马家店…虎狼沟…蔺家店…安远…西唊坪…大庄…皂角树…张家店…李家店…常家河…毛家店,距城一百里。</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的这十一个镇,在明、清两朝及中华民国时期,皆属通渭县管辖。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行政区调整时,才将虎狼沟、蔺家店、安远、西唊坪、大庄、皂角树等地划属甘谷县。同时也告诉我们,在清朝光绪年间,这里依然是通渭西南的一个镇,不过,其称谓则与明朝时期的“白塔镇”、“白塔寺店”大为不同,用的是“毛家店”这个名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其实,大量史料频繁向我们传递着这样一条信息 —— “毛家店”这个称呼,才是这里历史最为悠久、使用时间最长的一个名称。</span></p> <p class="ql-block"> 再说说历史上的“集义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据考证,“集义镇”这个称谓出现得比较晚,远不及历史上的“白塔镇”、“白塔寺店”和“白塔川”这些名称悠久。现存明、清两朝的《通渭县志》,皆未发现“集义镇”这个名字。不过,在白学思老师编纂的《白家川村史》中,有一篇癸酉恩科举人、巩昌府中学堂教习刘文炳于宣统二年(1910年)撰写的《祝寿辞》,内有:</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闻平襄之集义镇有白受轩学博,为国初名流……</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这是迄今发现最早提及“集义镇”的文字。由此推断,“集义镇”这一名称,应出现于清朝晚期,最早不会早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即光绪版《通渭县志》订稿付梓这一时间节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辛亥”之后,进入民国,国民政府在此设立“集义村”,后来推行“保甲”制度,又成立了“集义保”,保公所就设在毛家店中街的街面上。因此,在中华民国这一历史阶段, “集义”作为一个基层行政区名称,经常性出现在各种公众场合及当地的公私文书中。创立于民国时期的毛家店学校,早年也被称为“集义小学”;当年,毛家店上街菩萨楼南边的街道口,建有一个能通行大马车的总门,当地人称为“闸门子”,在大门顶额的上方,端端正正书有“ 集 義 鎭 ”三个繁体大字,直到“文革”以后才被拆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1949年8月,通渭全境获得解放。新生的人民政府除旧布新,废除“保甲”制度,成立了“集义行政村”,后来又上升为“榜罗区集义乡”。1958年“大跃进”时期,废除区、乡建置,成立“通渭县集义人民公社”。上世纪60年代初期,政府实行体制改革,“集义人民公社”被裁撤,与“集义”相关的所有称呼随之悉数退场。接下来,又将这里划入榜罗公社,成立了“榜罗人民公社毛家店大队”(下辖上街、中街、下街、上庄、堡子、甄家山、常家门、太坪湾8个生产队),从此,“毛家店”这个古老而又历久弥新的名字,复又走向历史前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天地悠悠,长河荡荡,回望远去的岁月,感觉毛家店就像是一部厚重的史书,无论 “白塔镇”、无论“白塔寺店”、还是“集义镇”,每一页,都记载着毛家店往日的文明与辉煌,每一页,都蕴涵着属于这片人文热土的历史荣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2024年7月22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 1, 1);"> </span></p>